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 >

第129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第129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持完美,能够保持长久,道场这笔费用决定不能够节省。前面说过,经藏就是我们的真善知识,佛陀不在世,我们修行证果所依靠的就是经藏。
  下面几句话很重要,往往我们都疏忽了,「若不能修治,不可烧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经破了,破了烧掉,这个有罪过。你不能够补,要找有人肯发心修补的,这一桩事情一定要注意到。下面他引用的是「如五百问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烧不」,可不可以烧掉?这是讲戒经,没有人看,没有用处,破旧了,可不可以烧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烧,舍堕」,这是不知有罪,烧,这是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这个罪过重了。「亦如烧父母」,造的罪业多重。今天我们想想看四众同修当中,造这样的罪有多少人?随意的毁弃经藏,造极重的罪业。当然有许多人不知道会有这么重的罪,他造了;这里讲得很清楚,不知道造,这个罪轻;知道造作,那个罪极重。烧父母、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堕阿鼻地狱。不知而犯的,虽然没有这么重的罪,果报还是在三途。如果犯这种罪一定要真正忏悔,忏除罪业,发心修善,发心修补塔寺,修补流通大乘经教,这才叫真正的忏悔。下面经文这是讲果报:
  【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
  这是讲发心修补故旧的塔寺、经书,这些人他们果报得『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小国王在现代就是县市长,我们看看古印度那个时候,跟中国三代、春秋战国的时代,《史记》里面记载,大国百里,小国有二、三十里,它的疆域就这么大。二、三十里是现在的乡镇长,方圆百里大概就是一个都市。在古时候这些小国是一个国家,周朝时候八百诸侯,就八百个小国。这八百个小国分布在哪些地方?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这一带,现在讲中原地区,这一个地区占现在整个中国面积不太大,很小的一个地区,里面有八百个国家。诸侯就是小国王,相当於现在的县市长、乡镇长,这都是佛经里面讲的小国王。可见得现在这个社会能够作乡镇长、作县市长,无论是中央任命,或者是地方选举,都是过去生中修福,不修福他当不上。不过有一点不相同,从前在帝王时代这些小诸侯是世袭;换句话说,他的任期是终身制,老一代死了,儿子再继续做,那真有福报,福报真大。现在人修的福报比不上古人,福报小,为什么?任期两、三年,可能一任就完了,顶多连任一次、两次,那就很难得了,说明现在人的福比古人要薄,都是前生所修的因。
  【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檀越』是领头做的。由此可知,如果是独立经营,他就作大国王,跟大家一起来经营就作小国王。这个地方修因果报,我们要细细去思惟,你才能够了解,了解之后就晓得我们应当怎样修福。佛法非常重视修福,不是学佛的人不修福,那你就完全错误。佛教给我们不要享福,要修福,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有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不要自己享,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烦恼习气没断,往往享福就会迷惑颠倒,就会堕落,为了防止这个副作用,所以佛教给我们不要享福。佛常常赞叹苦行,苦行人道心坚固,不会退转,苦行僧修福,不是不修福,所修的福报让大众去享受,这就是更大的布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在净土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我们看到那个世界的依正庄严,福报无比,佛是不是自己享受?没有,佛将他的福报提供给十方,一切往生到他那个国土里面的人给他们享受。阿弥陀佛也如是,给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净土的人,给他们享受,不是自己在享受。
  那我们要问:阿弥陀佛自己到底有没有享受?这个问题你们自己好好去想。阿弥陀佛发愿接引往生的众生,你要知道十方世界念佛的人有多少,往生的人有多少,阿弥陀佛统统要去接引,在我们想一想阿弥陀佛忙得不得了,哪有空闲?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钟,他都要去接人,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事情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做不到!阿弥陀佛有能力,他能化身去,我们没有办法化身,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同时接引无量无边往生的人,他有这个能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看阿弥陀佛所发的大愿,愿愿都兑现了,没有一条是虚愿,这是学佛最上乘法。《地藏 经》上所说的多半是业障极重的众生,所以经上常常讲到果报人天,偶尔提提将来决定作佛。我们看底下一段: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这是总结前面所说。『未来世中』就是指我们现代,『善男子、善女人』是修福之人,『布施供养』,『修补塔寺』,『装理经典』,是他所修的善业,他做的善事。这些善事,现代有许多人不认识,疏忽了。譬如讲到印经、造佛像,这个世间很多有财富、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听到之后他讥笑这是迷信,这些事情他们一毛不拔,而且还劝阻别人来做这个事情。「这是迷信,你干这个干什么,这种对人有什么好处?」他们提倡的是什么?社会救济,社会慈善事业他们赞叹,他们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做,救济社会苦难的众生,救济病苦的众生,现在所说的慈善福利事业。因为社会提倡,政府重视,知识分子赞叹,於是佛门弟子也走这条路,把这个事情当作正经事情来办理,而对佛法看轻,以为我们学佛就是要做社会福利事业,举世赞扬。这个事情到底对不对?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完全对。这个话怎么讲法?社会福利事业是要做,佛法的福利没有人知道,大家统统做慈善事业,能不能挽救社会?不能,社会还是趋向动乱。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断恶修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标是这个社会长治久安,帮助众生觉悟,抛弃烦恼、抛弃欲望,开发自性智慧德能。
