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332章

挽明-第332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这位四川本地最高将领作出的榜样,四川军中将领们,也或多或少的退出了部分土地。

    而川、贵两省的地方官员、士绅豪族,也在朱燮元的督促下,拿出了一部分吞没的田地,但是本地还有更多人盯着蜀王的举动。

    有些士绅豪族甚至公然宣称,“蜀王和宗室退田,则他们也退。蜀王和宗室若是不退,那么也休想让他们单独退田。”

    看到面前这种僵持的局面,徐应元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了一次蜀王,希望他能为四川官绅做一个表率,多多少少拿出一些田地出来意思一下。

    不过蜀王朱至澍并不乐意听从徐应元对自己指手画脚,且徐应元来到四川后,借成立西南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名义,从哪些土司手中收取了不少贿赂,他贪财的名声同样传到了朱至澍的耳中。

    在蜀王朱至澍看来,徐应元不过是朱家的一个家奴,尚且能够捞取这许多贿赂,他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明藩王,为什么不能增加些田产,毕竟这个天下都是朱家的。

    两人心思各异,这场劝说自然也就不欢而散了。在蜀王朱至澍看来,就算是当今的天子,也要叫他一声王叔,区区一个天子家奴,如何敢对自己不利。

    但是他显然搞错了一点,同魏忠贤交好的徐应元,虽然不如魏忠贤那么好权。但是经历过宫内权力斗争的他,同样不缺乏大胆一搏的勇气。

    徐应元很明白,像他这样的宫中太监,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能够像魏忠贤那样发配凤阳守陵,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他自然不希望,皇帝交给他的第一个出京办事的任务就搞砸了。特别是永宁大捷后,光是对获胜各军的赏赐,就是一个极大数字。

    如果他不能让蜀王朱至澍拿出田地来,恐怕各地处于观望中的官绅,很快就会有样学样了。

    正好,在永宁大捷之后,官军对战场进行清理,发现一部分叛军的武器铠甲,居然是出自蜀王名下的铁匠工坊。

    于是徐应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指控蜀王朱至澍通匪,把朱至澍软禁在了蜀王宫内,想要让朱至澍把无主田地给吐出来。张道濬的密折,便是说了这两件事。 

第524章 问话() 
朱由检看完了这封密报之后思索的许久,方才对着王承恩说道:“今天的事情也处理的差不多了,这就先回乾清宫去吧,你顺便派人把涂文辅、李朝钦两人叫来,朕回宫后要见见他们。

    另外这封密报你命人誉抄一份,下午交给黄先生看看,明日上午再传给内阁其他人员。告诉他们,朕希望后一件事暂时只有内阁知晓,先不要外传。”

    王承恩答应了一声,便叫过了外间伺候的两名内侍吩咐了几句,才亲自捧着放着张道濬密折的木盒,跟着崇祯离开了。

    当崇祯回到乾清宫时,涂文辅、李朝钦两人已经在宫殿门口等候了,看着他们头上的汗水,显然是接到内侍的传话后便跑路赶来了。

    招呼两人进了上书房后,朱由检便让王承恩将张道濬密折的内容对着两人陈述了一遍。

    “你们两人此前在司礼监干了这么久,对于政事应该也不算陌生。所以朕找你们过来,便是想要问问,关于徐应元发现的蜀王通匪一案,你们有什么看法?”

    刚刚听完王承恩陈述的内容,涂文辅、李朝钦两人还没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听到了皇帝的问话。

    他们顿时互相对视了一眼,脑子里紧急的思索着,崇祯突如其来的召见他们询问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用意。

    涂文辅、李朝钦都是司礼监的旧人,但他们同时也是魏忠贤的亲信。自从新皇登基,王承恩入主司礼监后,两人在司礼监基本上就被边缘化了。

    而随着24衙门改制,司礼监批红方式的更改,一向位高权重的司礼监地位也在不断下降,他们两个被边缘化的司礼监太监,地位就更是一落千丈了。

    涂文辅的处境倒是比李朝钦强上一些,虽然他当初通过了客氏的关系,获得了魏忠贤的重用,但是在内廷还算是与人为善。

    并且,他以司礼秉笔掌御马监,总督太仓、节慎二库时。虽然夺了宁安大长公主的府邸作为自己的官署,曰“户工总部”。每次出行常数百人跟随,部郎以下官员见他都需要庭参,势焰超过了众人。

    但是他在处理政事上面,并没有较大的过错,且也远较其他太监清廉。加上在王承恩的引荐下,他第一个投靠了崇祯,给稳定宫内局势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很快便被崇祯任用,负责管理西山工坊等事务。

    至于李朝钦就不同了,他是魏忠贤真正的死党,魏忠贤谋划的大小事务,他都有份参与。

    因此,当魏忠贤失势被发往凤阳守陵后,曾经被魏忠贤打压的内廷和外朝势力,对他的仇恨仅此于魏忠贤而已。

    故两人虽然在司礼监都被边缘化了,但涂文辅还能被王承恩推荐做些事情,但是李朝钦完全就成了司礼监的透明人,大家都当他这个人不存在一般。

    就李朝钦自己来说,现在这种被人无视的日子,实在是让他有些度日如年。虽然崇祯没有拿掉他司礼监秉军太监的头衔,但是迟迟不对他做出一个结论,却更是让他感到担忧。

    近一年的透明人生活,让他发觉还不如和魏忠贤一般,一开始就被发往凤阳守陵,也算是有了一个结果。也比现在这样,每日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强。

