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09-血证论 >

第27章

209-血证论-第27章

小说: 209-血证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十味参苏饮x 
人参(三钱) 紫苏(三钱) 半夏(三钱) 云苓(三钱)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 
前胡(二钱) 葛根(二钱) 枳壳(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肺之气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参。补胃生津以益肺。肺气旺。则能上行。外达内输。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 
肺之方。类以人参为主。然能补津生气。而不能治气之郁也。风寒外束。则气蕴于内。不能上行外达。故 
用紫苏前胡粉葛生姜。以发散之。痰饮内停。则气逆于上。不能内输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陈皮。以渗降 
之。合计此方。乃疏散风寒。降利痰水之平剂。而咳血衄血气喘之症。及跌打血蕴气分。皆借用之。亦借 
疏利之功。使郁滞去。而血自不遏。 
x玉烛散x 
生地(五钱)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白芍(三钱) 朴硝(二钱) 大黄(一钱) 生姜(三片) 
治跌打瘀血。发渴身痛便闭。取四物以补调其血。而朴硝大黄。逐瘀去闭。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气。使 
硝黄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横达。俾在外在内之瘀。一并廓清。 
x竹叶石膏汤x 
淡竹叶(五钱) 石膏(五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三钱) 半夏(二钱) 
生姜(三片 粳米(四钱) 
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 
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 
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x黄土汤x 
灶心土(三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三钱) 熟地(三钱) 黄芩(二钱) 阿胶(二钱) 附子(钱半炮) 
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 
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 
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 
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 
再加温药。 
x赤小豆当归散x 
赤小豆(三钱) 当归(三钱) 
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 
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 
x解毒汤x 
大黄(一钱) 黄连(三钱) 黄芩(三钱) 黄柏(二钱) 栀子(炒三钱) 赤芍(二钱) 
枳壳(一钱) 连翘(一钱) 防风(三钱) 甘草(一钱) 
解毒者。谓解除脏毒也。脏毒由火迫结在肛门。故用泄火之药极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则火 
无所着。用枳壳者。兼行其气。气行则火自不聚。而火势之煽。每扶风威。故以防风去风以熄火。且防风 
上行外达。使火升散。则不迫结肛门。此即仲景白头翁汤之意。 
x清胃散x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丹皮(三钱) 黄连(二钱) 升麻(一钱) 甘草(一钱) 
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 
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 
x槐角丸x 
槐角(三钱) 地榆(二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三钱) 黄柏(三钱)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防风(二钱) 荆芥(二钱) 侧柏(二钱) 枳壳(二钱) 
乌梅(三枚) 生姜(一钱汁) 
世谓肠风下血。问肠何以有风。则以外风由肺伤入大肠。内风由肝煽动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药。亦 
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 
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 
x葛根黄连黄芩汤x 
葛根(三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甘草(一钱) 
治协热下利便血等症。用芩连以清热。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达于上。出于表。则不迫协于下矣。 
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汤。实该其意。能从此变化。而治痢思过半矣。 
x龙胆泻肝汤x 
木通(一钱) 泽泻(二钱) 柴胡(二钱) 车前子(三钱) 生地黄(三钱) 甘草(钱半) 
当归(三钱) 黄芩(三钱) 炒栀子(二钱) 龙胆草(二钱) 
x泻青丸x 
龙胆草(三钱) 大黄(一钱) 川芎(一钱) 当归(三钱) 羌活(一钱) 炒栀子(二钱) 
防风(二钱) 竹叶(一钱) 
x济生乌梅丸x 
僵蚕(三钱) 乌梅(五枚) 醋丸 
x脏连丸x 
熟地(五钱) 山萸(三钱) 山药(三钱) 云苓(三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黄连(二钱) 
入猪大脏肠内。同糯米蒸熟。去米。捣肠与药为丸。淡盐汤下。 
x断红丸x 
鹿茸(三钱) 附子(二钱) 当归(五钱) 续断(三钱) 黄 (五钱) 阿胶(三钱) 侧柏叶(三钱) 醋 
丸 
x地榆散x 
地榆(三钱) 当归(四钱) 白芍(三钱) 黄芩(三钱) 黄连(钱半) 炒栀子(二钱) 
犀角(一钱) 薤白(二钱) 
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胀。余药乃凉血常品。 
