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顾松园医镜 >

第50章

-顾松园医镜-第50章

小说: -顾松园医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世人阴虚者多,故附、桂不可概投。审果真火衰弱,而见畏寒厥冷,小便清白,大便骛溏,脉沉小 
迟者;方可用附、桂,否则,以火济火,病反增剧,不可不慎。 



卷十·御集不能食

举例

属性:一 一童子禀赋素弱,患脾虚症,饮食绝不沾唇,父母强之,终日不满稀粥半盏,形体倍削,仲淳 
以人参为君、茯苓、山药、莲肉、扁豆、白芍、橘红为佐,蜜丸磨服。更定一加味集灵膏,相间服之,百 
日后饮食顿加,半年肌体丰 
满。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 
二 一人饮食少思,吐痰口干,日服二陈、枳实、黄连之类,脾胃受伤。立斋曰∶脾胃之症,实则 
枳实、黄连泻之,虚则白术、陈皮补之。遂以二味等分为丸常服。由是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三 一人食少难化,日服枳术丸,体瘦发热。立斋诊其脉浮大,按之如无,此火衰不能生土,故脾 
不健运。用八味丸一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 
四 一妇年三十余,忽不进饮食,日饮清茶三、五碗,并水果少许,三年余矣,经行每次过期而少。 
立斋以为此脾气郁结,用归脾汤,少加吴茱萸,不数剂而饮食如常。若有人脾肾虚寒而不饮食者,当用四 
神丸治之。 
五 一妇年逾二十,不进饮食二年矣。日饮清茶果品之类,面部微黄浮肿,形体如常,仍能步履, 
但体倦怠。立斋用六君子加木香、吴茱萸,下痰积甚多,饮食顿进,形体始瘦,卧床月余,仍服六君子之类而安。 



卷十·御集

气、痞满

属性:气者,因胸中气郁,痞结不舒,必得 出其气方快。经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症日久,便 
成痞满。治宜宣化无形之气为主。虽曰有火有痰,要皆气顺则愈。痞满者,因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 
降之道乖则心下痞塞而满闷,与胀满之病不同。胀满内胀而外有形,痞满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不可专用破气利下之剂,恐消克元气,变成鼓胀也。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 
实。故治痞者,当一补一消。 
x旋复代赭汤x〔见嗝。〕 
原方〔姜、半酌用,甘、枣宜去。〕宜参用沉香降气散诸药。 
此方心下痞满,噫气不除者,宜加减用之。 
x沉香降气散x〔见喘。〕 
宜加白芍 梨汁〔麦冬、苏子、梨汁清之润之,肺气自降,苓、芍、沉、砂、橘红,补之醒 
之,则脾气自运。〕 
此方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者,可加减用之。 
x枳术丸x〔见泄泻。〕 
此方心下痞满者,可随症加药用之,一补一消之法也。 



卷十·御集气、痞满

举例

属性:一人患气上逆,每饭下一、二口。辄嗳气数十口,食顷三、四作焉。仲淳曰∶此气不归元,中 
焦不运也。每剂须人参二钱。不信。服快气药,愈甚。越三月,仲淳云∶今须参四钱矣,不信。又三 
月,仲淳云∶今须参六钱矣,不信。又逾月,饮食不下,每呕冷气如团而出,上下气不属,始求仲淳 
治之。乃用人参〔六钱。〕佐沉香、砂仁、益智仁〔各一钱。〕以纳气归元,苏子、麦冬〔各三钱。〕 
橘红〔一钱。〕枇杷叶〔三片。〕芦根汁〔一杯。〕降上逆之气,白芍、五味、萸肉〔各二钱。〕敛摄 
耗散之气。服首煎不动,服再煎不动,然亦不如他汤药辄呕也。服三煎,忽心口下如爆一声,上则嗳 
气,下则小遗无算,上下洞然,即索粥顿食三、四碗,不上逆也。服五、六剂,减参二钱,又以前药十 
倍为末,山药糊丸,服半年而病始安。 



