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

第46章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46章

小说: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尊严可言?当然,斯金纳并没有否认人类能够思考,他


从动物身上发现的许多有关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定理,已被证实


的确是可以推广到人类行为上的。然而,公众对这些科学事


实却知之甚少。同样地,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歪曲也降低了心

理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l山理学和超自然111理学

除了弗洛伊德和斯金纳的研究之外,一般人对其他卓越心
理学的研究几乎→元所知。为证实这一点,你可以到附近的
书店去看看公众在那里可以购买到哪一类心理学的读物。调查
结果你会发现,那些摆在书店卖的心理学读物通常可以分为三
类。第一类是一些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弗洛伊德、斯金
纳、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等),而这些著作几乎已和

当代心理学毫无瓜葛了。

在多数书店中可以找到的第二类读物,是那些假冒为心理
学的〃伪科学〃书籍,里面充斥着永无止尽的一连串有关超
常现象的记载及报告,如心灵感应、千里眼、意念移物、超
前感知、转世、生物规律、星灵投射、金字塔力量、植物
沟通、通灵手术等 
(Lilienfeld, 
Lohr ; & Moirer ; 2001)。


第十二章让人瞧不起的心理学。 
291 。 

书店中这类所谓〃心理〃读物的大量存在,无疑导致并同时
反映了人们对科学心理学的误解。他们认为心理学家就是去证
实这些超常现象存在的人。这种误解对心理学而言无疑是一个
讽刺。事实上,心理学与那些超常现象是毫无关系的。现代
心理学有兴趣研究的东西完全不包括那些超常现象,其中缘由
很可能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

要说对超感知和其他超常能力的研究不能被认为是心理学
的一部分,可能会引起许多读者的不满。多个调查结果一致
显示,超过 
50%的公众相信有超感知现象的存在,并且对这
一想法坚信不疑(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 
2001)。历史研究
和调查可以让我们对公众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这些信念的原因
看出一些端倪 
(Alcock, 
1987; Bainbridge & Stark ; 1980; 
Grimmer ; 1992; Stanovich ; 1989 ; 2004)。物质至上的
文化削弱了许多人的传统宗教信仰,这些人就开始寻找其他形
式的神秘主义来填补这一空档。像许多宗教一样,许多所谓
的超常现象也标傍像转世之类的说法。对部分人来说,这一
来世的说法能满足他们想要超越现有生命极限的需求。这就可
以说明为什么,当心理学家出来说,用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无法证实超感知现象的存在时,人们感到元法接受。声称心
理学不把超感知视为一个可行的研究领域,总是让那些信徒们
感到生气,他们指责心理学家把这一类的研究课题摒除于心理
学研究之外是太武断了。当心理学家对这些人提出的抗议采取
不理不采的态度时,他们对公众对心理学的误解,完全没有
起到减轻的作用。心理学家的确应该针对为什么这些抗议是没
有根据的,给予一个谨慎而清晰的解释才对。下面就是我们


。 

。 29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对这一误解做出的解释。

科学家们并不是根据什么经文来确定研究课题的。也没有

什么文稿指出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被研究的。研究领

域的出现、扩展或终止是依据理论与方法的自然淘汰规律。

也就是说,那些能够产出硕果的理论和实征发现的领域,就

会吸引大量的科学家继续研究。而那些陷人死胡同的理论,


或者那些没有能被重复验证的实征领域就会被摒弃。这种对理

论与方法的自然淘汰过程引导了科学不断地接近真理。

例如,超感知在当代心理学不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研究课

题,就是因为对它的研究一直无法累积任何正向的成果。因

此,心理学家就不再对它感兴趣了。在这里我要强调〃当

代〃这一词,是因为心理学家在早前确实曾有一段时间,对

超感知领域是怀着极大的兴趣的,只是在累积了大量的负面证

据之后,才对它失去了兴趣。正如历史所展示的那样,研究

课题通常不是由政府某个权威机构宣布停止研究的,它们只是

在生存竞争的环境中被自然淘汰出局了而已。

在心理学领域里,超感知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个不能研究

的课题。有关这一说法的证据是清楚并且很容易取得的 


( Alcock ; 1990; Druckman & Swets ; 1988; Hooft ; 2000; 
Hyman ; 1996; Marks ; 2001; Milton & Wiseman ; 1999)。
过去有许多研究超感知的论文发表在正式的心理学研究刊物
上。那些在媒体上频频曝光的超自然心理学家总喜欢让人们觉
得这→领域是崭新的,借此以为惊人骇世的新发现问世了。
实际上,事情根本就没有那么戏剧性。

对超感知的研究,可以说,是和当代心理学的历史一样


第十二章让人瞧不起的心理学。 
293 。 

的久远,它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文献中,它
也曾经像许多现在被认为是可行的课题一样的被认真地研究
过。然而,在正式心理学杂志上所发表的、有关这一领域的
许多研究结果,大多显示了它是子虚乌有的。在被研究超过
了 
90年之后,我们仍然无法在严格控制的情境下,成功地重
验任何超感知现象。尽管过去几十年来做了大量有关超感知的
研究,却从来没有→个研究可以达到这一简单的基本科学标
准。甚至许多超自然心理学家和其信徒自己也都不得不承认这
一点(见 
Alcock, 
1981 ; 1990; Druckman &Swets ; 1988; 
Krippner ; 1977)。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令当代心理学
家对这个课题失去了兴趣。

