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7章

历代皇陵-第7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陶俑、陶马来殉葬,但如此的气派和规模,可能是除秦始皇之外其他帝王很难做到的。虽然似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形式在其它地方也有发现,但规模就小得多了。如1984年12月江苏徐州东郊狮子山发掘的西汉兵马俑坑,在6个兵马俑坑中出土各式陶俑近4000件。1991年开始发掘,陕西咸阳西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在96000平方米范围内,

  发现殉葬坑24个,可出土陶俑40000多件,这些彩绘陶俑也形象各异,表情丰富,色彩鲜艳,但这些俑通高只有62厘米,为真人的三分之一。2002年11月29日在山东章丘圣井镇危山风景区发掘的汉兵马俑规模就更小多了,发掘的骑马兵俑通高只有20厘米,马长30厘米。  

  汉代,俑的尺寸虽不如秦始皇陵那样大,但是种类丰富了,有各种骑射俑、舞蹈俑、杂技俑等等,除了人俑之外,还有各种生产、生活用的陶屋、陶楼、井、灶、圈和猪、羊、牛、狗、鸡、鸭等等,而且还有了专门制造殉葬器物的作坊,帝王宫中也有了专司此职官吏,如《史纪&;#8226;百官表》中就有:“东园匠令丞,主做陵内器物”的记载。

  唐代的三彩俑在造型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女俑多丰腴园润,表现了唐代当时的审美风尚,而南北朝时的审美观点是清癯挺秀,所以,这时俑的形象也是非常俊秀的。

  唐代以后,墓葬冥器又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纸扎、焚烧代替的方法,神道上出现了由文武大臣和各种珍禽异兽组成的石刻仪仗队,不再入葬了,墓葬内的殉葬品转向于珍宝和实用物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明代的墓葬中也有时发现陶俑人马,但总的来说是少见了。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一章  (一)三皇

  (起6P点6P中6P文6P网更新时间:2007…4…7 20:28:00  本章字数:7329)

  关于三皇五帝

  “皇帝”这两个字,从字义上讲,“皇”字原意是“大”和“美”,有居中心统万物,神圣之意。“帝”字原指天帝,是权力的象征,是符合天意而居人之上者的称号。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说法不一。三皇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其实,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人物(如三皇),有的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如五帝)。他们的陵墓属于纪念性陵墓。纪念性陵墓是因为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人们做出的贡献,后人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所建造的陵墓。这些陵墓,除个别陵墓外,一般规模不大,殉葬品极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由于各地的传说不同,同一个人的陵墓甚至有好几处,分布在好几个不同的省份。如黄帝陵不仅陕西有,河南、河北、甘肃、山东也有,而在陕西就有两处。这些陵墓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些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

  三 皇

  【燧人氏】相传,燧人氏是古代河南商丘一带百姓的首领,他看到人们茹毛饮血、生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疾病横行。便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也称钻燧取火),以化解腥臊,使人们吃到了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传说有一天,一只大鸟飞来,将燧人氏带到太阳宫,太阳宫主热情的接待了他,并给了他一块宝石,说此石可以生火,燧人氏将宝石带回人间,可无论怎样也生不出火。一日,一只野兽向他袭来,燧人氏将宝石向野兽投去,兽忽然不见了。宝石碰到一块石头上,迸出火星,引燃了旁边的草和木头,从此,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其实,在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之前,人类就已经使用火了,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内,就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这说明,那时候猿人已知道用火,并可以采自然火(如雷击起火等)使用,并保存火种。当然,采自然火的机会不是常有的,而且火种一断更难再得。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改变了人类依赖自然火的局面,实现了由采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转变,使人类开始掌握了用火的主动权,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传说,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还制定了夫妇之道和四方之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唐代《通典》说:“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太一金镜式经》说:“昔燧人氏仰视斗极(北斗星)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燧人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埋葬在其击石取火的地方。

  【燧人氏陵】又称燧皇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1。5公里的宋大庄商柘公路旁,。燧人氏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历代都有修茸,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来毁于战火。1992年,商丘市政府斥资3000万人民币再次重修、扩建燧人氏陵,现已形成一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长达5000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高大的三楹牌楼上镌刻着“燧皇陵”三个大字,十分壮观。进入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庄严肃穆的石人、石马、玄鸟、神龙、麒麟、神龟等石像生。神道尽头,是高大的燧人氏塑像,塑像后面是我国著名史学界、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题写的“燧人氏陵”巨碑和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的石碑一通。碑后面就是高13。9米、周长80米、占地15亩、燧人氏的巨大墓冢。燧人氏陵园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扩建完成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燧人氏题词“花夏第一火种神”。1992年5月,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黄河之旅首游式”曾在这里采集火种,被国家旅游局称为“中华第一火种”。同年9月,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在这里采集火种。2005年7月,被视为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大演练、于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次全国运动会也在这里采集火种。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在这里举行的古朝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豫、鲁、苏、皖冀上百万人来燧人氏陵进香朝拜。

