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二战军事 德军篇 >

第18章

二战军事 德军篇-第18章

小说: 二战军事 德军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28辆Pz。Kpfw。II Ausf。D。同年4月,首批20辆PanzerII(F)完工并交付部队。

  1940年5月至10月,德国陆军首批订购的90辆PanzerII(F)中的87辆完工,余下3辆由于底盘部分未能及时完成拖到1941年2月才制造完成。在此期间,德国军方又追加了第二批150辆PanzerII(F)的订单。为避免底盘供应不足, MAN公司从1941年8月起开始生产150个专供PanzerII(F)使用的LaS 138型底盘。不过,德国军方很快就决定将其中60个底盘用于生产安装20毫米炮的Pz。Kpfw。II Ausf。D轻型坦克,以便弥补东线战场上德军装甲部队的损失。

  1941年12月20日,为了对付苏军T…34/76中型坦克,德国军方最终决定将全部150个LaS 138型底盘安装上缴获自苏军的Pak 36(r) L/51型76。2毫米加农炮,改装成Marder II(车辆编号Sd。Kfz。132)型坦克歼击车,从而使第二批PanzerII(F)无缘面世。

  在装备PanzerII(F)前,德军就于1940年3月1日在温斯多夫(Wunsdorf)开始组建第100装甲喷火营(Panzerabteilung(F)100,简称Pz。Abt。(F)100),这是德军编制内的首支喷火坦克部队。3月5日,营部组建完毕。同月21日,下属3个连相继组建而成。紧接其后,德军第二支喷火坦克部队第101装甲喷火营(简称Pz。Abt。(F)101)于同年5月完成组建。

  至1940年6月19日,只有16辆PanzerII(F)交付Pz。Abt。(F)100营。这只能满足训练需要,远远没有达到参战标准。因此,Pz。Abt。(F)100营未能参加同年5月的法国战役。为了区别于其他德军装甲部队,Pz。Abt。(F)100营在车体上涂有彩色烈焰标记, Pz。Abt。(F)101营则在炮塔后部用绿色涂有2个交错在一起的火焰喷射器,分别成为这两个营的识别标记。

  1940年9月,德国陆军调整了2个装甲喷火营的建制并将其最终确定为:1个营部、1个指挥连、3个装甲喷火连、1个预备连、1个轻装备连和1个维修排。其中,每个装甲喷火连具体包括:1个连部,装备2辆安装20毫米炮的Pz。Kpfw。II轻型坦克;3个装甲喷火排,每个排装备4辆PanzerII(F) 轻型喷火坦克;1个火力排,装备5辆安装20毫米火炮的Pz。Kpfw。II轻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隶属于德军第18装甲师的Pz。Abt。(F)100营参与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当时全营装备有42辆PanzerII(F) 轻型喷火坦克、24辆Pz。Kpfw。II轻型坦克、5辆安装50毫米炮的Pz。Kpfw。III中型坦克以及1辆Pz。Bef。Wg型指挥坦克。

  在东线战场的残酷战斗使得Pz。Abt。(F)100营损失严重,1941年11月5日,该营将剩余的11辆仍可使用的Pz。Kpfw。II和Pz。Kpfw。III型,以及几辆完好的PanzerII(F)型喷火坦克转交给第18装甲师后,奉命撤回温斯多夫进行修整。同年12月22日,Pz。Abt。(F)100营被改编为第100装甲团第1营,换装普通坦克。1942年2月5日,该营又被编入著名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装甲师并更名为“大德意志”装甲营。此后不久,该营重返东线战场,参加了德军在1942年发动的夏季攻势。

  附表:Pz。Abt。(F)100营1941年7月至10月装备状况表

  日期 状态 Pz。Kpfw。II PanzerII(F) Pz。Kpfw。III Pz。Bef。Wg

  1941年7月22日 可使用 10 17 1 0

  修理中 8 14 3 1

  损失 6 11 1 0

  1941年9月1日 可使用 16 15 2 0

  修理中 2 15 1 0

  损失 7 12 2 1

  1941年9月30日 可使用 8 7 2 0

  修理中 7 20 1 0

  损失 10 15 2 1

  1941年10月20日 可使用 11 7 2 0

  修理中 5 21 1 0

  损失 9 14 2 1

  隶属于德军第7装甲师的Pz。Abt。(F)101营也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当时全营装备有42辆PanzerII(F) 轻型喷火坦克、25辆Pz。Kpfw。II轻型坦克、5辆安装50毫米炮的Pz。Kpfw。III中型坦克以及1辆Pz。Bef。Wg型指挥坦克。战斗中,Pz。Abt。(F)101营的PanzerII(F)成为对付苏军碉堡、防御工事以及隐藏在密林中的苏军最有效的武器。它给苏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撼,迫使许多苏军士兵投降。