有时人们会被误导认为,科学家否认超感知现象的存在是
因为它违反了当代己被普遍接受的、有关大自然的理论。从第
一章和第二章所讨论的科学程序来看,很明显地,这种说法是
不对的。所有的科学家都忙于推翻现在已被接受的、有关自然
事物的理论,因为,只有在不断地通过改变和精化现有的观
点,当然还要在遵循〃关联原则〃的大前题下,才能逐渐接
近真理。当一种新的现象与现有的知识结构相冲突时,科学家
们会对此提出疑问并寻求其他可能的解释。所以,心理学家不
相信有超感知现象,并不是因为它与原有的知识累积相矛盾,
而是因为根本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来支持它的存在。简而言
之,没有被证实的现象自然不需要作任何科学的解释(见 


Alcock ; 1981 ; 1984 ; 1990; Hines ; 1988; Humphrey ; 
1996; Hyman ; 1992 ; 1996; Milton & Wiseman ; 1999)。
现在,颇具讽刺的事来了,心理学家虽然找不到这类证


、 



。 294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据,但是在许多测验超常能力是否存在的大会上,却都扮演
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那些专业的魔术
师,这些魔术师当然是下了最多功夫去拆穿多数超常能力演示
其实都是骗局的功臣 
(Randi, 
1986 ; 1987)。而且,很多
相关论述,以及质疑有超常能力的重要书籍,都是出自心理
学家之手。

这个现象的讽刺性是很显而易见的。心理学作为一门可能
是目前对超感知的存在问题最能给予精确评估的学科,在公众
的心目中,竟然正是被与这些伪科学混为一谈、两者难分难
解的学问!正如下面还要再详细讨论的,心理学常常会陷人这
样一个〃里外不是人〃的双重灾难之中,这里所说的仅仅是
其中一个例子罢了。那种认为在心理学里没有什么行规的想
法,以及认为这个领域缺乏科学标准来判定其知识之可信度的
信念,常是导致人们把心理学与超感知这样的伪科学联系在→
起。然而,如果心理学家有朝一日真的能够成功地让公众认
识到这些伪科学的真实面目,那么,又由于在人们心目中心
理学与伪科学总是联系在一起,这些证据可能被视为是说明
〃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的铁证!你看,有多倒霉!

自助读物

在书店里常见的第三类心理学读物就是所谓的自助读物。
当然,这类读物也有许多不同种类。(见 
Fried, 
1994 ; 
1998; Fried & Schu1tis ; 1995; Paul ; 2001; Santrock ; 
Minnett ; & Campell ; 1994)有一些书是励志型的,目的是
为了要提高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另一些书试图将一些


第十二章让人瞧不起的心理学。 
295 。 

熟悉的老生常谈用新的表达方式包装起来。只有少数(实在
是太少了)的几本是由有责任心的心理学家为公众所撰写的。
还有许多书,不包括在上述第二类中,为了确保自己的〃独
特〃性而声称自己发明了一些新的〃疗法〃,不但可以治愈
某些特殊行为问题,而且还能满足老百姓的一般性的需求
(赚多一些钱,减肥和提高性生活质量是其中的〃三
大〃),从而得以销量大增。这些所谓的新疗法的成效很少
建立在控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如果作者是个临床医生的话,
他们通常只是依靠他们的个人经验或者少数的几个病例,来支
持他们的新发明。

许多行为和认知疗法,都曾通过相当严格的心理学检验程
序来支持其有效性,但是有关这些疗法的书籍却很少出现在书
店的书架上。电子传媒的情况就更糟糕了,电台和电视台几
乎没有任何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报道。相反地,他们总是请来
许多伪〃疗法〃的散播者和爱出风头的媒体名人来上它们的
节目,而这些人与心理学这个领域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媒
体之所以会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正规的心理治疗法从来都不
会声称自己能令病人马上痊愈,甚至不会担保治疗一定成功,
或者夸大其治疗的范围(例如,〃你不仅会把烟戒掉,而且
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改善!〃)。同样地,现在互联
网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一一缺乏严格的同行评审,在网上推
销的治疗方法通常都是不可靠的。

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知道,出版业并没有为读者就自助
性的读物把关,提供质量保证。弗里德森( 
Fridson ; 1993) 
曾讲述了一位大众心理学读物作家的故事。这位作家写了许多


。 296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有关就业方面的畅销书。他在《财富》杂志上有一个专栏,
并且经常在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上出现。不久,人们发现这个
作家并没有像他本人声称的那样拥有博士学位(事实上,他
得到的是一个未被政府认可的函授学校的博士文凭)。进一步
的调查揭示,这位作家声称自己曾为研究一个问题所做过的 
8000次访谈中,有一些是自己编造出来的。当人们质疑关于
出售这些骗子所写的、具误导性的书籍背后之商业道德问
时,这位作家的一个出版商说,〃我们出版商做的事有 
99%
是基于对作者的信任 
〃(p。144)。阅读本书的读者,你们
从今以后要对〃信任〃一词附上一个重要的辅助性脚注:要
具备有关现代科学验证方法背后之逻辑的知识。

在美国书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