  【伏羲氏】伏羲又称伏戏、伏牺、庖牺、庖羲、宓牺、牺皇等。因为他对人们的贡献象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所以,也叫太昊(昊:指天,形容天之广大)。相传,伏羲是黄河上游渭水流域今甘肃省天水市和秦安、静宁县一带风姓部落首领。公元前4419年正月十六日生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河县城南60公里的仇池山上(仇池山又叫仇夷山、仇维山、百顷山)。长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汉唐地理书钞》辑录《荣氏遁甲开山》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路史》说:“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皓,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立”。说明伏羲氏是继燧人氏之后的帝王。

  伏羲氏60岁(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115年,于公元前4244年7月19日仙逝,享年175岁。在此之前,他率领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顺黄河东下,最后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此之后,他模仿蜘蛛结网的道理,创造了网罟,教会了人们结网扑鱼;指导人们打猎并开始饲养牲畜;他制定了嫁娶之礼《通典》上说:“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伏羲发明了最早的乐器“琴瑟”,创造了乐曲《驾群》;他通过观察龟甲上的花纹,琢磨其中的奥秘,发明了占卜和象征各种自然现象的八种符号(即八卦图),教导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变化,避开自然界对人们的侵害。伏羲创造的八卦符号被后人认为是中华文字的起源。

  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以龙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图腾:古代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和某一物(多为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为该部落的保护者和标志)。相传,伏羲氏族部落在成纪活动的时候,就以蛇为图腾标志。1978年在陕西天水地区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距今7800到4800年蛇状图案彩陶和古代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画像,就是伏羲部落早期以蛇为图腾标志的反映。后来,在东迁的过程中,有许多其他氏族部落前来归顺依附,各种不同的图腾标志融合在一起,使伏羲部落的图腾标志起了变化。原来蛇的躯干添上了马的头,鹿的角,兽类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鼠的尾,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形象。这样,到了伏羲王朝时就以龙为王朝的标志,王朝的都城也就成称为“龙都”。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伏羲王朝共传16世,历1260年。《历代帝王年表》说:“太皓伏羲氏,生于成纪,都陈。在位115年崩,葬于陈。或曰传15世”。《帝王世纪》说:“庖牺氏后,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凡15世,皆袭庖牺氏之号也”。《中文大词典》说:“伏羲,三皇之一。……都陈,在位115年,传15世。凡1260年”。伏羲自公元前4419年出生至今已有6422年,伏羲氏自公元前4359年建立王朝至今已有6362年。伏羲氏王朝虽然只是传说,但因为他有准确的出生地,埋葬地,明确的生卒年代和在位年数可考,所以,在许多历史典籍中,一般都从伏羲写起。

  【太昊陵】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太昊陵占地875亩,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关于太昊陵,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就有伏羲墓。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国时,就曾到陈观瞻过伏羲墓。汉代在陵前建造了“伏羲祠”。宋代,太祖赵匡胤下诏,大兴土木,建筑陵庙。明代,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祠。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茸。但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太昊陵建筑被冲毁。到明朝英宗三年(1438),才在原址上重建陵园。现在太昊陵内的建筑大多为明代所建,与明皇宫相仿。历朝历代的帝王对伏羲都顶礼膜拜,崇敬有加。据记载:光是明清两代帝王就先后51次遣官来恭祭太昊陵。太昊陵分为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两侧有钟鼓楼。内外城中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陵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米,周长150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有宽1米,高5米的宋代青石巨碑一通,上镌“太昊伏羲之墓”非常壮观。传说此碑上的文字是苏小妹用汗巾做笔写成。太昊陵后面是为纪念伏羲抓蓍草、占八卦而建的“蓍草园”。蓍草:又叫锯齿草、蛐蜓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菊科。它的茎有八个棱,象征八卦;叶有五出,象征五行。古人称蓍草为灵异之物,十分名贵。蓍草和龟甲是两种占卜用具。单用

  龟甲占卜称“卜”;单用蓍草占卜称“筮”,两者并用称“卜筮”。陵园里最高大的建筑统天殿内,供奉着5米高的伏羲塑像,他头生两角,身披树叶,腰裹树皮,手托八卦,显得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