    今天突然被崇祯召见,并询问他们关于蜀王通匪一案的处置建议,顿时让李朝钦意识到,这也许是他最后的翻身机会了。

    涂文辅的处境比李朝钦强的多,自然也就表现的更为谨慎一些。毕竟他们是天子家奴,但蜀王可是天子的亲戚。

    虽然自从永乐皇帝奉天靖难成功,历代皇帝对于各地藩王的行动都警惕的很,但是在这个以仁孝治理天下的社会,对于亲戚过于刻薄,显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因此皇帝对于藩王谋叛的警惕,不代表他会乐于见到自己的家奴欺凌藩王。就算真有蜀王通匪的案子,那也应当是来自于地方官员的呈报,而不应该是徐应元出面。

    地方官员原本就有监视藩王举动的责任,他们的呈报不会让宗室和天下百姓生疑。但徐应元可是宫内的太监,他出面指证蜀王通匪,不仅打了地方官员一记耳光,还会让宗室和天下百姓疑心这件事背后有崇祯的意思。

    涂文辅想了许久,终于开口对着皇帝说道:“臣以为,蜀王通匪一事或许别有隐情,陛下还是再等等,等到四川有更为详细的情报传来,陛下再做决定为好。”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他,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意思是不是,徐应元有可能冤枉了蜀王?或者你觉得,这里面会有什么样的隐情呢?”

    王承恩、王德化、徐应元、高起潜几人都是陛下在潜邸时的相伴太监,虽然徐应元同朱由检的关系不及前面的王承恩、王德化亲密,也不是他这个半路投效之人能够评价的。

    更何况,涂文辅不仅同王承恩相熟,同徐应元的关系也不错,因此他没打算在崇祯面前说徐应元的坏话。

    涂文辅脑子里稍稍思考了片刻,就对着崇祯回道:“臣并不是说徐公公冤枉了蜀王,只不过自古以来天下利润最为丰厚的生意,莫过于盐铁之利。

    只是食盐乃是朝廷专营,各地藩王除了向陛下请求赏赐盐引外,并不能直接煮盐发卖。

    但是铁器工坊就不同了,只要不打制朝廷严格禁止的兵器铠甲,便算不得什么大问题。

    虽然各地藩王不许拥有大规模的兵器工坊,但是如果只是打造农具和一般铁器的工坊,那么朝廷基本上也不太好干涉。

    不过为了避嫌,这些藩王自己一般不会直接经营这类工坊,而是委托给商人管理,或是同商人合股,只要求每年获得固定的收益即可。

    既然这些工坊交给了商人,以他们贪图厚利的作风,那么偶尔打造一些违禁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所以臣估计,或许奢安叛军中的确有一部分武器来源于蜀王名下的铁器工坊,但是蜀王未必同奢安叛军有关联。

    再说了,当初叛军攻下重庆进军成都时,蜀王还是出了一些财物用于劳军的。现在说蜀王通匪,这有些说不过去啊。”

    朱由检看着涂文辅,眼睛不由眯了下,才说道:“你说的倒是挺有道理,不过就算事情真的如你所言,这蜀王在客观上也还是存在着通匪的行为的。李朝钦,你没什么可说的吗?”

    听完了崇祯同涂文辅之间的对话,再次被询问到的李朝钦推敲着皇帝先前说话的语气,终于下了一个冒险的决心。

    “臣同涂公公的想法有所不同,蜀中已经有200余年未经战火,全川的经制之军又都驻扎在重庆。

    这奢崇明起兵之后,重兵把守的重庆旬日内就破了,但是叛军前往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时,却畏首畏尾的拖延时日,不久之后还被势单力薄的成都军队给击退了,这其中实在是有些蹊跷。

    更何况,四川最为富饶的地区就是成都平原,奢崇明想要割据四川称王,就必须要占据此地作为王霸之基。

    然而奢崇明占据重庆之后,却把精力放在了山地众多的川东地带,对于富饶且平坦的川西地区却无甚作为,大有同蜀王分割四川的意思。这其中的含义,实在是有些耐人寻味啊?

    臣以为蜀王通匪一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是陛下同意,臣愿意前往四川,协助徐公公查证此案,以澄清天下人的疑惑。”

    李朝钦突然跳出来,对着蜀王打黑棍,大有要将通匪一案做实的态度,倒是吓了崇祯一跳。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做事人选。对于徐应元呈报的蜀王通匪一事,他心中其实倒是不怎么关注。唯一让他有些恼火的是,徐应元给蜀王戴的帽子实在是有些不合适。

    他现在需要的,是先让蜀王交出奢安之乱后吞没的无主田地,用于安置陕西移民和奖励有功将士。至于蜀王府的封田和积蓄,他并不打算现在就进行谋划,免得蜀王铤而走险。

    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他也不想退让,让蜀王就此脱身。四川承平200余年,蜀王一脉的积蓄可谓惊人。这些钱财放在蜀王府内,不过是满足了蜀王一人的奢淫,对于大明毫无贡献。

    现在放过了蜀王,天知道下次还有没有这么好的借口。李朝钦的话语虽然有些急功近利,但是却符合崇祯的意图。至于涂文辅虽然说的话很中肯,但和稀泥必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朱由检右手握拳支着下巴思索了许久,方才开口说道:“两位的意见我明白了,那么你们先回去吧…”

    莫名其妙的被召来,又一头雾水的被遣走,涂文辅和李朝钦两人对此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相比起涂文辅离去时的镇定,李朝钦走的时候,却有些心灰意冷了。

    不过第二天下午,李朝钦再次被崇祯所召见了。他进入上书房后才发现,今日被召见的只有他一个人,这让他心中不仅又提起了几分期望来。 

第525章 李朝钦的投效() 
朱由检看着再次被召见而来的李朝钦,心里也不由有些感慨了起来。

    登基一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