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12-古今医彻 >

第7章

612-古今医彻-第7章

小说: 612-古今医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 
郎云。用此救数十人。出王KT 百一选方。 

卷之一伤寒
附遗毒
属性:凡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 
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 
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出伤寒蕴要。 

卷之二杂症
中风论
属性:窃尝怪凡病皆以所感名之。惟中风则以其象名之。遂启后人之惑也。试 
观夫中风者。恒于密室中。行住坐卧之顷。卒然仆倒。或痰涎上涌。昏不知 
人。或肢体痿废。足不任身。或手足瘫痪。身半不遂。或口眼 僻。筋脉牵引。 
斯时未尝有风。而何从中之。即令虚邪贼风偶犯。亦不过现六经之症。侵 
冒肌肤已耳。何至昏倒不省。若斯之甚也。然则中风究何从而名焉。盖人 
身譬犹树也。人之四肢。犹树之枝干也。人之七情五志。犹天之疾风豪雨 
也。人之饥饱劳逸。犹树之日剥月削也。人之忧愁思虑。犹树之蠹蛀侵蚀 
也。人之恣欲不节。犹树之斧斤砍伐也。假令一树也。而剥之削之。侵之蚀 
之砍之伐之。即不待夫疾风豪雨。而罔不倾仆矣。偶遇大风拔木。而咎之 
于风可乎。人之中风。不犹是乎。河间谓五志过极。言其因也。东垣谓本气 
自病。言其本也。丹溪谓湿热生痰。言其标也。而究其根。则在于肾元不足 
所致。盖肾元无亏。五志过极。即显五志之证。元气不足。即显虚损之证。湿 
热生痰。即显痰热之证。惟根本既亏。而五志乘之。劳役乘之。痰热乘之。而 
卒然仆倒。遂莫之支尔。斯时也。逐其痰。痰愈炽。降其气。气愈逆。惟牙关紧 
闭者。暂用稀涎散开之。究无当于实际。立斋用三生饮投人参一两。驱驾 
其邪而补助真气。真斩关夺门之将也。河间立地黄饮子。治舌喑不言。足 
痿不行。专固其本。已顶门下一针矣。余每临斯症。细求其故。未有不从心 
肾不交而得。盖心不下交于肾。则用归脾汤养育心神为主。而以八味丸 
为佐。肾不上交于心。则用地黄饮子补益真阴为主。而以独参汤为佐。又 
必令病患却七情。绝帏幕。轻者可复。重者可延。继以岁月。鲜不安痊。若以 
风药痰药间之。舍本求末。安望其能生哉。 
按中风肥人多见之。而瘦者间有。然肥人多气虚。气虚则生痰。苟根本 
不实。犹树之扶疏而中空。则易于倒仆矣。治之须大进参术。佐以痰药。 
后补其肾可也。瘦人多血虚。血虚则有火。苟忧愁太过。犹树之枝枯而 
叶萎。则无以滋养矣。治之须培益真阴。佐以开郁。后补其气可也。盖脾 
肺肾肝。既有阴阳气血之殊。自应分酌而治。矧心为神机开发之本。胃 
是谷气充大之标。苟心思不遂。则饮食少用。而无以益其血脉。胃气不 
充。则五脏少资。而无以灌其百骸。则是心与胃。又所宜讲求者也。噫。中 
风一症。大率膏粱者多出于逸乐。则宜固其肾肝。盖肾主闭藏而肝主 
疏泄也。藜藿者每见于萦愁。则宜助其心脾。盖心主忧而脾主思虑也。 
此孰非医者之权衡。所当潜心而体会哉。不然一遇此症。不求其因。识 
浅技穷。辄进牛黄丸。几曾见有用之而得生者。不大可悟也夫 
一中风五绝之症。如口开眼合。手撒遗尿。声如 睡者不治。治之无益。 
一中风 僻瘫痪。分左右之道路。而大补气血。佐以舒筋豁痰。十补勿一泻之。 
一中风痱痿不用。宜八味十补还少等丹丸选用。佐以补中六君归脾等 
汤调之。慎勿误治。以夭人命。 
一中气中寒中暑中食。分别以治。不可误认作中风一例而看。 
稀涎散 
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两半) 牙皂(三钱细切) 明矾(一两) 
先将矾熔开。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 
三生饮 
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半两去皮) 生附子(半两去皮) 木香(二钱) 
每用共一两。加人参一两。水煎。 
地黄饮子 
怀熟地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净) 附子(制) 石菖蒲 
五味子(杵) 茯苓 麦门冬(去心) 远志肉(去心甘草汤净) 石斛(盐水焙) 紫肉桂 
各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水煎。 