  然而,在连续参加1941年的夏季和秋季的战斗后,Pz。Abt。(F)101营损失较大。1941年12月10日,Pz。Abt。(F)101营在撤出前线后被解散,下属3个连被编入新成立的第24装甲团,隶属于第24装甲师,换装普通坦克,于1942年重返东线战场并参加了德军的夏季攻势。

  附表:Pz。Abt。(F)101营1941年11月8日装备状况表

  状态 Pz。Kpfw。II PanzerII(F) Pz。Kpfw。III Pz。Bef。Wg

  可使用 6 5 2 0

  修理中 12 20 1 0

  损失 7 17 2 1

  ▲Panzer B2(F)/ Panzer B2(Fl)中型喷火坦克

  1941年5月26日,在一次商讨德军装备喷火坦克的会议上,德国陆军兵器部向希特勒展示了首批生产的PanzerII(F)轻型喷火坦克的照片,并汇报其中85辆已经装备部队。这深深地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他相信喷火坦克具有特殊的强大战斗力并立即批准了将缴获自法军的Pz。Kpfw。B2(即法军Char B1bis)中型坦克改进为喷火坦克的方案,定型为Pz。Kpfw。B2(F)。根据该方案,德军最迟在1941年6月20日将组建2个装备12辆Pz。Kpfw。B2(F)中型喷火坦克的装甲喷火连。

  首批改进的24辆Pz。Kpfw。B2(F)安装有和PanzerII(F)轻型喷火坦克相同的火焰喷射装置,也利用压缩氮气作提供喷射力。在拆除了车体右前方的75毫米火炮后,战斗室空间有所增加,原先的炮座被改为一个半球型喷嘴座。原先炮座上方的观察窗也有所改进,以便为操纵火焰喷火器的乘员提供良好视野。1941年6月20日,第102装甲喷火营(Panzerabteilung(F)102,简称Pz。Abt。(F)102)组建而成,下辖2个装甲喷火连,每个连装备6辆Pz。Kpfw。B2(F)和3辆安装75毫米炮的Pz。Kpfw。B2中型坦克。

  Pz。Kpfw。B2(F)中型喷火坦克主要参数

  车长:6。86米

  车宽:2。52米

  车高:2。88米

  战斗全重:32吨

  最大公路速度:28公里/小时

  最大越野速度:12。5公里/小时

  最大公路行程:140公里

  最大越野行程:100公里

  涉水深:0。72米

  乘员:4人

  1941年6月23日,“巴巴罗萨”行动次日,Pz。Abt。(F)102营抵达东线战场,并于6月24日起先后支援德军第24和第296步兵师对苏联边境地区的威尔基•;达泽尔(Wielki Dzial)堡垒发起进攻。至29日下午3点,该堡垒被德军攻陷,期间Pz。Abt。(F)102营的Pz。Kpfw。B2(F)参加了多次战斗。

  Pz。Abt。(F)102营在威尔基•;达泽尔堡垒的战斗记录

  6月28日夜,Pz。Abt。(F)102营奉命前出至预备地区。6月29日晨5点55分,德军首先动用88毫米Flak…36型高炮对威尔基•;达泽尔堡垒的一些碉堡枪眼进行直瞄射击。起先,苏军碉堡拼命开火反击,当炮击持续到早上7点04分时,大部分苏军碉堡停止了射击。随着1发绿色信号弹升空,Pz。Abt。(F)102营于7点05分开始出击,紧随Pz。Kpfw。B2(F)喷火坦克之后的是携带着炸药和爆破装置的德军工兵。很快,几座苏军碉堡恢复了射击,德军工兵被迫躲进反坦克壕沟寻求掩护。德军88毫米高炮立即恢复炮击,并由Pz。Abt。(F)102营的Pz。Kpfw。B2(F)喷出烈焰压制苏军火力。德军工兵趁机接近威尔基•;达泽尔堡垒的第1、第2和第4号碉堡,布设了大量炸药并成功地将其引爆。Pz。Kpfw。B2(F)随即上前对准爆破后的缺口进行猛烈喷射,彻底清楚了碉堡内残余的苏军。苏军第3号碉堡虽然遭到爆破和炮击后严重受损,但其内的苏军仍旧顽强抵抗,用76毫米炮接连击伤了2辆Pz。Kpfw。B2(F)。该碉堡最后被德军工兵爆破摧毁。

