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大学不知道 >

第2章

大学不知道-第2章

小说: 大学不知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狠狠地扎进了她的意识深处。她一直默认这种看法:“我很笨,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这并不能改变那个基本事实——我还是很笨。” 
  
  她的母亲像中国这代人中的大多数一样,他们耽误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格外在意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偏执得已近乎病态。他们一心一意希望在子女身上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甚至把全部生命意义都重重地压在了子女的身上。子女成才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全部,而成才的唯一路径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按照他们设想出的全面紧逼的方式进行教育! 
  
  她的母亲就是那种好强的家长。“好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词呢?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必然带来的是气急败坏的一两次失态,从此“这孩子很笨”的定性几乎“一劳永逸”地损害了一个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焦虑、自卑、过于注重结果,这就是她的精神状态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当她被保送直博的时刻,恰是她内心感到最失落的时刻,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大洋彼岸的美国,那里有她梦想的一间世界闻名的实验室。这梦想带着玫瑰色,但是我看不出它能改变什么。再去读洋博士,仍会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一样会有毕业时的前途困惑,还会有再遇到所有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时刻。在她的人生中,这种梦想的升级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梦想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落和创痛。她的人生需要解决更为严峻、更为迫切的命题,那就是首先肯定自己! 
        
第4节: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3)         
  精神的自由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土壤。不幸的是,她在对世界的感受最丰富、最敏锐的童年时期,却被关在家里练琴,甚至“几乎没接触过什么动画片”!我们还有多少家长在如此教育孩子?如果从小不能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享受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艺术训练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一个孩子如此焦虑、自卑,过于看重结果,再高的学历、再深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呢?   
  在MSN里,我告诉她,要学会在生活中找点乐子,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她为了直博,经历曲折,甚至要放弃本来迷恋的虫虫方面的研究。   
  难道生活就是为了享受快乐吗?她问我。   
  我感到胸口巨堵,反问,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吗?     
  但我认为……她说,今天的不快乐,可能成全以后的大快乐。   
  但是,什么是“以后”呢?“以后”是人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无用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以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今天”。假如所有的“今天”都不快乐,“以后”就会失掉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像你这次知道成功直博后的感觉。以前你一定千万次地假设过,假如自己能读博士,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没有!你感觉到以前的苦不值得,所以才会失落。假如读博士是美好的,那么你就应该每天都快乐地去读,“每天”都会在你的生活中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你竟然认为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这样活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教育给你造成了怎样错误的观念啊,那是违背人性的。快乐的原则重于知识的原则,知识是为了建筑更高级的快乐,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对人性基本需求的反动! 
  
  你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乐趣,所以你才不够热爱生活,也不够热爱自己。你不自信,太过焦虑,太注重结果,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放松心态。我讲到“享受”和“快乐”这两个词,就是为你的本性去除遮蔽。从前过时的教育思维已经使你迷失了本真的自我,我只不过提示你要舒展四肢,重新像一个孩子那样呼吸,那样去睁开眼睛感受世界,因为你缺少一段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到这儿,我都要哭了。跟她历时数月的交流,让我过于耗费心血。如果你试着这样长时间地鼓励一个丧失了基本自信的人,拼命地给她打气,跟消极思想做旷日持久的顽强抗争,你或许会理解我此刻的疲惫。 
  
  我想到了,她说,我要马上出去买漂亮衣服,大吃冰淇淋!   
  好兆头,我说,这比你之后再连读三个博士后都更加顶用!         
第5节: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1)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她就读于一所高考提前批次录取的学校,同班里很多人都带着可考进北大、清华的分数进来。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排名也都非常好,社团活动积极,参加校际比赛获奖,副修经济类专业,还兼职做一个英语网站的外国人专访栏目。她还想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因此忙着考托考寄…… 
  
