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14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14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了而不动心,这叫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唯有定,他才能够把这些事理看得清清楚楚,唯有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心常在定中。学习的方法是在观照,不用思惟,这必须要晓得的,为什么?思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达不到实相,它是言思范围之内。离了第六意识就是观照,你用观照的方法。像你们天天念的《心经》,「观自在菩萨」,你看人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用,用最深的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有,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有就是空,空即是有,所谓是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
  后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要用般若智照才能看见。这个看见就是此地讲的,诸法原来也就是实相,他见到了。我们现在所犯的过失,就是离不开心意识;换句话说,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所能够悟得的,也是在心意识这个范围之内,不是真实的,是假的。你今天无论在修学上,无论讲怎么悟,只要没有离开心意识,都不是真的。四禅八定也是定,连一般我们讲阿罗汉九次第定也是定,一般阿罗汉九次第定,给诸位说法华会上没分,你们记住,五千退席就是那班人。这个不退席的这些阿罗汉们,是经过四十年佛法的薰陶,所以他不谤不疑。你们在《般若经》里面念过,听佛讲般若而能够不谤不疑,这都是具有大善根之人。『究尽诸法实相』,这是到如来果地上才见到,所以说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没尽。实相这里说得很清楚:
  【声色不能示。】
  『声』是言语,说不出来的;『色』是种种指示,也指示不出来的。但是有方便:
  【但借声色为方便。】
  换句话说,世尊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的教学,只是『但借声色为方便』,诱导我们悟入,这是大慈大悲。从前人真的能悟入,现在人很少能悟入,我们要去找他的原因。原因在哪里?从前那些人循规蹈矩,他能够依照方法、层次,按部就班的来,他能悟入。我们现在的人不肯依照规矩,不肯按部就班好高鹜远,希望一下就成就,不必经过古人那些好像呆呆板板的过程,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好比像从前人要吃个桃,得要种树,辛辛苦苦那个树种了三年才结桃。你要吃桃何必?你有钱到街上去买一堆来就是,不要种树,一买就买来了,这是可以办得到的。这在佛法里头不行,你向谁买?人家证得实相,按照规矩证得实相,你没有证得,那想在那些佛菩萨们他证得实相的,你们送给我一点好了,有这么便宜事情吗?做不到。你们看看《楞严经》阿难示现的忏悔,阿难原来就是存的这个心,只顾多闻,不愿意用功,不愿意修定,自己总是想著「我是佛的小弟,佛最爱护我,到那个时候还不是把三昧就送给我了。」到后来才恍然大悟,这个事情不行,原来佛这个东西没有办法送给我,再怎么慈悲也没办法给你,这要你自己去悟入,别人没办法。这里首先叫我们了解,声是语言音声,佛以音声为佛事,色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是色相。我们今天看到《大藏经》,琳琅满目,几万卷的经典摆在我们面前,要晓得这是方便法。这些东西摆在面前,我们要怎样的修学?这是大问题了。
  【诸法则法法现前。了然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岂有舍非取是。破有出空之理乎。】
  这个几句话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一乘实相。你们想想,大经里面佛说过「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有没有听说过?微尘是极小的尘土,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大千经卷是讲圆事圆理,理事都圆融,所谓说是一法不欠,圆圆满满。我们今天这个经,是一乘了义的大经,不是普通经,这个经里面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是这个境界。假如我们用人天眼光来看这个,《法华经》是人天法。我给大家讲过,三乘一乘说老实话,是在经典里面吗?经典都是方便法,不在经典,三乘一乘是在人心。你的心量大,就是大乘法,你的心量小,就是小乘法,三乘、五乘是在众生的根性,不在法。如果在法的话,那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说《阿含经》,《阿含经》怎么能变成圆教?那就不能变圆教。可见得这个事情,是在人,不在法,是在觉;换句话说,是在你觉悟的浅深上而有差别,不是在诸法上而有差别。因为诸法亦即实相,哪有差别?如果有差别,天台大师怎么能说出百界千如?如就是实相。这个几句你们诸位要好好的去念,多念几遍,这里头意思、味道就出来了。我们确实因为不了解这个实相,所以在一切法里头有取有舍。你真正了解,在一切法里哪有取舍?没有取舍就没有生死,没有取舍就没有来去,没有取舍是真实法;有取有舍是虚妄的,虚妄相执著。所以我们在凡夫的立场上讲,有取有舍,我们要断恶、要修善;在一乘里面讲没有善恶,为什么?善恶无非实相。这个后头就讲,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它这个前头有两句:
  【出生死入涅盘。不知生死即涅盘。断烦恼证菩提。不知烦恼即菩提。】