  威尔基•;达泽尔堡垒的战斗表明,由于苏军碉堡设计有密封性能良好的球形射击座,Pz。Kpfw。B2(F)喷射的火焰难以渗入碉堡,从而致使苏军碉堡在遭到喷射后仍能继续射击。

  1941年7月27日,Pz。Abt。(F)102营被下令解散,但对Pz。Kpfw。B2改进为喷火坦克的工作仍在继续,后来新改进出一种型号被命名为Pz。Kpfw。B2(Fl)。其喷火装置由克贝(Koebe)公司负责改进,包含1个由J10型电动机驱动的克贝式泵,以提供喷射力,火焰喷射器的最大喷火距离可达40到45米。喷射燃料被装在1个位于车体尾部的带装甲防护的容器内,足够进行200次一秒钟时间的短喷射。装甲防护由戴姆勒…奔驰公司负责改进,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40至60毫米,车体侧面以及尾部装甲厚度分别为60毫米和55毫米,铸造炮塔的厚度为正面55毫米、侧面及尾部45毫米。动力装置改进为1台6缸水冷式雷诺汽油发动机,工作排量16。94升,转速1900转/秒时额定功率为300马力。

  Pz。Kpfw。B2(Fl)战斗全重32吨,车组乘员4人。除了火焰喷射器,还保留了Pz。Kpfw。B2炮塔上安装的1门47毫米SA35 L/32型加农炮和1挺7。5毫米MAC1931型同轴机枪。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先后有60辆按照新标准被改进的Pz。Kpfw。B2(Fl)中型喷火坦克完工并交付德军装甲部队。据1943年5月31日德国陆军装备记录显示,装备Pz。Kpfw。B2(Fl)的德军装甲部队有:部署在东线的第223装甲连,装备12辆;部署在西线的第100装甲旅和第213装甲营,分别装备24辆和10辆;部署在南斯拉夫的党卫军“欧根亲王”师,装备数量不祥。

  ▲Panzer III(Fl)中型喷火坦克(Sd。Kfz。141/3)

  在改进Pz。Kpfw。B2(Fl)获得成功后,德国陆军兵器部又将为其设计的克贝式喷火装置移植到德军大量装备的Pz。Kpfw。III中型坦克之上,以便用于东线越来越多的城市巷战。由此产生了Panzer III(Fl)中型喷火坦克,车辆编号Sd。Kfz。141/3。

  Panzer III(Fl)以Pz。Kpfw。III M中型坦克为基础,在拆除了炮塔上安装的50毫米坦克炮后,取而代之以14毫米喷火管,并在其外面套有一根长1。5米、粗细原先炮管相似的钢管,炮塔上的1挺7。92毫米MG…34同轴机枪被保留。由于Panzer III(Fl)的火焰喷射器安装在炮塔上,因此拥有了360度的转向能力,俯仰射界为…10度到+20度,车长指挥塔前部的观察口为其提供了视野。车体内的2个燃料罐总共可以容纳1020升喷射燃料,足够进行125次一秒钟时间的短喷射或80次三秒钟时间的长喷射。

  Panzer III(Fl)的最大喷火距离为60米(冷喷时为50米),喷射力为15至17个大气压,由克贝(Koebe)式泵提供动力,喷射速率为7。8升/秒。这种克贝式泵依靠1个两冲程、最大功率为28马力的ZW…1101型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需要消耗混合油料。火焰喷射器使用一种名为“斯米茨科森”(Smitskerzen)的电子打火装置点火。

  除炮塔武器外,Panzer III(Fl)的车体右前方的球形机枪座上还安装有1挺7。92毫米MG…34型航向机枪,俯仰射界为为…10度到+20度,配用一套KZF2型瞄准具,有效射程为200米。车内总共携带3750发采用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