卷十·御集

吞酸嘈杂

属性:吞酸因胃中湿热,郁遏肝火所致。盖湿郁则热,热郁则酸;以酸为肝木之味,故责之肝火,宜逍遥 
散加减,合左金丸治之。其有因伤食吞酸,因痰饮吐酸者,以消食消痰为主,亦合左金丸治之。若老弱 
人,久患吞酸,则津液耗散,渐成嗝症。又有老人胃气虚弱,口吐酸水不止者,宜补胃气 
为主。嘈杂、俗谓心嘈,火症也,而痰次之。终岁嘈杂者,必夭天年,盖 万物者,莫甚乎火也。若老 
人嘈杂不止,亦为嗝症之渐。仲淳以吞酸嘈杂,俱责之胃火所致。治宜清热降火,略兼消导为主。 
x左全丸x〔见胁痛。〕 
或合逍遥散加减。如老人胃气虚弱,口吐酸水不止者,本方合异功散。如因伤食吞酸,合保和汤。 
如因痰饮吐酸,合二陈,加苍术、泽泻。 
此治吞酸之神方也。凡治酸必少加吴茱萸,以为反佐者,因其性而拆之也。 
x清胃汤x〔自制。〕 
石斛 麦冬 芦根汁〔清胃。〕黄连〔吴茱拌炒。〕连翘〔降火。〕山楂 麦冬 橘 
红〔消导。〕加竹叶,热多加石膏、青黛之属。 口臭口淡〔皆属胃热。〕亦用本方去楂、芽、橘红。 
此清胃热而兼消导之剂,宗仲淳法以治吞酸嘈杂也。刘氏谓嘈杂宜分有余不足而治之。脾胃虚火嘈杂, 
得食则止者,宜资生丸。如气有余,久郁化火,火郁生痰,痰因火动而嘈杂者,二陈汤加黄连、山栀。肥 
人多湿痰者,方施之恰当。 