  当如此这番介绍了基本情况后,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这些优秀中似乎有太多无意识模仿的成分,缺乏自主精神和原创性。很多优秀者的目标是基于对身边“牛人”的模仿,而不是作为个体的真实诉求。因此,这些优秀往往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她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的这个梦想,很可能是基于“许多人毕业都去了常春藤盟校,我也想马上去一个”这样的模糊意识。我问她为什么想要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她说是想要毕业后做一个更好的记者。我问,如果不上哥伦比亚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吗?她回答,去了会更好。我又问,你觉得自己申请哥大的优势在哪里呢?假如现在有一千个在著名媒体有记者经验的竞争者,和有一千个从新闻传播学科班毕业的人,你怎么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她说,这正是我很疑惑,要来问您的问题。我回答,这也正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在我看来,如果你的记者梦是踏实的,就应该先做出成绩来再申请哥大。为什么?请听我解释。   
  按照一般的发展路径,像理工科或文科中的纯学术研究类专业,直接读研或去留学读研都是对的,只要你真的喜欢这些专业。一些应用型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律,也需要更系统的训练才能开始执业,这些专业在美国的学生也是要直接进入医学院、法学院去拿M。D、J。D的。而对于更大量的实际工作而言,尤其是以跟人打交道为特色、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坦率地说,更高级的学校教育并不会给人带来格外大的竞争优势。更高级的培训是在行业里,是在行业里声名显赫的公司之中!而未来,你也可以去大学进修,以访问学者或读硕士的形式。这时,大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向你提供了跨企业,甚至跨行业的高端交流平台,人们在这里交流、探讨,学习新思维,掌握先进技术。如果你没有在一个专业里的浸泡和一个行业里的发酵,你的劣势将会很明显。第一,你很难为老师和其他学生提供价值,因此大学不容易录取你。第二,即使你进去了,很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知识,对别人的经验分享也很难有共鸣性体会。第三,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如果你当初是读本科的话,那是值得的。但是这种研究生教育是用来增加你手里的就业筹码的,而不是用来浪费你积累行业经验之良机的。所有以跟人打交道为核心的专业,行业竞争力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书本知识的丰富与学历的提升。 
  
  从金钱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留学计划,对于大部分应用型硕士,不要指望有全奖,因为校方不需要通过发奖学金来鼓励国际学生来此“做研究”。因此,即便有各种资助可能,还是以自费留学的形式为主。读这些国外大学的学费可能是中国家庭的多年积蓄,不能不精打细算。有两种情况可以不考虑这种资金代价。第一,你来自亿万富翁家庭。第二,你不需要父母的投入,可以自己支付学费。 
  
  就你的情况而言,不是你不应该留学,而是你的这种留学计划应该适当推迟,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不是你要上哥伦比亚才能成为最好的记者,而是你要成为最好的记者或者至少明显表现出这方面的潜力,那时候进退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但是,如果我不马上去念哥伦比亚大学,而是先选择就业,我怎么能去最好的媒体,做最好的记者呢?她感到疑惑。   
  对,这才是我能跟你探讨的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你前途问题的核心。怎么样成为一个最好的记者,那些中国最好的记者能告诉你吗?不能!我能告诉你吗?也不能!   
  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第一,最好的人才是自我教育的结果,不是量化教育的产品。第二,做一个好记者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采访、写稿、发表(仅以平面媒体文字记者为例)。第三,成为好记者的重要途径,就是采访报道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来影响社会现实。你在这些方面做了什么准备呢? 
  
  她说,我在一家英文网站做人物专访,但影响力很有限。   
  我说,那么你的人物专访跟别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仅仅是完成任务式的,还是对此有什么特殊好奇心呢?有些记者做人物专访,你会明显感觉到其在探寻、在发问,以期望能获取有价值、有意思的信息,让两个人的话题都活跃起来。有些记者做人物专访,是一种没事找事的问法,有一搭没一搭,被采访的对象恨不得睡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采访水平的区别吧。她说。   
  对,水平是有差别的,但我理解的最大差别在于,你为谁而采访?你是不是对你的采访对象,对你问出的问题真正感兴趣?比如我自己写东西,是因为我被一个问题深深吸引,我看到的是我们体制化的教育有时偏离了一些基本的常识。什么常识呢?社会的常识,人生的常识,人性的常识。我们没有必要将原有的教育体制一下子打翻重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可以听到的人,警惕你所接受的教育,不要全盘接受(尽管也无需全盘否决),它们可能会成为你很大的人生障碍。 
        
第6节: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2)         
  正是因为我看到这种问题,才不休不止地絮叨,我是一个可以看出问题的“问题青年”!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太多纯粹接受型的“答案青年”了,他们以为不需要批判,不需要不满,以为所有的问题终会有现成的、可被学校教育批量供应的标准答案。 
  
  有句话叫做“愤怒出诗人”,很有道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