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大学不知道 >

第1章

大学不知道-第1章

小说: 大学不知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节:他序: 我跟“李令彬先生”的不解之缘         
  连载内容:   
  他序: 我跟“李令彬先生”的不解之缘   
  徐小平   
  2002年,我收到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李令彬的一封征稿信,说被我的文章作品所激动,邀请我为他们写新书。   
  要知道,出版社编辑掌握着出书大权,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得到他们的青睐而主动约稿,对任何作者,哪怕是余秋雨贾平凹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更何况这封特别写给我的信言辞恳切,文笔漂亮,思想深刻,当场就雷倒了我。于是,我就诚惶诚恐地提笔,给“尊敬的李令彬先生”回了信,向他表示了我的感谢和感动,希望保持联系云云。 
    
  “李令彬先生”很快就给我回信,他说:“徐老师,我只是一位刚从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学生,做编辑才几个月,希望多多得到你帮助……”   
  许多大师说,给名人写信,是获得自己人生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瞧,李令彬的这封信,虽然没有让我给他出得了书,但却导致他和我在咨询事业上结缘。一年多之后,“李令彬先生”在我的鼓动下来到了北京,进入新东方做了新东方网站的文字编辑;随后,又成为我的专职咨询助理,一做就是永远。 
  
  从离开吉林来到北京,算起来,李令彬在我身边工作已经五六年了。几年下来,他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编辑,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咨询学生、解决咨询者问题、写出优秀咨询文章、现在能够结集成书的优秀咨询者。更可喜的是,在跟随我咨询和写作的过程中,李令彬变成了Robin,Robin成了新浪教育博客的知名博主之一,成了一位有自己独立声望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咨询专家。 
  
  我在新东方做咨询十几年,由于新东方巨大商业培训的支撑,我能够刻意不把我的咨询商业化,我的“免费咨询”为新东方赢得了巨大商誉。但缺点之一,也就无法招揽优秀青年加入我的咨询队伍。做来做去,只有我这个独行侠孤军奋战,这成为我这份有意义工作的最大遗憾。 
  
  Robin的出现,弥补了我的这个叹息。由于他的认可、专注、对咨询事业的喜爱,他毫无悬念地、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唯一精心培养的专业咨询者,而且是已经得到了众多新东方学生、当代青年赞同,认可的专业咨询者! 
  
  回顾Robin陪伴我做咨询的那些漫长而无聊的岁月里,我常常对他说:“我们的咨询,也许帮助过很多人,但如果你自己的职业生涯都不能到达一个光明前景,不能不说是我的失败,是我咨询事业的失败……” 
  
  所以,我前所未有地对Robin的成长和职业生涯承担了一种责任,不断鼓励和帮助他在青年咨询事业里努力思考、学习、实践、积累……慢慢地,Robin成了新浪教育博客里的名博,成了教育和职业咨询领域里的新秀,成了这个领域的优秀专家,成了可以代替我解决绝大多数人的问题的可信可靠的咨询师。 
  
  我这里想讲一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Robin在教育和职业咨询(也就是我的“人生咨询”)中成长的烦恼。2005年下半年,在已经跟着我见习过无数次咨询实例,甚至已经写过若干咨询文章之后,《青年参考》等几份杂志向他约稿,请他开办咨询专栏。Robin给我写信,问能不能以“徐小平咨询助理”的名义为这些刊物写稿? 
  
  我希望他能够独立咨询,但看了他写的东西,觉得还不够成熟。具体说,他有些观点、有些说法还需要我来修正。如果以我的助理身份写作,我必须对这些咨询负责。于是就告诉他暂时不要着急,再“磨练磨练”。 
  
  这是一个典型的既得利益者“遏制”青年发展的故事。但是,这又是职业发展中一代又一代必然遇到的矛盾。青年人希望早点脱颖而出的冲动,而过来人希望“再成熟一点”的本能,总是在所有地方有声无声地较量着。我对Robin的拒绝肯定让他郁闷过。但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大约是在2006年秋天,我忽然注意到,Robin已经能够替代我做绝大多数咨询工作,解决绝大多数青年人的复杂问题了!于是我说:Robin,假如我有一个咨询公司的话,你可以做我的合伙人…… 
  
  Robin现在出版的新书,是他过去几年在咨询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字。这些文字,很多都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成为被他的咨询对象积极付诸行动的方案和认真努力的方向。 
  
  也就是在最近,Robin开始独立进行收费咨询。这是Robin对于我开创的这份咨询事业的重大突破和新鲜贡献。因为只有收费,咨询才能作为事业,基业常青地繁荣起来,发展下去;而不至于除了个别献身者,不能吸引最优秀人才加盟。 
  
  我对Robin所开辟的收费咨询事业,感到非常高兴。我对他的“收费咨询”工作提供的免费咨询是: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你都必须让被咨询者高度满意,觉得物有所值,希望继续咨询,不断交费……像新东方那样! 
  
