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爱在左,管教在右 >

第4章

爱在左,管教在右-第4章

小说: 爱在左,管教在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谅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皮亚杰试图告诉我们的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进程,那么是不是就会更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明白该怎么坚定教养的准则,以及更清楚在处罚之前,得先了解背后有哪些心理动机? 
                  第19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1)
  第4章 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
  有一句老生常谈: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是真理。当年我在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工作时,送身心受伤的儿童离开治疗室之后,我们几个年纪尚轻的同事就常常难过地埋怨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生了孩子却不管教呢?如果没有能力去爱孩子,为什么还要生下他,让他受这些苦呢?
  是的,养孩子看似容易,实际上却学问高深。如今年龄渐长,经历过生命跌宕起伏的我,除了仍然会为因不当教养而受伤的孩子感到难过之外,已经明白并坚信所有的父母在决定生下孩子时,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和成长环境,但有时因为自己也还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有时为现实所迫确实力不从心,有时愿望恳切行动却不得法,因此,在教养方面频频遇挫,既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我在这一章里列出父母必须学习的几门功课,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会遇到的情景,也是最容易影响孩子身心的细节。我的方法,或许不能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真理,却是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亲身实践得出的慈母良方。
  学会爱
  2009年,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圣诞节那天下午,我们在家里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聚会,除了我们夫妇的朋友和我的闺蜜们之外,还有儿子工作上的一些朋友来玩。那天下午我们玩得非常开心,一直到晚上7点多,天完全黑了,大家才有散去的意思。
  当我们一家三口在门前一一送别客人的时候,由于开着门,冷风嗖嗖地往里灌,我于是很自然地对站在身旁的儿子说:“冷不冷?妈妈摸摸手!”而我那个头将近一米八的26岁的儿子,也很自然地把手伸过来,让我摸摸看凉不凉。
                  第20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2)
  没想到我们之间这个极其自然的动作,却引起了我的闺蜜们的注意。那天之后的一次聚会中,有位闺蜜告诉我,当时她看见我们这“母子情深”的亲密画面,感动得差点红了眼眶。
  事实上,我和儿子之间很多母子情深的画面,早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向往大男子气概的他给勒令禁止了。我已经不记得最后一次说“妈妈爱你”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亲吻他胖嘟嘟的面颊是多久以前,最后一次拥他入怀又是什么样的温馨感受……
  我只记得才上小学中年级的他就已不再允许我当街亲他的脸颊,或在大庭广众之下紧紧地搂着他,也不愿意听我总是把爱挂在嘴边,只要我说:“妈妈好爱你呀!”他就会故意捂着耳朵,怪叫地回道:“我的天呀!真肉麻!”我当然明白他喜欢听到自己是被爱着的,只是作为“大男人”,他不喜欢这种在他口中所谓太娘娘腔的表达方式。
  可是,他当然是需要被爱的。9岁时,从确定自己即将要独自到英国寄宿学校念书开始,足足有一年多的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他就会自动爬上我和他爸爸的大床,把身体呈大字形摊开,占据爸爸睡的那半边,让爸爸自己去睡他的房间。我和他爸爸心里都清楚他需要躺在妈妈身边的安全感,所以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可是,这个需要在妈妈身边睡觉的10岁男孩,却在我送他到英国后将返台湾时,像个男子汉一样,对着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说:“你别哭啊!多丢人哪!”
  心理学家就“如何表达爱”概括了5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设计的时刻”、“礼物的馈赠”以及“服务的行动”。这5种表达方式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爱,而且它们可以一起出现,或交替运用。
                  第21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3)
  我相信刚才你们一看到“学会爱”这个标题,一定会觉得我很无聊,因为它出现在一个最不需要出现和被教导的地方。如果我现在写的是一本有关爱情或两性关系的书,你们或许可以理解学习它的必要性,可是在一本和亲子有关的书里提到它,这个主题似乎就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哪个父母会不爱孩子啊!况且,父母爱子女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是的,我们需要学习,而且还需要很认真地去学习它。就像我在前面所列举的心理学家所划分的5种爱的表达方式一样,我们需要找出孩子能接收,或愿意接收“爱的讯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爱才会对孩子有实质上的帮助,也才不会造成妈妈无怨无悔地给予爱,却得不到回应的挫折。
  亲子教育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家长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由于遗传组合和其他未知的原因,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拥有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人格特质,以及独特的心理情绪机制。因此,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不可能全盘按照书本上所教导的方式去养育,当然也就不可能自以为是地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去给予爱和关怀。
  这么多年来,我在处理一些和爸妈闹得很僵的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常常会听到苦恼的孩子这么说:“你可不可以告诉他们不要再给我压力?我知道他们很爱我,可是这样的爱会让我很受不了,我被他们爱得都快要窒息了!” 
