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不要控制我 >

第7章

不要控制我-第7章

小说: 不要控制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当别人评论你时——好像他们就是你一样——他们正在试图控制你,多数时候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一旦别人有控制你的企图,他们就开始伪装自己。当他给你下种种定论,行为变得很荒唐时,他们就是在伪装。
  当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得好像你不存在似的,或者你就不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就像机器一样,他们也是在伪装。
  控制者通过这种微妙而不易察觉的方式,试图将你控制在他们手中——控制你的时间、空间、资源,甚至生命。
  其实控制者只是在不懂装懂,这是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你想要什么、相信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知道你的本性、目标、动机、想法、信念、感觉、爱好、厌恶,知道些什么,如何行事以及你是谁。如果有人假装知道你的内心想法:“你正准备和别人吵架,”他们恰恰想反了。人们只能了解自己,而其他的奢求只能是天方夜谭。
  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要懂得保护自己
  既然只有你能给自己下定论,你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自己的专利。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天生的,不是他人赋以的,你没有必要去证明或是解释它。
  尽管事实很明显,很多人还是很难意识到,那些给他们下定义的人是不合理的。有些人尝试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回应,结果发现别人的评价(他们曾经认为是有意义的),实际上是胡说八道的。在第28章,会进一步探讨如何应对别人的评论和攻击。
  第一章里,那个过生日的例子,当蒂说梅确实记得自己生日的时候,梅是如何保卫自己的:“不,真的”,梅说。但是如果梅说“别争了”,那她就是对蒂的臆想毫不认同。
  我们现在知道了,蒂在假装了解梅的内心世界——梅的思想、记忆、情绪。但是最有趣的是,蒂对梅说,“你只是假装……”蒂又一次把事实搞反了。
  许多人试图在被控制时保护自己,并且把争辩描述成了争吵。这是争吵吗?我不这么想。我把它们看成是一种斗争,是回击他人入侵、保护自己本性的斗争。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常常是当局者迷:“我们吵了起来,我不知道这都是为了什么,”人们常常这么说。并且当我问,“你们在吵什么?”答案常常是,“我不知道。”
  识别控制行为并不容易
  识别控制行为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会以为,那些假装知道我们本性的人,有权力对我们说三道四。例如,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传说,常常会被人们当成真理,给我们的认知抹上阴影。有一些所谓的定律,则为控制行为打掩护:像男人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擅长感性思维等等。
  如果你相信那些给你下定论的人是理智和聪明的,那么你就会对他们的无理取闹一概接受。如果意识不到他们行为的无理,就会受到别人的影响,离真理越来越远。
  例如,一位女士相信,只要通过做一些事,就能向自己的丈夫表明,自己并非像他说的那样“过于敏感,”这是因为她相信他头脑是清醒的。
  如果对方是专家、企业的CEO这样的权威人士,对我们下定义,特别是如果他们有良好的目的,大家就更容易相信他们是正确的,决不会意识到他们也可能在侵犯自己、伪装自己。
  长期形成的习惯,容易蒙蔽对控制行为的识别能力
  例如,一个人会相信他哥哥对他的批评,“你什么也不懂,”他会认为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童年时代他的哥哥确实比他懂得多。结果,他会试图通过为自己辩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改变哥哥的看法——而没有意识到他哥哥正处在“伪装”的状态中,他其实并没有权力对他下此定义。
  有的人一直相信,某些不断对他们下定论的人,是真的爱他们,这一信念遮住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看不清控制行为的真相。
  下面讲的是一个我所见过的最令人悲哀的案例:
  有一位女士,相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只有他才最了解她自己。虽然她很聪明(不久以后的测试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具有歌唱家的天赋(早先的评估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因为受丈夫对她看法的影响,她认为自己“不聪明”,并且有一副“不出众”的嗓子。这位女士20岁结婚,60岁时成了寡妇,在她剩下的没有丈夫的日子里,种种信息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但为时已晚,她不但为失去丈夫难过,还为失去自己“另一个生命”悲伤。如果她不相信丈夫是因为爱她,才对她如此评价,她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所处的环境会逼迫我们抛弃自我
  如果一个人的本性常常遭到别人的否定,他就很难拥有自信。作为成年人,精神边界会经常遭到攻击,受到影响,而攻击者常常是出于正义、责任、关爱以及亲情的考虑。
  除非我们明白,那些人是在假装了解我们的内心,对我们乱下评语;否则人们对我们的评价将会遮蔽事实,扭曲认识,模糊我们的视线。如果我们接受这些评价,我们将会颠倒黑白,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会依据错误认知进行人生选择,最后,我们会被别人控制在股掌之间。
  在顺境中,人们很难了解自我,因为我们受流行观点的影响,受到别人期望的支配。如果我们学会忽视或无视我们的个人经历,这些影响的作用就会更大。
