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爱在左,管教在右 >

第5章

爱在左,管教在右-第5章

小说: 爱在左,管教在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连续几次他真的没有考好,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干部,他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反正爸爸妈妈已经不会再爱他了。
                  第25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7)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长期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
  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
  在商场里、游乐园里、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了!” 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于是孩子体会不到物体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炼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发展,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历程,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可能的发展,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独立去完成的探索。
  我们在儿子10岁时就送他去英国念寄宿学校。因为这件事,我和先生不断地被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质疑,我们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是:“你们为什么这么狠心,孩子才这么小,就把他一个人放在国外!”言外之意,我们俩是一对极不爱孩子、极不负任的残忍父母。
  最初,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爱作辩护,但慢慢地,我们不再说话,只是用微笑面对质疑,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心里满载着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所有的父母都因为爱而把孩子送到远方,这毕竟牵涉到复杂的现实条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但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令孩子喘不过气的桎梏,或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绳索。好几次,在面对焦虑的妈妈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我会小心地问:是他不愿意独立,还是你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
                  第26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8)
  别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
  不止一次,我在学校的辅导室里听见妈妈啜泣着对孩子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而我看着孩子木然的脸,知道他心里正在呐喊:“别为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啦!” 
  就像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怨情仇一样,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因为我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因为我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而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像对恋人一样,变得占有欲十分强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灵城堡里,短暂地喘上一口气。
  那么,什么样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
  1.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给他弄弄被子,一会儿为他试试额头温度,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在妈妈的眼里,这是母亲照顾孩子,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却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
  2.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请妈妈休息一会儿,别再擦地了。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嘴里却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她就满足了。你说,这孩子还能喘气吗?
                  第27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9)
  3.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什么时候妈妈们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说“那么,你喜欢什么呢”?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让孩子作决定,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手,但我们能不能不要再扣上爱的帽子。我们只要弯下腰来,在作决定之前,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的爱就足以陪伴孩子走过风雨,也不会把他推出门外。
  学会聊天
  在我有关亲子教育演讲的互动问答时间里,出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金老师,我的孩子都不跟我说话,每次问他话,他都是随便敷衍两句,怎么办啊?
  是的,这确实是个让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以后,这种情况更是让父母担忧,因为如果孩子不和我们沟通,我们就不知道他真实的情况,不仅没法帮助他、引导他,也没法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意。可事实上,孩子是很愿意和我们说话的,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会聊天,反而把这扇门给慢慢地阖上了。
  以下是我们和孩子聊天时可以用到的几个技巧:
  ?首先,是聊天,不是质问
  “练琴了吗?”“功课写完了没有?”“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成绩单发了吗?”这些都是质问,不是聊天。你如果问一个两岁大的小孩:“宝宝今天乖不乖呀?”因为他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限,所以会很高兴地回答妈妈:“乖。”可是面对一个已经上小学、拥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大小孩,你再这样问,那么它就不是充满爱意的聊天,而是带着责难意味的质问了。
                  第28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10)
  而且这类质问式的问句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孩子通常会这么回答:
  “练琴了吗?”“练了。”
  “功课写完了没有?”“快写完了。”
  “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没有。”
  “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没做什么!”
  于是累了一天的妈妈说:“你怎么总是不好好答话啊?”烦躁而委屈的孩子回答:“你问的我都回答了啊,那你还要我怎么样?”
  ? 所以,聊天要从“小处”着手
  别问:“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要问:“今天营养午餐吃的是什么点心啊?好不好吃?”
  别问:“功课写完了没有?”要问:“今天自然课老师教的什么啊?”
  别问:“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要问:“你们班上最多人喜欢的男生(女生)是谁啊?”
  别问:“练琴了吗?”要问:“你们班有没有小朋友也学琴啊?他们喜不喜欢练琴啊?”
  这些缩小了范围的开放式问句,一来,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地就顺着往下回答,不会只是以简短的“有”或“没有”来回复;二来,它可以提起孩子讨论的兴趣,因为很具体,而且有些说的是别人的八卦;三来,这样的问话方式,表达了你的兴趣、关心以及好奇,而不是只需要答案的质问;四来,这种问话很轻松,孩子不会感到剑拔弩张的压力。
  ? 另外,不要急着“纠正”或“否定”,要先表示同理心
  我们和孩子聊天时,很容易控制不住地进入一个模式——立即纠正或立刻否定。我先还原一个对话场景,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第29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11)
  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
  你说:“怎么会呢,胡萝卜很好吃、很有营养呀!来,吃一块,一定要吃!……”
  或者更糟糕的是:“小孩不能挑食,什么都得吃!这样才能长高个儿!”
  孩子说:“数学课无聊死了!”
  你说:“怎么会无聊呢,数学课多重要啊!将来你考大学……”
  或者更糟糕的是:“无聊也得学啊!不学将来怎么考大学啊!”
  孩子说:“我怕明天考不好!”
  你说:“考不好就考不好呗!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了,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或者更糟糕的是:“为什么考不好啊?是不是没好好学,老师讲课你没好好听啊?”
  孩子说:“我没选上当班干部,好难过!”
  你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其实,没选上更好,我们可以集中精神念书。”
  或者更糟糕的是:“那肯定是你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下回要更努力,要不人家还是不会选你的!”
  你能不能想象,这种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会抱怨,我的父母不了解我,我真的没办法和他们沟通;而做父母的,则心疼难过地说,我已经尽力去理解他了,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这么难沟通啊!
  其实,并不是孩子难管教或不想和父母说话,而是他在说话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接纳”,尤其是对他的情绪的接纳。我们的快速纠正或立刻否定,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看法、感受、情绪是无关紧要的,爸爸妈妈重视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要把这些看法“以大欺小”强加在“我”身上,所以许多孩子就“气”得再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
                  第30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12)
  那么,表达同理心的聊天技巧是什么?
  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
  你说:“噢,你不喜欢吃胡萝卜(接纳他的意见),为什么呢?是不喜欢它的味道,还是?(倾听他的想法)”
  孩子说:“数学课无聊死了!”
  你说:“天啊!我上学的时候也特别不喜欢数学课(表示心同此理),你为什么也不喜欢呢?(倾听他的想法)”
  孩子说:“我怕明天考不好!”
  你说:“是啊!考试之前,每个人一定都会害怕的(表示人同此心),那你担心什么呢?(倾听他的感受)”
  孩子说:“我没选上当班干部,心里好难过!”
  你说:“是啊,不难过才怪呢(表示全然的接纳和理解)!你现在那么难过,妈妈该怎么做才能让你快乐一点呢?(倾听他的需求)”
  你觉得这么说话,听起来是不是会舒服一点呢?如果你和老公、老婆、上司说话,是不是也会希望他们以这样同理的态度来倾听呢?所以,不只是孩子需要我们用“同理心”来聊天,就算是和成人说话,这个技巧也一样通用哦!
  ?同理之后,一定要学会倾听
  对孩子表示了同理心之后,一旦我们起了个让孩子回答的头,就要学会耐着性子(还有控制自己),允许他自由地把话说完,并且,真正地用心去倾听。
  我自己身为母亲,知道作为母亲是多么急切、多么轻易地想指导孩子,免得他犯错或受到伤害。但很多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聆听,而且是在很有安全感之下的聆听,这样孩子才愿意放心地、诚实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也才能知道他小小的脑袋里到底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