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不害怕的世界 >

第9章

不害怕的世界-第9章

小说: 不害怕的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

  倾听内心的呼唤

  “只有真实地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眼明心亮。”

  ——爱默生

  桑德拉担任公司高层已经十二年有余。尽管公司遇到了一些困难,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尽职尽责,以为公司面临的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她认为自己是公司团队中的重要一员,自我评价颇高。可是,一个周五的早上,老板走到桑德拉面前,对她说公司不再需要她,要立即将她扫地出门,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桑德拉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公司问题的严重性,也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被炒鱿鱼。老板刚宣布完命令,桑德拉的电脑及所有的业务联系人均当即封存,贴上了封条,她只有几分钟时间收拾私人物品,甚至连与朋友和同事道别的机会都没有。转瞬间,她在公司的身份便被完全抹掉了。

  桑德拉震惊之余,却束手无策。这件事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桑德拉突然被炒这件事在同仁中引起了极大的混乱,一时间人心惶惶,不知道同样的厄运接下来会降临到谁的头上。


  对于公司的实际状况,桑德拉此前显然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将现实拒之门外,忽略了一些明显的迹象。假如她当初能注意到这些迹象,便会更好地准备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但是,忽然被辞退之后,桑德拉无法接受这个沉重的打击,不知该何去何从。接下来,她也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跟朋友倾诉苦恼,获得安慰,并最终寻找新工作,而是完全隐退到幻想和梦想中。她变得不敢迈出家门一步,不敢尝试新东西,终日回想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有时候,桑德拉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发生的变故根本不是她的错,所以便花很长时间自怨自艾;而有时候她则幻想着去跟公司讨个说法,重新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脑海里萦绕着报复的快感;还有些时候,她则会埋怨自己,觉得自己如今的状况都是由于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便无情地惩罚自己,历数从前所有的失败经历,为此而对自己深恶痛绝。

  桑德拉这种矛盾的状态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它们交替出现,控制了她的想法。事实上,这些相互矛盾的内心的声音并没有告诉桑德拉如何解决问题,反而让她更加脆弱,更加不知所措。她不知何去何从。

  生活中发生意料之外或者令人震惊的事情时,许多人都无法承受。我们对变化猝不及防,从而受制于恐惧,似乎整个世界都危机四伏、缺乏理性。我们不知道下一只鞋子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砸在自己头上,不知道能真正相信谁,哪里才是安全之所。我们不仅失去了依靠别人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依靠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确信发生的一切,不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容易遁入幻想世界,似乎幻想可以带来慰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事实上,这些幻想只能切断我们与现实、与可行的解决方法及平和心境之间的联系。

  虚幻的慰藉

  “人们不能承受过多的现实。”

  ——T。 S。 艾略特

  许多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幻想和空幻世界中,但是我们却并未意识到,因为这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一旦出现了棘手的问题,强烈的愿望受到打击,恋情危在旦夕,或者感到无助、受到伤害时,幻想就会作为处理困境的方式,像庄稼地里的杂草一样冒出来,而很多时候甚至很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这些幻想有许多作用。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给了我们些许慰藉,提供了一个解释和解决方法,使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切实地解决问题,自己是最终的胜者。通常,在我们的幻想世界中,我们往往会大获全胜。我们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爱,重新获得自信,除掉了敌人;有时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倒霉的受害者。幻想就像毒品一样,可以暂时抚慰我们的创伤,保持短暂的冷静,让我们误以为一切正常。另一方面,幻想也可能强化我们对自己的消极看法,扭曲真正的自己,掩盖业已取得的成就。



  停下来: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棘手的问题。当时你是怎么“考虑”的?你用什么样的梦想和幻想取代了问题本身?这些幻想真正带给你的是什么?你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因此而发生了改变或者改善?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幻想世界?

  无论如何,这些幻想都十分危险。尽管它们起初会从某种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恐惧乃一丘之貉。幻想让我们逃避现实,使我们的精力浪费在痴心妄想上,却未能真正面对或者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问题本身以及背后隐藏的恐惧却往往有增无减。由于无人问津,它们便肆无忌惮地进一步发展、恶化。

  这些问题可能令人震惊,因为我们极少意识到幻想的存在。它们往往不知不觉地侵入我们的大脑中,一遍遍地重现,直至跟我们熟稔得像老朋友一般。许多人精神高度紧张,往往将幻想误认为现实,并未停下脚步仔细看看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这些人与桑德拉一样,终日生活在幻想中,以为一切正常,自己深受器重,却并未觉察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迹象和信息。最终,当残酷的现实忽然间大张旗鼓地出现,当某个人突然被解雇,或者恋人要分手的时候,他们便会大惊失色,六神无主。因为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会发生这种事,也从未打算真正听到或看到事情的发展。

  停下来:

  回想一下你陷入幻想世界的经历,看看你在这上面浪费了多少时间。将你主要的幻想以及背后的推动力写下来。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了幻想的存在,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可以当即阻止幻想进一步发展。