  唯有这样,Robin从吉林来到北京,追随我从事人生咨询工作的这份激情,才能成为一份全新的事业,为无数迷途青年、问题青年、郁闷青年、愤怒青年提供有价值、有保障、有后劲的咨询服务!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是以Robin老师的身份在写这篇序言,处处流露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看来,我需要预约Robin,请他给我做一次如何“永葆青春”的人生咨询了……有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四五年。只要Robin能够像过去几年那样努力为学生服务,未来肯定是属于他的。 
        
第2节: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1)         
  第一编 一直优秀到没有出路   
  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女生。她有一种偏僻嗜好,并且为之着迷。她喜欢什么呢?喜欢虫子,抓虫子、养虫子、给虫子分类。她属于见到虫子就无法抑制激动,硬要扑上去的那种人,对虫虫们有爱无类,怀有一种深刻的母性。因此,十分罕见地,我没有阻止她去读博士。 
  
  按说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路线是清晰的,她进得去中国最好的研究机构。她可以用自己对虫子的痴情迷恋和对其习性的了如指掌,三言两语把该机构的导师砍晕。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是本科所在大学文艺活动中的台柱子。她属于那种师长们稀罕不够,同学里肯定大有人眼红的,既优秀又很有特点的学生——她究竟来找我干什么呢? 
  
  我跟她见面谈过一次,没觉得她人生方向上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索然寡味地谈了些留学的常规问题。我的印象是,她稍有一点“考试焦虑症”。她曾是全国英语风采大赛的获奖者,雅思成绩却很不理想,远低于平时的测试分数。GRE她也考过,由于答到后来失去信心,整个cancel掉了。她说自己面对一切考试无不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很少正常发挥过,对此也有些失去信心。 
  
  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下,从我有限接触过的一些案例来看,实在有一些难解的问题,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过于复杂的智慧应变在学术科研之外。这且不提,一个人不能因为害怕环境的恶劣就放弃一生的挚爱,而要学会与天与地与人斗。问题是怀有深刻人生焦虑的这样一个人,她内心的承受力如此薄弱,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局面之下,她的精神渐渐开始崩溃。 
  
  我跟她之间有一段长期的跟踪交流。慢慢地,我发现浮在水面下巨大而可怕的冰山,其危险程度足以在某一日使她整个地“铁达尼号”。   
  她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缺乏自信的人!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不自信。她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认可。那些在别人看来很了不起的东西,她只视作平常。她看到的是自己还没达到的那些更高标准——这决不是在夸她,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缺陷! 
  
  志向远大没什么不好,但是由于远大目标不可一日实现就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陷入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必须严肃面对的心理问题。   
  我不是什么心理治疗师,但是基于一种人之常情和非专业的责任感,基于我们定下的“师徒”之谊,我决心引导她步入自我发现之旅。         
第3节: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2)         
  先说些土方法。我建议她看一部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拿出当年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那股单纯劲头,向书里的正面人物樱木花道学习。作为一个“80后”,她竟然没听说过《灌篮高手》这部片子,真让我出离愤怒!我说你看完这部片子,再跟我谈什么是自信这类问题。 
  
  她真的看了一点,但是显然没什么结果。她说动画片足够搞笑,问题是难道自信就要像樱木那么荒谬吗,自负到近乎无耻的可笑程度?我说,显然你忘记了樱木的两万次投篮训练,但“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近乎唠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那是两万次投篮最初的精神源泉。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变现实的源头活水,改变要从心开始,态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改变的;但首先,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态度转变的问题。而后,为了始之具体化,更具现实性,你要从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比如说,打扮自己。化个得宜的妆,做做头发,换一身青春靓丽的时装。不一样的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最初只是假象,但它确实是最速效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对于别人来说,一个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现得自信!从表现自信开始,因常常得逞,你就会上瘾,反复地表现这种自信。伎俩养成习惯,内心慢慢地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习惯自信。 
  
  事物的发展,是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这符合一般的自然规律。当然,自信抑或自卑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仅靠技术或精神意志亦非根本之计。我们无法从新生儿的哭泣中,或者从DNA的检测中,看出一个人自信或自卑的倾向。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报告。我更宁愿相信,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早期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是不良教育环境的产物,没有例外。她在很小的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然后写作业,被关在屋子里练琴。她虽然弹得一手好琴,但从来离不开乐谱。她可以记得乐谱,哪怕不看一眼,但是它必须被摆在那里。乐谱一旦被拿开,她必定会弹错,因为她没有安全感。她需要抓住像乐谱这样的外在之物才能获得安全感,才会有信心。更为可怕的是,她的母亲据此一直觉得她很笨,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取得怎样的成绩,母亲的论断就像是一枚毒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