x四逆散x 
柴胡(三钱) 枳壳(二钱) 白芍(三钱) 甘草(钱半) 
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 
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 
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 
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 
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 
x五苓散x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 
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 
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 
而阳水绝不可用。 
x平胃散x 胃苓汤。即此方合五苓散也。 
浓朴(二钱) 陈皮(二钱) 苍术(三钱) 甘草(钱半) 
x石莲汤x 
人参(钱半) 黄芩(三钱) 黄连(二钱) 石莲(即莲米有黑壳者三钱) 
胃火甚。则拒格不纳食。用芩连以清火。用人参石莲以补胃。故治噤口不食。 
x大清凉散x 
木通(一钱) 泽兰(二钱) 车前子(三钱) 甘草梢(一钱) 白僵蚕(三钱) 金银花(二钱) 
蝉蜕(五钱) 全蝎(一钱) 川黄连(二钱) 炒栀子(三钱) 五味子(五钱) 龙胆草(二钱)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天门冬(三钱) 麦门冬(三钱) 牡丹皮(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三钱) 黄酒(三钱) 蜂蜜(三钱) 童便(一杯) 泽泻(三钱) 
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 
x左归饮x 
熟地(八钱) 山药(三钱) 枸杞(三钱) 甘草(钱半) 茯苓(四钱) 山萸(三钱) 
难经谓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归。方取枣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盗母之气。枸 
杞赤以入心。使火不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肾之水阴。使茯苓一味。利肾之水质。有形之水质不去。 
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然肾水实仰给于胃。故用甘草山药。从中宫以输水于肾。景岳方多驳杂。此亦 
未可浓非。 
x血府逐瘀汤x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一钱) 枳壳(一钱) 赤芍(三钱) 
柴胡(二钱) 桔梗(二钱) 川芎(一钱) 牛膝(二钱) 甘草(一钱) 
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 
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 
x膈下逐瘀汤x 
五灵脂(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三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牡丹皮(三钱) 玄胡(二钱) 甘草(一钱) 香附(三钱) 红花(一钱) 枳壳(一钱) 
王清任立方。即当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而所用药则仍浅近。 
然亦有可用云。 
x土瓜根汤x 
桂枝(三钱) 白芍 土瓜根 虫(各等分) 
x大黄甘遂汤x 
大黄(二钱) 甘遂(一钱) 阿胶(二钱) 
大黄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胶滋水与血以补之。泻不伤正。水血交结者。须本此法治之。 
x代抵当汤x 
大黄(一钱酒炒) 莪术(一钱) 山甲珠(三片) 红花(一钱) 桃仁(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牛膝(二钱) 夜明砂(三钱) 
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粪。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粪能去血。啮死血。余药破下。务 
使瘀血不留。 
x化滞丸x 
巴豆(一钱去油) 三棱(二钱) 莪术(二钱) 青皮(一钱) 陈皮(一钱) 黄连(三钱) 
半夏(三钱) 木香(二钱) 丁香(一钱) 
蜜丸。攻一切寒热气滞之积。 
x大黄 虫丸x 
大黄(一钱)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桃仁(三钱) 杏仁(三钱) 白芍(二钱) 
干漆(一钱) 虻虫(一钱) 水蛭(三钱) 虫(二钱) 蛴螬(二钱) 地黄(二钱) 
蜜丸酒服。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正是助病。非 
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 
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 
x金蟾丸x 
干虾蟆(三钱) 胡黄连(二钱) 鹤虱(二钱) 雷丸(二钱) 芦荟(二钱) 肉豆蔻(二钱) 
苦楝根(二钱) 芜荑(二钱) 雄黄(二钱) 
治小儿疳虫。男子湿热所生之痨虫。以此杀之。夫痨虫有二。血化之虫。灵怪难治。必用鳖甲鳗鱼獭肝 
百部麝香诸灵药。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湿热之虫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乌梅丸之 
意。而妙在干虾蟆。雄黄亦灵药。故治虫最效。 
x白头翁汤x 
白头翁(三钱) 甘草(二钱) 阿胶(三钱) 青皮(三钱) 黄连(三钱) 黄柏(三钱) 
清风火。平肝治痢。 
x移尸灭怪汤x 
山萸肉(三钱) 人参(三钱) 当归(三钱) 虻虫(一钱) 水蛭(一钱) 晚蚕砂(三钱) 乳香(三钱) 
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两。七日而传尸之虫灭迹。夫痨虫者。瘀血所化也。死而传染家人。亦染于血分。 
聚血为巢。生子蚀血。故虻虫水蛭。下血即能下虫。此乃治虫之根。而蚕砂乳香枣皮。又以味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