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33章

奸雄天下-第333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孝元知道,这些横行霸道的蒙古人一定是刚刚从开平过来的,都是忽必烈的嫡系,在开平的时候还有人管束,不至于胡来。到了燕京……

    到了燕京怎么就没有人管了?末哥王爷和兀良合台元帅就不管管?

    刘孝元正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突然就听见有人在喊他的字号:“明经,明经兄!”

    他忙循声望去,就看见一个矮矮胖胖的大胡子儒生,正在一处酒楼门口冲他招手。那人手上还拎着个酒葫芦,还有几个油纸包裹,里面显然是什么小菜吃食。

    这人原来是姚枢的侄子姚燧,字端甫,号牧庵。原本在京兆府跟随大儒许衡学习理学,几个月前参加了科举,中了个进士,被派到燕京做官。

    因为都是蒙古的“汉奸二代”,因而两人不仅认识而且私交不错。

    刘孝元从马上下来,把缰绳丢给了从人,自己大步迎了上去,一拱手道:“端甫弟,许久不见,可安好吗?”

    矮胖子姚燧却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认真地上下打量了刘孝元一番:“哎哟,你怎么一副蒙古人的打扮?兄弟我险些没有认出来。”

    他一把拉住刘孝元就往酒楼里去:“你这身衣裳好啊,吃酒不用付钱……快快请兄弟我吃顿好的。这些日子在燕京真是苦极了,人都饿瘦了。”

    刘孝元打量了一下胖乎乎的姚燧,慢慢跟着就进了酒楼,里面老板伙计看见他一身蒙古人的打扮,都是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

    两个北地儒生也不管这些,径自上了二楼,进了一间敞开着门,里面没有人的雅座。分头落座后,刘孝元叫了几个菜,又摸出个小银锭丢给伙计,见对方欢天喜地的下去了,才扭过头要和姚燧说话,却见对方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

    “你,你……那是给了银子?”

    “啊……”刘孝元点了点头。

    姚燧拍了拍手,叫道:“你咋不给中统钞呢?”

    “中统钞?”刘孝元摇头,他是大汗的近臣,官拜大元枢密院都承旨,就是那种不用靠饷银过日子的大官,当然不大知道中统钞什么的了因为没有谁敢拿钞去行贿的。

    “就是这个……”姚燧从摸出一张纸钞摆在桌子上,抱怨道,“这是擦屁股纸!一两当不了白银一钱用,现在整个大元的官员军将就拿这个当薪饷!蒙古人还好,想要什么直接拿就是了,俺们这些汉官可就苦了!”

    “看上什么直接拿!?”刘孝元愣了又愣,“没有人管?”

    姚燧摇着胖脑袋,一脸无奈地道:“没有,没有人管……这事儿怎么搞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没有人管,整个儿无法无天!”

    刘孝元眉头紧紧皱着,“那么……燕京城里那么还那么多人?”

    “都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姚燧忿忿不平道,“明贼已经打到平滦路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老百姓没得活路,就在各地守臣带领下到燕京求活了。”

    “什么?”刘孝元更是一脸惊诧,大元的官什么时候这等好心了?而且……这也不对啊,把那么多人都聚集到燕京城,吃饭问题怎么解?把城市周围人口驱赶入城去消耗粮食,那是蒙古人攻城的方法之一。末哥和兀良合台不可能不知道,现在怎么自己把人都弄进城了呢?

第449章 郭侃方阵 求推荐,求月票() 
平滦路城是唐朝建造的旧城,原来是卢龙节度使的治所,在辽金两代又因为地理位置连接关内关外,所以不断得到扩建加固。单论面积已经不逊于南宋的许多繁荣大城。但是却空旷得多,城内还有大片荒地,显得地广人稀。

    但是这些荒地上现在却搭起了窝棚,挤满了携家带口的难民。路上却没有什么行人,大部分的沿街房屋都没有开店,而且房门紧闭,看得出城内的人心还相当慌乱。

    陈德兴没有入住郭侃的官署,而是选择了一处佛教寺庙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宫。北地的寺庙比起南方要简朴许多,多是黄土夯实的墙壁,抹光后刷成红色或黄色,屋顶多是茅草,只有大雄宝殿才有瓦片。

    陈德兴赶到时,庙里的和尚尼姑已经不见踪影,几个随军的天道教道人正在指挥民伕进行简单的改建把寺庙变成天道教道观!