  慈善,救人的病苦,如果有方法叫人不病不苦,岂不比你去救苦要高明得多!有没有方法?有,大乘佛法就是这个方法,能教一切众生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学,通常是以两句话显示它的宗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善事业是救苦,还得不到乐,只是把苦的程度减缓一点而已,没法子得乐。乐是要觉悟之后他才得乐,心开意解,法喜充满,这要靠佛法。佛在经上讲,在三宝里面布施供养,修补塔寺,印送经典,这是世间第一等的福报。你们讲慈善救济,这是世出世间最究竟、最圆满的慈善救济,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脱轮回。不仅仅是三恶道,帮助人在一生当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萨,世间什么样的慈济事业能够跟这个相比?历史上古今中外不乏大慈善家,他们对社会展开极大的财物来做救济的工作。他的福报有限,当时有人赞叹,过后世间人就把他忘掉,甚至在历史上查也查不到,烟消云散。从事教学的工作,你看释迦牟尼佛、中国的孔老夫子,他们两位在世的时候没有财力,没有做过财布施,他们所做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如果要说财布施,他的体力、劳力,佛法讲内财布施,传到今天两千五百年之后,这个世间人听说他们的名字欢喜赞叹,殊胜的业因果报,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晓得,财布施人家能得到的利益是身得利益,法布施别人得到的利益是心得到利益,心得利益,身决定得利益,可是身得利益,心未必得利益。心里面离不开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著,这绝不是财布施能办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别、执著,能帮助人永远摆脱烦恼,即使这个身再贫贱他也快乐。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例子,他非常贫穷,生活得非常快乐。今天有一些同修闻到佛法心开意解,得到佛法的利益,这些人你送财物给他,他不要,他对这个没兴趣。他的财能舍,他需要的是佛法,你送他一本经书、送他一卷磁带,他看作珍宝,把它当无价之宝,这种人觉悟了,在佛法里面讲开悟了。这种人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现前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不在财富,将来决定能够往生不退作佛,诸位想想,还有哪一种布施供养能够跟这个相比?
  很可惜世间许多人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不能怪他,我们反过头来要责备自己,他为什么不知道?没有人跟他讲,他怎么会知道?所以今天社会广大群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过失是谁?过失是我们出家人没有尽到责任,我们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历代传法的祖师,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出家是干什么的?弘法利生,大家都知道,你也会说。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没有?你是怎么个作法的?疏忽了,所以过失在我们自己。不但对不起佛祖,我们也对不起广大的众生,让他们产生误会,让他们当面错过修福的机缘。事实真相明白之后,自己要修忏悔,要认真努力修学,尽心尽力把佛法介绍给群众,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忏悔,才能消自己过去的罪业。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这是讲回向跟不回向。如果你不肯回向,你的果报像前面所讲,「三十生中,常为小国王」,县市长、乡镇长,你得这个福报。如果你能回向法界,『回向法界』是什么意思?我所修的福我自己不要享受,我愿意将我所修的福供养一切大众,给大家去享受,这个功德大。《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来修福、来修善,这个善、福就等同虚空法界,它就大了。『上妙乐』是如来果地上菩提涅盘的大乐,这个乐我们说不出来,说出来也没人懂。为什么?没有经验过,哪里会懂得?人间天上果报不能为比,这是回向。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这是菩提心,菩萨心。再看底下的一段经文: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假如你所修的这些善,前面所讲的布施供养,修补塔寺,经理这些典籍。你做的这些善业,如果是只为自己做,或者是你为一家,这个果报小了。果报就三生受乐,不是三十生作小国王,这是讲你是为自己、为你一家。『舍一得万报』,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得来生福报。注解里面引用《五苦章句经》的几句话,提醒你自家眷属的真相是什么。这一段文在第二十八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它这里有「自家眷属者」,这是给你解释什么叫自家眷属。「《五苦章句经》云」,这佛说的话,「父子、夫妇、兄弟、家室、知识、奴婢」,这是讲家,自家眷属。佛说有五个因缘,如果不是这五种缘,决定不会成为一家人,不会成为一家眷属;眷属里面有朋友,知识就是朋友,你的好朋友。
  五种因缘第一个是「怨家」,小注说「父子互相杀害」,怨家;第二是「债主」,「父母财子散用」,生了一个败家子,父母辛辛苦苦惨淡经营置的这些产业,到他手上几天就败光,债主!父母欠他的债,他来是讨债的。第三种「偿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