卷之二杂症
虚损论
属性:虚损之症。越人言之详矣。然有骤而损者。有渐而损者。骤而损者。如大劳 
大病脱气脱血之诊。其势疾暴可畏。然苟察阴阳偏胜而调之。往往易于 
见功。此无他。形体虽坏。而脏真未竭也。渐而损者。如劳役所伤阴虚火动 
之候。其始若不经意。其继犹或强持。日积月累。渐至于深入而不可救。此 
无他。脏真先亏。而形体徐坏也。夫然。则虚损之要。莫有过于阴阳。而治之 
者。有五失焉。方其始也。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医者见其寒。辄思解之。 
见其热。辄思清之一失也。其继也。阳虚宜补阳。而反滋阴。阴虚宜滋阴。而 
反补阳。则阴阳愈乖。二失也。且阳虚有火。则甘温之中。不宜燥热。阳虚无 
火。则甘温之中。不宜凉润。阴虚有火。则壮水之中。勿杂燥味。阴虚无火。则 
益火之中。切禁苦寒。治者不守大法。三失也。又有阳先病。而温之大过。阴 
后病者。阴先病而凉之太过。阳后病者。治者不知变计。四失也。况阳虚则 
阴无所统。病在阴而仍宜治其阳。阴虚则阳无所附。病在阳。而仍宜治其 
阴。治者不窥原本。五失也。此其间缓急进退之法。非可执一。宜深思而熟 
计之。不致变生而易辙。斯善尔。故治损之法。惟越人为最精。其曰损其肺 
者益其气。即劳役所伤。而用补中益气之类也。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即思 
虑过度。而用济生归脾之类也。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即饮食失 
节。而用四君六君人参理中之类也。损其肝者。缓其中。即七情怫郁。而用 
加味逍遥之类也。损其肾者益其精。即真阴失守。而用六味八味之类也。 
矧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脾运水谷之精而日生之。 
以灌于脏腑可见先天之精。早已易竭。后天之精。生之实难而不知节者 
又妄用而不恤。于是精不能生气。气不能生神。而骨痿色悴。劳瘵之形成 
矣。虽有扁仓。能不却走哉。 
按虚损之症。未有不见于咳嗽。而咳嗽之因。则有多端。如形寒饮冷则 
伤肺。此时而即解之易易也。然有忽视而任之者。则邪内伏而正反虚 
有重视而屡发者。则气益虚而嗽弥甚。于焉津液内亡。肺气不能自固。 
而肾绝生化之源。更加之以不谨。而子母两亏。阴益亡而竭矣。阴竭则 
火动。火动则金愈伤。燎原而不可遏。求其不为怯也难矣。于是疗之者。 
始议降火。议清金。不知苦寒又坏胃。胃伤则脾亦伤。更绝其肺之母而 
死亡迫矣。故善治者。肺虚则补其气。兼补其脾。使土得以生金。肺有火。 
则补其肾。使子不盗母之气。而水足制火。火衰。则补其火。使不致金寒 
水冷而上泛为痰。仲景谓阴虚咳嗽者。用肾气丸补而逐之。东垣谓脾 
虚生痰者。六君子补中益气培而养之。如忧虑而伤心脾。归脾汤主之。 
郁怒而伤肝脾。加味逍遥归脾主之。气血两虚。八珍人参养荣汤主之。 
此皆治咳嗽之大法。亘古而不可易者也。奈何世之医者。一见咳嗽。不 
求其因。罔顾其本。嗽家药品。搜括无遗。发散不效。继之消痰。消痰不效。 
继之降气。降气不效。继之清火。清火不效。待毙而已。不亦重可哀哉。 