  我们现在要问,好,一乘经上这样说的,我们也不要离生死,也不要入涅盘,我们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学菩提,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你程度没到。我在第一天跟诸位说明,我们开这个课程在程度上讲不适合的,我讲得很清楚,不适合的。不适合,你们院长要我来开,要我来讲讲,行,结结缘,叫你了解一乘法里头是个怎么讲法的,也有好处,对於一切法的修学,不要执著。为什么?认真的修学而不执著,我们才能达到向上一著,才能达到一乘;如果我们执著,就不能向上。譬如我们上楼上,上楼上什么?楼梯这是方便法,工具,不错有楼梯可以上楼,我们把楼梯要当作戒律,这一层楼是定,因戒就得定。戒律好,严格的受持,一点都不放松,站在楼梯上不走,永远也到不了楼上。所以你要懂得戒律是达到定的目的,达定是目的,它是手段、它是方便,咱目的是在定。定怎么?定又是方便,从定达到慧,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我持戒不执著戒,修定不执著定。你看二乘人刚才讲的,二乘人的毛病就是执著定上,不能够舍弃三昧,所以他不开智慧,阿罗汉没智慧。
  《八识规矩颂》里面玄奘大师就讲,「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就指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这是愚者,没有智慧。他有定,他就是住在定上去,他把定当作究竟的目的,不晓得定是手段。这个地方讲得太透彻了,一切法都是手段、方便,「方便品」,全是手段。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你自己的真性。这个真性说不出来,也指示不出来,佛是藉这些方便法教我们实证。我们迷的时候,确实有生死、有涅盘、有六道轮回,迷的时候有。《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真有,到「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现在没觉,觉了之后那又是一个的境界。没觉的时候真有烦恼、有菩提,觉了之后没有,为什么?涅盘是对生死来说,涅盘是不生不死。说了生死,生死的对面不生不死,烦恼是迷惑,菩提是觉悟,相对建立的。就好像有病,有病这才有药,病好了药也不要。所以你生死没有了,给你说涅盘也没有了,哪有涅盘!烦恼断掉,还有个菩提,那坏了,那菩提也变成烦恼,也没有了。真正达到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的境界。
  像这些理论,如果不讲清楚、不搞透彻,我们难以相信。信了之后,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部经古人所谓成佛的《法华》,佛说的大乘经说得太多,为什么偏偏说这部经成佛,难道别的经不成佛吗?部部都成佛。可是既然说这部经成佛,当然有它的道理在,这部经特别著重在我们信心的建立,「信为道元功德母」。譬如说《楞严》,可以说它是著重在智慧的启发,所以叫开智慧的《楞严》。诸位晓得,没有智慧成不了佛。而本经在著重於信心的建立,就是教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能成佛,有决定的信心来修学,怀疑不能成就。所以在一切经里面讲的信心,这部经是讲到家,一阐提也能成佛。「一阐提」我们平常讲断了善根的众生,没有善根的众生。本经里面讲一阐提也能成佛,为什么?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只要他回光返照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底下说:
  【如此开示。宜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他在这个会上示现的,他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於是:
  【殷勤三请。】
  这个『三请』,这是请法礼节上的隆重。佛告诉他说: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
  所以说法有时节因缘,在哪个阶段说哪一种法门,他才有收获。正如同在一般学校教学一样,小学有小学的课程标准,这个课本适用於小学生;中学则有中学的课程标准,这课程适用於中学。小学的教材不适用於中学,中学的教材不适用於小学,一样的道理。所以世尊一代的教学,就等於说是把学生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带到研究所他们毕业。所以后来的祖师就根据世尊一代的教学,来分门别类,把它分成五时八教。五时就是阶段,初学的、初级的阿含,方等、般若、法华,前面华严那不是我们凡夫能接受,那个人家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接受的,不是普通人接受。所以就迹相上来看应该从阿含开始,就是我们人间佛法来看,从阿含开始,可见得是由浅而深,按部就班的来教学。佛的这些弟子们,常随众大家晓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几乎是跟佛一辈子,一直到释迦牟尼佛示现圆寂。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他们就听了四十九年,也就跟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这些都是我们的模范。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要从这个地方学。你们看看古来这些高僧大德们,人家怎么跟老师?跟一个老师至少也有十年,多的就像当年常随众一样跟一辈子,到老师圆寂了他才离开,二十年、三十年太平常了,所以他的道学有成就!
  我们今天跟一个老师跟了几天,就已经嫌太多了,恨不得一个月,就把老师的佛法统统都学来,你们想想,哪有这个道理?那些诸阿罗汉跟释迦牟尼佛还得跟四十九年。所以人家有成就,他有有成就的道理在,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时乃说之』,就是说法有时节因缘。所以佛法的教学,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教导,他要负责任的,他要晓得方法,什么时候应当教什么佛法,也是由浅而深,慢慢的才能够接受,这是一定道理的。成败的关键你要怎么走法?走路在路上还会遇到有障碍,还会有许多折磨必须要克服。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有帮上忙的地方,同学有帮上忙的地方,这样才能够顺利的成就。在此地又跟我们说明,因为「时乃说之」,所以佛才不得已分别说三乘、五乘,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是用这个方法。妙在什么地方?这个后头有一句说,最后一行:
  【虽说三乘。意在一实。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罗汉。】
  这个才妙了,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