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57章

杂谈-第257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从A型的1300公里激增至3700公里。导弹在1960年7月11日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
B型弹由于采用惯性导航系统,为此必须采用固定发射场,马丁为其设计了类似于现在洲际导弹的发射井装置,不过马斯B的发射是在地面上完成的。发射井上建有被士兵戏称为“狗屋”的发射站,导弹平时安置在井下,战时可以通过提升装置快速提升到地面发射。
TM…76B和TM…76A的最大的区别就在外形涂装上,由于B型弹的弹头内没有装备类似于A型的雷达系统,为此其弹头整流罩为铝合金材料,使得TM…76B通体银白。
TM…76B于1961年开始装备部队,首先装备的是联邦德国的比特伯格空军基地,基地内驻扎有第71战术导弹中队,这支中队接替解散的38中队。另外一个装备马斯B的是美军位于冲绳岛上的基地,1960年美军批准在这个敏感地带设立马斯B导弹基地。驻扎在这个基地内的是489战术导弹连,这也是马斯导弹的最后使用作战单位。
1963年,美军为了方便议会和五角大楼的文职官员能够分清导弹的编号体系,将马斯的标号由原来的TM…76改成MGM…13A,而生产型马斯即原来的TM…76A则被赋予编号MGM…13B,马斯B即TM…76B则变成了CGM…13C,其中MGM意为“移动式地面发射导弹”,CGM则表示“兼容地面发射导弹”,但原来的编号后缀A/B改成了后来的B/C造成了不小的混淆,所以在1964年,美军又更改了编号体系,把原来的TM…76A/MGM…13B统一更改成MGM…13A,TM…76B/CGM…13C统一更改成CGM…13B。编号体系的更改致使后来大量的文献出现了错误,甚至在美军军方出版的报刊中也将马斯的编号搞错。
1964年早期服役的马斯A开始退役,1965年,新上任的国防部长罗伯特决定用飞行速度更快的MGM…31A潘兴A取代性能已经落后的各型马斯,这个决定加速了马斯的退役速度,马斯A于1966年全部退出美军现役,剩余的马斯B也于1971年全部退出现役。美军挑选了部分状况较好的马斯当作靶弹,这些靶弹的编号为和原来的类似,即MGM…13A/马斯A为MQM…13A,而CGM…13B/马斯B则为MQM…13B。
美军早期的导弹编号系统
美军的导弹编号体系经历了数次变更,最早在1948年,由于各军种的导弹种类不是很多,而且刚开始研制导弹时费用高昂,为此采用三军联合命名的方式,例如导弹名为XSAM…N…2A,则第一个字母X表示这种导弹还处于试验状态,如果第一个字母是Y则表示已经服役但还在军队中测试。S则表示发射环境为陆地,A则表示所要攻击的目标所处的环境,A表示空中,中间的N则表示服务的军种为海军,空军为A,陆军为G。如果这枚导弹不是仅被一个军种采用,则可以将服务军中的代号连起来表示,例如XSSM…AGN…1,中间的AGN表示这型导弹同时被海陆空三军采用。2表示导弹的编号,最后一个字母通常表示的是改进后的型号,通常在字母表中越靠后则表示是越新的改进型号。1951年,由于各军种导弹种类的增多,这种通用编号体系漏洞百出,为此美海陆空三军的导弹系统开始分开编号,空军采用飞机的编号系统,其中B表示对地攻击导弹,F表示防空导弹,X表示试验型导弹。1962年,美国空军又采用另外一种编号体系,用SM表示战略地对地导弹,TM表示战术地对地导弹,IM则表示拦截导弹,GAM则是制导空射导弹,GAR则表示制导空射火箭弹,RM表示试验型号导弹
第222章美军后勤变革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一场波澜壮阔的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这场军事变革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依托,以高新技术成果为支撑,以转变观念为引领,以调整军队体制为中心,拓展成全方位的综合化军事改革。推进这场军事变革的根本动因是,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直接动力,以信息为基因,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根本目标,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为信息时代的信息 
化军事形态,其核心是把工业时代适应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信息时代适应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顶级军事强国,充当了这次军事变革的领头羊,其军事后勤领域的变革也独树一帜。