  我们一旦丢掉了自我感觉,就失去了满足我们内在需要的能力。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需求是什么:“我想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巧克力冰激淋。”
  每当我们接受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就把自己的体验抛在了一边,并且丧失了自我感觉。最终,我们失去了靠知觉、感觉、直觉和思考四种功能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而,只有拥有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选择,认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表现自我。我们的祖先需要这些功能,以应对自然界的种种危险;今天,这个世界上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同样需要这些功能。
  即使我们的自我感十分强烈,如果我们的精神边界一段时间内遭受频繁的攻击,也会很不自信。我们越是对自己信心不足,就越是容易接受外来的评价,这是一个螺旋下降的过程。
  长时间的攻击会最终动摇人们的自信心——而这是信念、活力和创造力的源头。虽然我们会感到十分不自信,但只要我们把精力放在不断认识自我,保持自我感,同时铭记别人的评价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我们就不会给别人下定论。
  丧失自信最常见的后果是极端的举棋不定,“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
  明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如果人们与自我完全脱节,没有了痛苦的感觉——完全的自我分裂,他们就会试图控制别人。这种分裂通常会发生在孩子的童年,如果不断对一个孩子下定义的话。成年之后这种情况一般很少见,因为一旦我们长大成人,除了诸如战争、毒品、严刑拷打这种极端的伤害之外,很少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们同自己决裂。
  如果自我分裂的结果是极端和长期的,那么其影响会波及到很多人。实际上压制、偏见和暴力都和自我分裂有关。当然,不是所有感到失控的人都会压迫别人,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总是失控。当一个人有压迫心理时,他们往往试图控制的是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对于“被压迫者”,与这种行为和平共处是极其困难的。而外人根本无法意识到是发生了什么事。
  人们评价我们实际上是在假装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在对我们精神边界进行攻击。
  这些攻击如果被接受,会导致我们暂时迷失自我,屈服于别人的控制。
第九章 自我分裂的普遍现象
只要还有战争存在,分裂就不会消失。
  越是没有自信的人,越是忽视自己的直觉
  可以把我们的各种功能想象成机器中的零部件,其中就会发生变化。而很多人已经被训练成与其内在体验完全隔离了,他们最后只能保证一个部件正常运转——思考功能。
  如果这些人被告知,“别想了,服从命令就是”,压制了感觉,忽略了知觉,否定了直觉,他们就成了优秀的机器人——虽然他们也会感到恼火或沮丧。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职位得到提升,变成指挥而不是被指挥者,他们总无法得到下属的爱戴。
  我们需要所有的功能。比如,如果我们失去了通过感觉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就难以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我的一个客户正在考虑搬家的利弊,他说他刚刚意识到,他不仅需要考虑社区的安全,交通的便利,当地的气候,而且还需要试想一下真正在那里定居之后的感觉。这对他很有启发。他说这使得他更容易做出选择。
  同样,如果我们失去了直觉,我们会发现很难相信自己。而我们越是不相信自己,我们就越会忽视我们的直觉。
  只剩下思考功能的人,团队合作会有问题
  有些人被动地、主动地或是因为受伤而失去了内在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失去了内部世界,他们会很容易“创造”出一个外部世界。这样的世界似乎很真实,他们很清楚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并给自己找到主导的地位。
  只剩下一种功能的人,甚至都没有上过幼稚园里的集体主义教育课,却想领导那些四种功能俱全的们。可即使是玩跷跷板也需要两个人合作,因此,他们经常会失去对他人的控制。比如,他们企图控制的人会离开或不服从他们。如果控制者相信手中的人极有可能逃脱,他通常会采取压制手段。
  在家庭生活中,这些压制手段包括辱骂、殴打,甚至是一刀两断。其中典型的例子是一家之主责骂其他家庭成员,对他们指手画脚,把他们当佣人看待。
  随便给人下定义者,多半处于失控状态
  我们认为人们一般运用一到四种功能,其实,这只是一种想法而已。人是复杂的动物,不是机器,不可能完全放弃某一种功能。
  如果老是只重视一种功能,就会丧失自我感,说得重一点,他们就会失控。结果,他们仿佛陷入危机之中,总想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当他们失控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们恢复正常。
  我曾经问过数百个人,是否还记得随便对别人下定义时所说的话。大多数人都说记不清楚。他们自己都迷迷糊糊的,可当时还要装作对别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那个冰淇淋的故事里,如果现在问贝蒂是不是比她女儿本人更清楚她的爱好,贝蒂很有可能说“不”。如果再问她是不是觉得自己女儿很怪,她可能也会说“不,当然不!”
  像大多数不断给别人下定义的人那样,贝蒂可能不大记得自己说过的话,因为她定义自己女儿的时候已经处在失控的状态中了。
  如果她说话时正“魂不守舍”,她是记不住自己说过什么的,如果她正努力为自己的女儿做主,却遭到了女儿持续的反抗,就会更为恼火,用更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女儿,她这么对待女儿是因为讨厌她吗?或者是自己太爱女儿了?都不是,此时此刻,她已无法去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