卷之二杂症
血症
属性:凡症之可畏者。莫甚于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则危亡随焉。然止之而不 
得止。或屡止而屡发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执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之说。 
不求阴阳原委。漫以寒凉投之。设在火症。偶尔获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齐 
贤有服寒凉百不一生之叹。岂过甚哉。窃念人之一身。内而脏腑。外而皮 
肤。而血潜行于中。岂容有发越也哉。惟伤于肺。则血缕带于痰中。伤于脾。 
则血散漫于痰涎。伤于肝。则血凝结而紫黑。伤于肾。则血随咳唾而出。伤 
于心与肾。则血暴吐而成盂。其间脏腑。虽有气血多少之别。断未有真阴 
足而妄动者。亦未有元气充而不摄者。每见失血之人。非有大损于脏腑。 
则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则症不易以复。从可识矣。端赖求其原而疗之。或 
补其阳。以固脾肺之气。如面色黄白。而脉虚大空软者是也。或补其阴。以 
固肾肝之气。如面赤口干。而脉虚细弦数者是也。然补阳无论矣。而补阴 
之中。又有火衰者。其症面青白而脉迟弱。或服寒凉而脉反鼓指者。皆当 
以导火归元。如八味丸以消阴翳是也。不见立斋治张东谷。遇劳则吐血 
一二口。用补中益气汤。加门冬五味山药熟地茯神远志。非补脾肺乎。丹 
溪每用炮姜止血。缪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谓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 
功。非补中焦乎。养葵谓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三脏之药毕具。用 
之鲜不神效。非补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轶干。应乡试过劳。及归。吐血。屡 
发屡止。遍服补阴药。逾年不效。余见之面色白。脉虚数无力。体中未尝畏 
热。余曰此不特脾肺虚而命门之火亦衰。遂用归脾汤加炮姜五味倍人 
参。而血势少衰。偶加门冬。则又如故。继以八味丸无间服之。血遂止。若八 
味少弛。则血又复。以后连获二子。应试如初。非补命门乎。乃知有形之血。 
固于无形之气。无形之气。资于命门之火。所谓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 
神者血之华也。不信然哉。及观古人治脱血。必用大剂独参汤以挽之。岂 
血未至于脱。而反不可用人参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 
必顾其脾肺。下必滋其肾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几无愧于前哲。而不遗 
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脏法也。胃多气多血。暴吐成碗成盂。当火炽方盛时。必用四 
生丸。生地凉血。荷叶柏叶破血。假艾叶辛温济之。则血不复滞而归经 
矣。胸中气塞。血成紫块者。此必血菀于上。宜桃仁枳壳陈皮香附之属。 
破而降之。则气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热于小肠。清心莲子加柏 
叶牛膝小蓟主之。大便下血。元气下陷。补中益气加槐花槐角地榆主 
之。审其虚实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冲清道。四生丸为最妙。虚则生脉 
散加黄 芍药以摄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补。虚寒者。八味丸加 
骨碎补。生脉散亦效。此又岂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汤 治脉数内热咳嗽痰血者。 
怀生地 牡丹皮 川贝母(去心研) 麦门冬(去心) 
广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沙参(一钱) (如不止加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如吐血。去门冬加荷叶艾叶。或加藕节童便。 
当归止血汤 治脉弦胁痛气逆者。 
当归(一钱) 香附(一钱便制) 生地(一钱) 白芍药(一钱酒炒) 牡丹皮(一钱) 
苏子(一钱) 炙甘草(三分) 广陈皮(一钱)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 
白芨汤 治内伤吐血。 
白芨 茜草 生地 丹皮 牛膝 广皮 归尾(各一钱) 
加荷叶蒂五个。水煎服。 
补方见论内 

卷之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