    虽然北明没有打算消灭释道二教,但还是会把一些寺庙改成天道教道观,以保证每座县城都会有一所天道观。

    另外,北明还强烈反对僧道独身不娶,对于任何禁止僧道结婚生子的教派,都一律严禁在一个只有七十多万人口的国家,不仅独身丁克是犯罪,连晚婚和三十五岁以下的平民、农奴妇女守寡都是不允许的!

    陈德兴的节堂就设在原先的大雄宝殿之内,佛像都被请走了。地上铺上了厚厚的筵席,大殿两侧摆了两排案几,中间放了一张由几张方桌拼起来的地图台,在正对大门最靠里面的位置上摆了一张屏风,屏风上画着世界地图。陈德兴使用的案几和椅子就在案几前面。

    “郭侃。”陈德兴现在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几后面,看着面前站立着的一个一脸老实样子的黑脸壮汉。正是郭大侠的原先郭汉奸郭侃。长得倒是老实,不过肚子里面货色不知道比那位金大侠笔下的郭靖多了多少,可不能等闲视之!

    “臣在。”郭侃不卑不亢地应道。

    “平滦城内怎么有那么多难民?”陈德兴没有问起西方的事情。那事儿还早呢。

    “是臣让人召集他们入城的。”

    “为什么?”

    “是燕云大万户府的命令,”郭侃道。“大万户府命令臣至少召集五千户以上的百姓,外加两万石粮食一并送去燕京。不过臣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大王的兵就到了。所以这些百姓就挤在了平滦城内。”

    “什么?调集百姓去燕京!?”陪在陈德兴一起接见郭侃的张世杰脱口问道,“为什么要调集那么多百姓去燕京?”

    “下官不知。”郭侃回答。

    陈德兴冷哼一声:“蒙古人定然没按什么好心!”

    郭侃笑道:“蒙古人耍这些花样,只说明他们打不过咱们,要靠阴谋诡计取胜。不过兵不够强了,什么计策都没有用。”

    “蒙古人还不够强?”陈德兴看着郭侃。

    “过去是够强的,现在就是够呛了。”

    郭侃嘿嘿一笑:“现在有了大炮和钢刀、钢甲。蒙古人的那一套过时了。不过……恕微臣直言,如今明军虽有钢甲,却没有用对地方。钢甲是军国利器,该用于大军之锋,如刀之利刃。而非护卫主帅,藏于三军之后。

    若是大王给臣2ooo副钢甲,微臣的3ooo步卒便能破1oooo蒙古怯薛了。若是多搞几支这样的精兵,再辅以大炮、轻骑和寻常的步卒,便是二十万蒙古大军,也没有什么破不了的。”

    “孤王的近卫师也是要上阵的。他们都是钢甲重骑。”陈德兴淡淡地道。

    陈德兴对板甲的概念来源于欧洲的骑士和胸甲骑兵,所以也想照葫芦画瓢装备一支重甲骑兵。

    而郭侃却连连摇头,道:“臣以为。重甲骑兵终不如重甲步兵,若是为了行动方便,可以骑马行军,下马步战。臣已经试穿过大王送的钢甲了,的确轻便坚固,远胜什么柳叶甲、鱼鳞甲的。步兵穿上这样的甲不仅行动方便,而且不惧弓弩。若是以长枪、刀盾配合,组成方阵,便能以步克骑了。”

    步克骑?

