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8章

历代皇陵-第8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龟甲占卜称“卜”;单用蓍草占卜称“筮”,两者并用称“卜筮”。陵园里最高大的建筑统天殿内,供奉着5米高的伏羲塑像,他头生两角,身披树叶,腰裹树皮,手托八卦,显得十分形象、庄严和雄伟。在显仁殿台基东北角,有一个长圆形圆洞,俗称“子孙窑”,洞内有一个半米高的椭圆形青石,俗称“求子石”。它形状宛如女性生殖器,意寓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据说,抚此青石,可早生贵子。河南商丘的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举行历时一个月的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云集于此,烧香拜祖,抚石求子,非常热闹。

  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传说是伏羲的出生地,这里建有伏羲庙,俗称“人祖庙”。相传,伏羲的出生很具传奇性。《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也称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已涸)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帝王世纪》说:“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综合起来就是说: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古称雷泽),有一雷神,长得龙身人头,鼓敞着肚子作雷鸣。华胥国(今陕西蓝田县)的姑娘到雷泽岸上游玩,踩着了雷神的脚印,感而有孕,生的男孩叫伏羲,生的女孩叫女娲“。古代伏羲、女娲人头龙身的画像,可能与雷神的传说有关。《春秋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说文解字》说:“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曰天子”。上古三皇五帝,以后的历朝帝王,都有感天而生之说,有父亲的也是这样,伏羲、女娲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史的传说》一文说:“任何民族开始的时候,全是渺茫的,多矛盾的,这是各民族历史共同的,无可奈何的事情”。

  相传,古时天塌地陷,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被后人尊为人祖。称伏羲氏为“人祖爷爷”,女娲为“人祖奶奶”。伏羲死后,群臣拥立女娲为主,号为娲皇,所已,才有女娲也为三皇之一的说法。伏羲庙坐北朝南,建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伏羲的生日和七月十九伏羲的忌日,都要举办大型的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神农氏】神农氏又称炎帝、赤帝,号烈山氏、历山氏。他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渭水支流,姜水一带(今陕西省歧山县西)姜姓部落的首领。以后,沿黄河东迁,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伏羲旧都),晚期受到九黎部落的侵扰,传到第八代榆罔时迁都山东曲阜,最后在河北涿鹿同黄帝部落融合成一个部落联盟,成为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

  相传,在炎帝以前人们靠扑鱼、打猎、饲养牲畜、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到了炎帝时,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且经常受到疾病和毒伤之害。为了给人治病和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炎帝尝遍百草,终于辨别出各种植物的药物作用,发明了医药。同时,还在百草中找到了可以作粮食的黍(薯)、稷(积)、菽(薯)、麦、稻等五种谷物,并发明了挖土的工具耒(垒)和耜(肆),教导人们稼穑(播种和收获),从此,人类由“渔猎”转向农耕,所以,人们尊称炎帝为神农氏。炎帝还把黏土烧成陶器,装盛东西,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他还教导人们纺麻织布,人们从此穿衣。在人们生活得到改善以后,炎帝又创办了“太阳市”(日出为市),教导人们每天中午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交换,过了中午就收场。炎帝开创了集市贸易的先河。炎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将中华原始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炎帝晚年的时候,到南方采百药,误尝断肠草而中毒死亡(断肠草:本名“钩吻”,生长于南方,有大毒)。人们将他安葬在南方的长沙郡茶陵县。史书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陵”。(炎陵县原称酃县,因境内有炎帝陵于1994年改现名,酃县是南宋时由茶陵县分置出来的)。

  【炎帝陵】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西南1、5公里的炎陵山下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的米水河畔。炎帝陵始建于西汉,在唐代以前就有祭祀炎帝陵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于乾德五年(967)遍访天下古帝陵,遣使来到长沙国峤梁岭,在岭下约5公里的白鹿原(今鹿

  原坡)找到了炎帝陵,于是, 宋太祖下诏,在炎帝陵前建庙奉祀。宋代建造的炎帝陵庙,是仿照皇宫设计建造的,有午门、行礼亭、龙墀、前殿、后殿、左右朝房、碑亭、天使行台、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味草亭、飞香亭、胡真宫祠、奉圣寺等建筑,规模宏大。炎帝陵建庙后,宋、明、清又有多次修茸。清雍正十一年(1733)做过一次较大的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又做了一次更大规模的重建。后来,炎帝陵遭到浩劫,1954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被焚;剩下的朝房、碑亭、午门及围墙,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6年6月到1988年10月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炎帝陵。重建的炎帝陵,占地面积3839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基本保持了清代古建筑的传统风格。炎帝陵第一进为午门,两边分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祭拜。行礼亭两侧的碑房陈列着历代帝王、名人的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檐眉上挂着“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匾额,殿内中央供奉着炎帝金色塑像,两边对联书:“名岳宇宙,恩泽神州”。横额为:“齐天鼻祖”;第四进为碑亭,碑亭中央立一汉白玉石碑,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墓前立道光七年(1827)石碑一通,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陵园四周古木掩翳(益),茶陵江水环流,以后建造的神农阙、天使行台、鹿原亭、时祭公馆、咏丰亭、飞香亭、炎祠、崇圣坊等建筑镶嵌其中,更显得壮丽、庄严、肃穆。