  乍听孩子说出这种没良心的话时,做爸妈的一定会很伤心,尤其是妈妈,更是会听得眼泪汪汪、无所适从。曾经有一位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的母亲,带着已经大专毕业的儿子来看我时,就出现了这个场面。
                  第22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4)
  那个儿子从小养尊处优,从小学到中学,一路念的都是市重点学校,考得上就上,考不上,花钱也得上。高中念的是市重点,可高考却只考上了一所远离北京几千里的专科学校。那里的学生都不太喜欢念书,和他在市重点高中里的学习氛围与名校光环截然不同。他因此变得很不快乐,心里很看不起同学们,可又没有能力和毅力复读重考大学。
  最后,3年极不快乐的大专生涯让他生了病,除了不再愿意和爸妈说话之外,还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强迫心理症。
  我在为他作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说心里话,同样身为母亲的我,有好几次都气得想拂袖而去,因为他总是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而把失败的责任都怪罪在父母——尤其是妈妈——身上。他说他最气妈妈的是拿钱帮他买进好学校,害得他都没学会自己念书,也没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是,面对他这种极不负责任的狡辩,我除了从感情的角度生气之外,其实也能从专业理智的角度明白这是问题的症结之一,一种毫无节制的溺爱产生的后遗症。
  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爱,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它的分界,就在于给予和表达的方式是否适时和适度。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学会适时和适度呢?
  下面提供几个我们在治疗室里常教导父母的方法,希望对你能有些启发和帮助:
  和孩子一起讨论“爱的表现”
  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亲子之间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呀?”“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呢?”“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呢?”甚至问:“你们同学的妈妈都怎么爱他啊?你觉得呢?”
                  第23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5)
  这些问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因此展开对话和讨论,并且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往往一个半大孩子的回答会让我们惊讶得思考好久,也让我们在他们的童言童语中,知道我们的爱是否已经顺利地被接收、被悦纳,并且足以织成安全而密实的保护网去护卫他们。
  我和儿子之间的“妈妈摸摸手”,就是一种经过我们两个讨论之后达成协议的表达方式。初长成男孩的他,不允许我在公众场合用亲昵搂抱表露爱意(9岁的他说,这样会很肉麻和幼稚),但是允许我用摸摸手的方式,很“成熟”地传递我的关心和爱。而他,除了欣然接受之外,也能够明白妈妈会尊重他的价值观,而且在不给他难堪和压力的情况下,满足他对亲情的需求。
  因此,这个“妈妈摸摸手”就从他9岁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爱的表达”了。
  “爱”是精神上的温暖,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
  很多社会学家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商充满了担忧,大家都很担心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挫折的情绪症状。这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在爱的氛围下成长所该有的自信,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个问题也许就出在不尽完整的爱的表达上。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我这位朋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她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备凉水;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洗脚水、冲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
                  第24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6)
  但是,她很少放松下来和女儿说话,她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更能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
  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时,她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而是像领导一般,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没做好的,我们下次改进。”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但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最需要的,只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她好好地哭一场、疗一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要严肃以对的事。(有关如何回应孩子心灵的受创,我在《学会聊天》一节中有详细的阐述。)
  必须承认,这个现象确实是现在许多父母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途径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其中的严酷竞争,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脑子里、心眼里满满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念想,因此就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可叹的是,这个偏颇,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如果连续几次他真的没有考好,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干部,他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反正爸爸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