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48章

637-景岳全书-第48章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邪者,必多热渴、躁烦、秘结,宜以黄芩、黄连之类为佐;若火在阳明甚者,宜加石膏。若 
兼寒者,必胃口怕寒,或吞酸,或嗳腐,或恶心。得热稍可者,宜以姜、桂、附子、吴茱萸 
之类为佐。 
一、疟疾因劳辄复,连绵不已者,此脾肾虚证。盖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气弱不 
胜劳苦,所以即发,但补脾肝肾,使其气强则愈。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皆 
可酌用。 
一、疟疾发散已多,每致阴虚水亏,而烦热多渴者,宜以西瓜汁,或悉尼浆,或冷参汤 
,俱可滋阴截疟。无热者,不可强用。 
一、疟痢并作而脏平邪浅者,宜胃苓汤加柴胡一、二钱。若寒湿伤脾而疟痢并作者,宜 
温胃饮加柴胡,或胃关煎加柴胡亦妙。若湿热伤脾,下及肝肾而暴注热渴,或下纯鲜血者, 
宜柴芩煎。 
一、疟邪未清,而过食伤脾,以致痞满连绵不已者,宜大小和中饮加柴胡。若因食而成 
疟痞者,宜芍药枳术丸,及大小和中饮之类调之。若痞成难消者,须灸章门、水道等穴,炷 
宜稍大,多灸,或连灸二三次,方得全愈。 
一、古云∶治疟之法,凡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毋勉强施治,即治亦无效,必待阴 
阳并极,势平气退之后,然后,察而治之,或于未发二三时之先,迎而夺之,可也。经曰∶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 
,为其气逆也。按此古法,殊似不然,予近治疟,每迎其锐而击之,最捷最妙。是可见古法 
之有不必泥者。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汗
属性:凡古人治疟之法,若其久而汗多,腠理开泄,阳不能固者,必补敛之;无汗则腠理致密 
,邪不能解,必发散之。故曰∶有汗者要无汗,扶正为主;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此大 
法也。盖疟本外邪,非汗不能解,若不知散解其邪,而妄用劫剂,多致胃气受伤,邪不能解 
,必反难愈。此宜以补剂为主,加减取汗,汗后再加补养可也。若邪在阴分,则下体最难得 
汗,补药力到,自然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凡病此而邪有未解者,大忌饱食,亦以汗之难易 
为优劣也。凡寒邪之自外而入者,得汗即解,如伤寒之类皆是也。而惟时瘟时疟之病,则病 
有浅深之不同。即如病瘟者,虽有大汗而热仍不退。病疟者,屡发屡汗而疟犹不止,此其所 
感最深,故不能以一二汗而即愈,或通身如洗而犹不能透。若此者,但当察其强弱,仍渐次 
再汗之,方得邪解。故不可谓汗后必无邪也。此但当以脉之紧与不紧,及头身之痛与不痛, 
寒热之甚与不甚为辨耳。然又有虽已得汗,邪气将解而不守禁忌,或因于劳,或因于欲,或 
受生冷微邪,或胃气未清,因而过食,随触随发,此其旧邪未尽而新邪又至,缠绵深固,因 
致留连者,亦必宜仍从汗解,但其宜固宜散,则犹当以酌虚实为首务。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标本
属性:凡治疟当知标本。予尝言∶有标则治标,无标则治本,此最为治疟之肯綮。何以言之? 
盖标以邪气言,本以正气言也。夫邪正相争,所以病疟。凡疟之初起,本由邪盛,此当治邪 
,固无疑也。若或表散已过,或久而不愈,则于邪正之间,有不可不辨矣。盖有邪者,证必 
猖炽,脉必弦紧,或头疼头痛未除,或汗虽出而未透,凡属形证有余者,即其病虽已久,亦 
必有表邪之未清也。但觉有微邪,此犹宜兼标为治。若汗出已多,邪解已透,别无实证实脉 
可据,而犹然不愈者,必由正气全虚,或以质弱,或以年衰,故余气有未能却,而真阴有未 
能静耳。此当专治其本,但使元气既复,则无有不愈。设或不明标本,无论有邪无邪,而但 
知攻疟,则害者多矣。予为此说虽因疟而发,然诸病皆同此理,明者,当心志之。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厌疟
属性:凡厌疟之法,今世俗相传多用之,但其有效有不效,人每疑之,而其所以然者,自有的 
确之妙,则从来人所未知也。盖疟以邪正相争,其感之浅者,乃少阳胆经病也。惟其邪本不 
甚,则邪正互为胜负。当此时也,亦犹楚汉相持之势,但得一助之者,为楚则楚胜,为汉则 
汉胜,故不论何物,皆可用以为厌。但使由之,勿使知之,其人恃有所助,则胆气略壮,而 
邪即败矣。此即《内经》移精变气之意也。然必势均力敌者,乃可以一助而胜之,正胜则愈 
也。若果彼强我弱,势不易制者,则厌必无益。故惟邪轻日作者可厌,而邪深间日者则不能 
厌。此自理势之使然,无庸惑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截疟(共四条)
属性:凡截疟之法,方固不可,然亦无必效之方。若以愚见并及治验,则未尝藉于截也。盖有 
邪者,去邪则愈。若散邪既透,解表已过,则但收拾元气而气复即愈。惟能于邪正之间,得 
其攻补之宜,则无不自愈,此截之最善者也。至如截疟诸方,虽不可执,亦不可无。第有效 
于此而不效于彼者,亦以人之气血阴阳各有不同故耳。故凡用截药者,亦当察人之强弱而酌 
以用之,庶乎得效,然亦惟轻者,易截。而重者,不易截也。兹录诸方于后,亦可备于酌用 
。截疟常山饮,气血强壮者,可用。截疟饮,气分不足者,可用。牛膝煎,血分不足者,可 
用。截疟丹,时气多湿者,可用。木贼煎,湿痰邪实者,可用。何人饮、休疟饮,血气大虚 
,欲急济者,可用。小柴胡汤加常山二钱,截疟如神。追疟饮,凡气血未衰,或屡散之后, 
用之最效。 
丹溪曰∶数发之后,便宜截而除之,久则发得中气虚弱,致病邪愈深而难治。世有砒丹 
等截药,大毒,不可轻用。常山性暴悍,善驱逐,然能伤真气,病患稍虚怯者,勿用。 
杨仁斋曰∶或其人素虚者,慎勿用常山等药。 
薛立斋曰∶若病势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恐邪气不去,正气反伤耳。若胃气弱者 
,用寒凉止截,脾胃复伤,必致连绵不已。若非培养元气,决不能愈。每见饮啖生冷物者, 
病或少愈,多致脾虚胃损,反为难治。若咽酸口酸,且宜节饮食,其病潮作时,虽大渴亦只 
姜汤乘热饮之,此亦截疟之良法。凡欲截之,若血气俱虚,用人参、生姜各一两煎服,顿止 
。不问新久并效。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似疟非疟