  在炎帝的出生地,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也有一座炎帝陵。相传,有熊氏国君(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市一带)少典带正妃有峤氏女登到华阳游玩,见到了神龙,《帝王世纪》说:“少典正妃女登,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生炎帝”。华山之阳即今陕西华山之南商县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3、5公里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炎帝出生在宝鸡渭河的支流,姜水南岸神农乡峪家村的朦峪,在瓦峪长大(朦峪、瓦峪是姜水的两条支流)。炎帝出生后,其母女登曾抱他到九龙泉沐浴,现有“九龙泉”残碑。唐代以前,神农乡境内的天台山上就建有“神农庙”、“炎帝殿”和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城”遗址。相传,炎帝在天台山上尝百草,辩药性,误食了“火滥子”(俗称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人们将他安葬在莲花台,至今天台山上还有停放炎帝遗体的汉白玉“神农寝骨台”遗址。宝鸡市的炎帝陵原在距市区20多公里的天台山上,交通不便,原陵规模较小,遗址地点分散,且年久失修,古建筑大多毁损。为此,宝鸡市有关部门于1992年12月开始对炎帝陵进行重建。新建的炎帝陵位于市区3、5公里,炎帝的出生地神农乡常羊山上,陵区面积33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山取势,三面临空,给人以雄伟,神圣,古雅的感觉。陵园建成后,炎帝的灵骨从天台山莲华台迁移出来,1993年4月17日清晨,在炎帝的出生地峪家村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18日举行吊唁活动,19日炎帝的龙棺安葬在“炎帝陵”内。炎帝陵园内,陵墓耸立,陵殿内供奉着炎帝塑像,山下有炎帝公园,园内东侧有圣母池、圣母宫,西侧有百草堂、药王洞,近处有九龙泉。每年的七月初七,这里都举行祭祀活动。

  炎帝生于公元前3124年,公元前3096年他28岁时登位,在位140年,逝于公元前2957年,享年168岁。《三皇本纪》说:“神农纳莽水氏女听跋为妃,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520年,而轩辕氏兴焉”。《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生帝临魁,魁生乘、乘生明、明生宣、宣生来、来生里。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俱不在位。克生子榆罔立。凡八代,及轩辕氏也”。炎帝王朝以后的七代,共历380年,皆以炎帝称号,湖南、陕西两处炎帝陵,那里是那一位炎帝,我们不得而知,但炎帝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是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羊头山也有一座炎帝陵和许多关于炎帝在此嘉禾的遗迹和传说。炎帝曾将儿子柱封于潞(今山西省潞城市),故址在今潞城市城东北四十里的古城村。

  三皇世系表

  (公元前)

  陵名皇帝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燧人氏陵燧人氏继有巢氏??—4360葬河南商丘

  太昊陵伏羲氏继燧人氏4419—42444359—4244葬河南睢阳

  女娲陵女娲氏继伏羲氏?4243—4113葬河南西华

  女娲氏又传十四世4112—3097无考

  炎帝陵姜石年少典之子3214—29563096—2956葬湖南炎陵

  姜临魁炎帝之子?2955—2875无考

  姜承临魁之子?2874—2814无考

  姜明姜承之子?2813—2764无考

  姜宜姜明之子?2763—2718无考

  姜耒姜宜之子?2717—2669无考

  姜里姜耒之子?2668—2652无考

  姜榆罔姜里之子?2651—2596无考

  注:本表纪年根据史籍中记载的帝王在位年数和逝世年龄,按2000年11月国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推算得来。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一章(二)五帝

  (起1G点1G中1G文1G网更新时间:2007…4…7 20:33:00  本章字数:10842)

  

  【轩辕氏】轩辕氏即黄帝,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黄河流域,渭水支流姬水(今黄陵县沮水河)一带的部落首领。中国第一部传记体通史……《史记》就是由黄帝写起的。黄帝是由上古帝王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市)国君少典的次妃附宝所生,原姓公孙。《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附宝在郊游时,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而行,感而有娠,在轩辕丘(今河南新郑北关)生下黄帝,故黄帝又称“有熊氏”、“轩辕氏”。因在姬水长成,故黄帝姓姬。按金、木、 水、火、土五行顺序,应以土德为王,土乃黄色,故称黄帝。以后,黄帝率领其部落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北,到河北北部涿鹿一带定居,建都下洛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西侧古城村)。

  炎帝和黄帝虽同出于少典氏,但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说:“炎黄二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