  闭目塞听

  幻想可以转移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注意力,从而使我们闭目塞听。眼前无论是什么,我们都熟视无睹,看到的只是自己脑海中的幻想;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都置若罔闻,听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其他内容肆意歪曲。我们的观念和幻想就像一个过滤器,通过的是我们想听的信息,而过滤掉的则是那些不喜欢或者与自身愿望相悖的内容。

  卢对玛拉情有独钟。一天,卢亲耳听见对方说也喜欢自己,便欣喜若狂,激动地告诉周围的朋友,说他和玛拉就要订婚了。然而,他却没听到玛拉真正说的是什么,也没注意到她说话的语气。玛拉对卢说的是:如果有朝一日他能学会倾听,理解她的感受,她可能会喜欢他。这番话的重点在于:玛拉认为永远不会有这一天,而她对此感到难过。

  当一段感情忽然结束的时候,许多人对曾经的恋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无数次告诉你我的感受,可你却从没听进去。是你自己把我拒之门外的。”

  你拒之门外的是什么?每一天,现实都会带来很多信息、迹象和机会,它也会带来惊喜的礼物,等待有人接受。你准备好接受了吗?抑或你正沉溺于幻想世界,想象着会发生什么,应该发生什么,或者这个世界会如何待你?
有些人以为,只要我们生活在幻想中,将不喜欢的信息拒之门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少不必面对幻想背后隐藏的恐惧。但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拒绝面对现实只会让你更易受伤、更加迷茫、更加危险。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了解事态的发展,我们就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由于问题得不到处理,潜伏的恐惧感便会日益加重。

  若要消除恐惧,最重要的是提高辨别力,明白现实带给你的是什么,避免陷入幻想或者迷失在幻梦之中。只要你能真正看清现实,自然便会找到应对之法。

  想一想:

  你喜欢幻想什么?疲倦的时候、小憩的时候、喝咖啡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幻想?它能带给你快乐吗?或者它是对恐惧的幻想?了解自己经常出现的幻想,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处理解决,自己渴望或者害怕什么。一旦发现需要处理的问题并切实解决,对应的幻想便会消失。

  把生活中隐藏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写出来。只要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对它们的恐惧便会减弱。如果我们单纯地压制、掩饰自己的需求、欲望、恐惧和问题,恐惧并不会离开,而是变得越来越强大。

  强迫性行为

  受制于幻想和梦想的时候,强迫性思维便会应运而生。患有强迫症的人缺乏安全感,惶恐不安,甚至处于失控状态。他们会对某件事反复考虑,试图弄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以便从内心深处接受目前承受的痛苦,或者确保未来安全无虞。这些人不愿承认自己已经失控,反而借助某些重复的行为和做法来制造出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然而,他们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些重复性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快,这些行为就会变成强迫性行为,夺走此人的自由。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几乎没有自由、自愿或者快乐可言。此外,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并不能持久,基于人为的、不真实的安全感十分脆弱。一旦某个老做法没有进行,或者某个行为没有完成,危机感便会重新出现,人们就会感觉安全再次受到威胁,重新陷入失控状态。

  强迫性的重复思维、行为和幻想并没有积极地帮我们收集事实,看清事实,却似乎在保护我们免受痛苦,它们似乎提供了一种获得平衡或者重获自我价值感的方法。不仅强迫症患者如此,泛言之,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所有人都想通过各种幻想、老习惯、老做法和不愿放手这种自动的思维方式达到控制恐惧的目的。尽管这些幻想、观念、习惯和强迫性行为看似能够给人慰藉,但实际上背后指使它们的正是恐惧,同时它们也在为恐惧推波助澜。我们越沉溺其中,现实就越可怕,而我们也就越无力进入现实世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对于这种困境,我们有许多处理方法,有许多适用的良药。第一种方法是:



  只管去做:采取行动

  “望洋兴叹而不乘风破浪者,必不能穿越大洋。”

  ——泰戈尔

  说来奇怪,其实治疗幻想和强迫性思维依赖症的良药非常简单,那就是:只管去做——采取行动。站起来,走出去,融入生活,只管去做些事情。无论你感觉如何,只管迈出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在这个过程中,恐惧会竭力阻止你,让你再等等,再考虑考虑,掩饰一会儿,做好准备,推迟片刻,确保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之后再行动。当然,事实是:条件永远不会完全具备,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恐惧对你说你还没准备好,警告你要小心谨慎,否则会摔跟斗,当众出丑。

  对恐惧说:摔跟斗,犯错误,当众出丑又怎样?没关系的。跟活死人的生活相比,这根本算不得什么。谁能为所有事都做好准备?如果我们非要等到时机成熟,将会永远囚禁于幻想之中,什么事都做不成。

  采取行动,我们才能准备妥当。

  找一件你拿不准要不要做的事,现在就开始付诸行动。停下手边的其他事,别再三思,只管去做。一旦开始行动,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