卷十·御集

黄胆

属性:黄胆多属太阴脾经,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譬如 曲相似,以湿物而当暑月,又加 
覆盖,湿热相搏,其黄乃成。经所谓湿热交攻,民当病疸是也。故疸病必先溺赤目黄。经曰∶溺黄赤 
安卧者黄胆。溺赤为热之症,安卧为湿之症。又曰∶目黄者黄胆,目为宗脉之所聚,诸经有湿热,则上 
蒸于目而为先黄矣。然湿与热,又自有别。湿胜之黄,色暗不明,热胜之黄,色光而润。治之大法,挟 
表者脉浮。汗之而愈,葛根、薄荷、秦艽、淡豉之属。《金匮》云∶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又 
云∶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是也。挟里者腹胀,下之而安,茵陈蒿汤之属。《金匮》云∶黄家腹满,小便 
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是也。因食伤者,则为谷疸。《金匮》云∶谷疸之病,寒热 
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是也。宜消食化滞,而佐以清热利湿之药。因酒伤 
者,则名酒疸。《金匮》云∶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是也。宜解酒毒,消食滞,而佐 
以清热利湿之剂。有脉沉有力,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粪硬易解,其色黑者,此为瘀血发黄。宜犀角地 
黄桃仁承气汤之属。亦有脉 
沉细迟,身冷自汗,泻利溺白,此属脾肾虚寒,名曰阴黄。宜遵茵陈四逆汤之属。然疸病多属湿热。惟 
罗谦甫则谓有因寒凉大过,阳疸变阴之症,此千百难逢一、二也。若夫因房劳伤肾而疸者,其症《金 
匮》云∶额上黑,微汗出,手足热,薄暮即发热恶寒。〔肾阴虚也。〕膀胱急,少腹满,小便自利,大 
便必黑时溏,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嘉言谓夫男子血化为精,精动则一身之血俱动,以女劳而倾其 
精,血必继之。故因女劳而尿血者,其血尚行,犹易治也;因女劳而成疸者,血瘀不行,为难治矣。故 
膀胱急,少腹满,小便自利,大便必黑时溏,种种皆膀胱蓄血之验。甚者血瘀之久,大腹尽满,而成血 
盅,是先后天之根本俱败矣。故曰腹如水状,而实非水也。观仲景硝、矾二石,以消瘀除浊为主,用大 
麦饮调服。引入肠胃,俾瘀血分从二便而出,盖非急去其膀胱少腹之瘀血,则万无生理,然不用虻、蛭 
者,恐其过峻,不可以治女劳也。虞天民云∶若此症肾精久虚,元气惫极者,必当壮水之主,佐人参以 
培气之原,随症以加行湿热之剂,则标本同治,或可收功。统言疸症,清热除湿利水为主,兼养胃气。因 
食伤者,消其食积;因酒伤者,解其酒毒,因瘀血者,行其瘀血。虽有汗下之法,而汗法固难轻用,即 
下法亦在所慎施。所以古人云∶治疸忌大汗大下,及温补燥热,并破气闭气等剂,不可不知。 
x茵陈治疸汤x〔自制。〕《金匮》云∶黄家从湿得之。〔湿挟 
火热,则郁而生黄。〕又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此方加减。 
茵陈 黄芩〔清热除湿。〕 黑山栀 滑石 茯苓 车前〔水利则湿自去。但用一味, 
连根捣汁饮,神效。〕 橘红〔气化则湿自行。〕引用茅根,热甚加黄连,渴加麦冬、花粉,因 
食伤加山楂、麦芽,因酒伤加煨葛根、甘蔗浆。 
此方清热除湿,化气利水,宗仲淳治疸之法也。 
x经验治疸汤x 
生地〔三钱。〕 当归〔润其血燥。〕红花〔行其血瘀。〕 橘红 枳壳〔各一 
钱。〕 浓朴〔消其积滞,八分。〕 黄芩〔二钱。〕 黄连〔清其湿热,五分,热甚量 
加。〕 车前〔利其小水,二钱。〕 鹅毛菌陈、摇铃茵陈〔各五钱。〕煎汤〔一碗。〕 白 
酒〔一碗。〕入药同煎。加炒砂仁。〔四分。〕冲服。 
此方滋阴、活血、清热、利湿之剂。数剂之后,黄自渐退。 
x《金匮》猪膏发煎x 通治诸黄。〔疸病皆由湿热郁蒸,日久阴血必耗,不论气分血分,皆宜兼滋其 
阴。〕并治女劳疸,及黄汗病。〔汗出如柏汁,此由汗出入水,水从汗孔入所致。〕 
猪膏〔通二便,除五疸。〕 乱发〔消瘀血,利小便,洗净各四两。〕 〔发和膏煎,发 
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女劳疸加生地 牛膝 鳖甲〔补阴消瘀。〕 花 
粉〔除热疗疸。〕 女人经衣灰〔取类相从,气相感,能导邪热。〕皆应用之品。 
此润燥、消瘀、利水之剂,而治湿热也。猪膏借血余之力,引入血分而润其血之燥,并借其力, 
开膀胱瘀血,利其小水以除湿热。 
黄胆湿热,洪数偏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疸而渴者,其疸难治。寸口近掌无脉,口鼻冷者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 



卷十·御集黄胆

举例

属性:一人病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徐忠可用猪膏发煎,一剂而愈。 



卷十·御集

积聚

属性:积聚之症,《难经》分属脏腑。云∶气之所积,名曰积,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 
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曰肥气者,肥之为言盛也。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如覆杯。曰 
息贲者,其气或息或贲也。心之积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曰伏梁者,伏而不动,如梁木然 
也。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曰痞气者,痞塞而不通也。肾之积、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 
心,若豚状,上下无时。曰奔豚者,若江豚之奔走于水面,不常定也。气之所聚,名曰聚。聚者六腑所 
成,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所谓症者,按之有形可征。即积聚成块,不能移动者也。亦名痞块。皆 
气滞痰凝,食积死血所为,病在肠胃之间,男女小儿咸有之。瘕者,假物成形,其块移易能动,如血鳖石 
瘕之类,瘀血所成,多在少腹,隐辟而痛,独生于妇女。按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 
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