    陈德兴将信将疑的看着郭侃。步克骑的办法。北明军当然是有的,不过却不是依靠钢甲步兵。而是依靠大炮、枪弩、长枪还有轻骑兵互相配合。单纯依靠步兵方阵,以步克骑。听着还是有点不靠谱。

    不过提出这个意见的是郭侃。若以战阵经验论,北明军中怕是无人能和郭侃相比。而以对蒙古骑兵的熟悉程度论,同样无人能出郭侃之右。

    “郭卿,你打算如何使用钢甲步兵?”陈德兴想了想,追问道。

    郭侃认真地道:“臣的设想是以长枪手、刀盾手和弓箭手三者协同,合成一军。其中长枪手、刀盾手皆穿钢甲。长枪手二千一,刀盾手三百,弓箭手六百。三者组成方阵,以长枪为城,以刀盾为护,以弓箭远射。上得战场,长枪之阵便不星散,无论进退,皆结阵而动。刀盾之兵可以灵活运用,或护佑弓箭手,或掩护长枪阵之侧翼,或与敌步卒近战肉搏。”

    郭侃提出的其实是方阵战术,现在的北明军也在向这方面演变战术的演变往往是伴随着武器装备的提升和作战地形的改变而进行的。而且,还会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北明军最早的战术是横队/纵队,是继承自霹雳水军的。因为霹雳水军当时作战的地形都是比较崎岖复杂的,不大会遇到强大骑兵的攻击。因而横队/纵队的战术既能扬火力,又比较灵活。

    而如今明军已经进入平原、草原,面临着强大的蒙古骑兵,自然要改变战术,引入方阵了。

    现在的问题只是方阵要怎么布置,怎么机动,各兵种怎么混成协同。

    在这方面,经验不足的明军参谋自然不如久经战阵的郭侃了。

    陈德兴沉吟片刻,道:“2ooo副钢甲孤王是没有的,一个月内顶多给你12oo副……至于这种方阵战法就现在你的一旅人兵马中试行吧。”

    郭侃想了想,点点头道:“行啊,12oo副也够了,刀盾手全配钢甲,长枪兵配9oo副钢甲,12oo副皮甲,弓箭手无甲。不过,大王您还得给臣配属几门大炮和几百八旗马队。”

    “好,便如此安排!”陈德兴不知道,郭侃提出的这个方阵战术已经非常接近历史上的西班牙方阵了。只要将弓箭手换成火枪手,把刀盾手换成戟兵,就是妥妥的西班牙方阵了!

    不过话说回来,把弓弩手换成火绳枪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早期的火绳枪有效射程很近,主要是用来对付穿着板甲的敌人因为欧洲冶金工艺在15、16世纪的进步,弓箭已经不足以对付穿着简易板甲的步兵。所以火绳枪才会走上历史舞台。

    而对眼下的北明军而言,展有效射程不如弓箭的火绳枪意义实在不大。

    ……

    “大王,下官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否?”

    “问吧。”末哥王爷一边展开了忽必烈的亲笔信低头看着,一边对前来送信的刘孝元道。

    “不知大王为什么要让恁般多的百姓入燕京城呢?”

    “啊,这个啊……”末哥摇摇头,“这不是孤王的意思,是大汗的命令。”

    “大汗?”刘孝元一怔,随即就想到了什么,低声问,“大汗是不是要大王把燕京的粮草都运去居庸关?”

    末哥愣了一下,抬头瞪着刘孝元,“这事儿是谁跟你说的?”

    刘孝元一笑:“是下官猜的……大汗先集中百姓与燕京,再将粮草运去居庸,最后弃守燕京,便是要让几十万百姓去吃穷陈德兴吧?”

    末哥哼了一声:“大汗要怎么做,我等臣子不可与闻,但有旨意,照办便是!刘承旨,你知道的多了,可不能到处乱说!要是坏了大汗的事情,只怕你吃罪不起!”

    “下官明白,下官不会对旁人说的。”刘孝元面无异色,心中却是思绪翻腾。忽必烈不愧是一代雄主,打起仗来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要将燕京城内的几十万汉人百姓当成人质陈德兴若要将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