属性:凡似疟非疟之病,虽有往来寒热,而时作时止,本非疟之类也。凡大病后,或产后,或 
虚损,俱有此证。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阳气下入阴中则 
恶热。故凡无外邪而病为寒热者,必属虚证。但虚有阴阳之异,而阳虚者必多寒,阴虚者必 
多热。阳虚者宜补其阳,如理中汤、十全大补汤加姜桂附子之类,此皆人所易知也。惟阴虚 
之证则最不易辨,盖阴中之水虚者,阴虚也;阴中之火虚者,亦阴虚也。如其津液枯燥,精 
血耗伤,表里上下,俱多烦热等证,此阴中之水虚也。治宜壮水以配阳,如一阴煎、六味地 
黄汤,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倏热往来,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热饮,或上热如烙,而 
下冷如冰,或喉口大热,而大便不实,此其证虽若热,而脉必细微,或虽洪大而浮空无力者,是 
皆阳气无根而孤浮于上,此阴中之火虚也。治宜益火之本,使之归源,如海藏八味地黄丸, 
或右归饮之类主之。假热退则真寒见,自可因证而治之也。寒热门论治尤详,所当并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温疟
属性:温疟一证,在《内经》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至春夏阳气大发而为病,此即正 
伤寒之属也。故仲景《伤寒论》有温疟一证,即此是也。此与夏伤暑而秋为疟者,本自不同 
,当于伤寒门酌而治之。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瘅疟
属性:瘅疟一证,在《内经》曰∶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致消烁脱肉者 
,命曰瘅疟。盖此以阳脏而病阳证也,自与诸疟不同。而治此之法有三∶如热邪内蓄,而 
表邪未解者,则当散以苦凉;如热因邪致,表虽解而火独盛者,则当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 
余也。若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日耗者,急宜壮水固元,若但知泻火,则阴日以亡, 
必致不救。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瘴疟
属性:瘴疟一证,惟岭南烟瘴之地有之。盖南方风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然 
瘴出地气,疟由天气,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是可见瘴以地 
言,而疟即风寒外感之病也。但其甚者,则或至迷困喑哑,乃与常疟为稍异耳。凡治此者, 
亦总不离寒热虚实,及有邪无邪,如前治疟诸法而尽之矣。外如大梁李待诏瘴疟等证,既明 
且确,详列瘴气门,不可不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述古(共八条)
属性:仲景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机要》曰∶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证各殊也。在太阳经谓之寒疟,治多汗之 
;在阳明经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谓之风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谓之暴疟, 
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发 
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 
一、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若胃中有伏痰郁结者,以草果饮 
,一服可愈。 
丹溪曰∶邪气深入阴分、血分,而成久疟者,必当用升发药,自脏而出之于腑,然后自 
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药,则邪气愈陷而难出矣。 
傅氏曰∶疟系外邪,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邪气得 
出,自然和也。 
刘宗浓曰∶或问∶俗以疟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盖暑盛阳极,人以伏阴在内,脾 
困体倦,腠理开发;或因纳凉于水阁木阴,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于肌肉之间,经所谓遇夏 
气凄沧之水寒迫之是也;或劳役饥饱内伤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属脾,发则恶寒战栗,乃谓之 
脾寒耳。实由风寒暑湿之邪,郁于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收敛之际,表邪不 
能发越,故往来寒热,进退不已,病势如凌疟人之状,所以名疟。即如四时伤寒,十二经皆 
能为病。古方治法,多兼内伤取效,脾胃和而精气通,则阴阳和解,此实非脾病也。然古人 
称疟不得为脾寒者,正恐人专于温脾之说,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机气宜之要故也。 
立斋曰∶大凡疟证,皆因先伤于暑,次感于风,客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 
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 
阳则热,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 
睡者,属心,名曰瘟疟,用柴苓汤。但寒少热,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用桂附二陈 
汤。先寒而后大热,咳嗽者,属肺,名曰瘅疟,用参苏饮。热长寒短,筋脉揪缩者,属肝, 
名曰风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