尽管现在高技术战争日益呈现出作战与后勤保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军事变革要求并包含着军事后勤变革,但由于军事后勤系统体系的完整性,对军队和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影响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军事后勤变革作为军事变革的一个完整的形态十分突出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敏锐地把握、深入地研究军事后勤变革,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认识到军事变革影响的深刻性,广泛性,而且对于加快军队后勤的改革与建设步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后勤保障理论实现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是军事变革的物质基础,那么毫无疑问,创新的军事理论就是实施军事变革的思想基础和灵魂。在一系列的作战理论,诸如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作战理论、信息时代军事革命理论、信息战争和信息作战理论、全维作战和一体化作战理论,非线式、非对称、非接触作战理论、特种作战等理论的牵引下,为适应新的作战要求,美军后勤保障理论也随之不断创新。
继《2010联合构想》提出了“聚焦后勤”理论之后,又相继提出了精确后勤、灵敏后勤、灵活后勤、速度后勤、高效后勤和灵巧后勤等一系列新概念。这些后勤理论的新概念虽然都赋有与聚焦后勤类似的含义,但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针对性,是根据不同的作战样式提出不同的保障方式和保障要求。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2000年,美军在《2020联合构想》中又对上述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伊拉克战争之后,他们针对战争中后勤保障暴露的问题,又完整地提出了“感知与反应后勤”理论,在原来聚焦后勤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鲜明的提出了利用信息资源改造传统后勤,把后勤作为一个系统与网络中心战联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效能。“感知与反应后勤”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后勤是网络中心战的一个系统,后勤与作战实现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该理论更强调后勤的适应性、偶然性、自我同步性和制定计划的应急性。提出上述理论的支撑点主要是拥有了信息化的装备,拥有了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控制能力。美军认为,在未来的战时后勤供应“管道”中,除了有大规模物资和人员的流动外,更多的将是信息的流动;未来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将从管理库存转向管理维修补给链的信息;随着后勤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后勤指挥机构中信息技术人员的比例将大幅跃升等等。上述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后勤保障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用信息化手段重新编组、合理调配使用后勤力量,通过全球资产可视性系统,实现后勤资源和部队需求两个透明,凭借先进的运输技术,形成从供应源到需求地的直达配送保障,以更快的速度、更灵活的方式,为部队提供“适时、适地、适量、高效”的精确保障,更好地发挥后勤的巨大保障效益。
☆ 后勤保障方式实现了重大创新
由“前沿存在型”逐步向“力量投送型”转型 。改变前沿存在,建立投送型后勤,以强有力的战略运输能力为基础,以从美国本土后勤基地向海外战场远距离投送为基本方式,以后勤力量和作战物资为主要投送内容,是美军为适应其机动主导、快速反应的全球战略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后勤形态,也是美军后勤转型的主要内容。实现这一转型,减轻了战时对前沿的负担和压力,提高了战时的可控性,掌握了战时的主动权。美军优先发展业已强大的战略后勤机动投送力量,投巨资加强了战略机动力量的建设,特别是机动投送力量的建设。他们把建设一个快速兵力投送系统作为21世纪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提高战略投送能力是后勤建设的重中之重,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机动建设计划,全面加强战略机动力量建设,以便快速将战略力量和物资投送到海外战场,****部队作战的需要。海湾战争以来的十三年间,美军的空中投送力量发展到一次出动,就可以运送4万吨以上的物资至5000公里以外的地点;海上投送方面,耗资60亿美元,增建了具有35万平方英尺装载面积,航速达24节,一次可装载3000台轮式车辆的大型中速滚装船11艘。至此,滚装船的数量已达到19艘,其中8艘作为海上预置船,11艘用于陆军师的早期作战部署。伊拉克战争,近90%以上的物资和重型装备是通过海上保障的。
由“补给式后勤”向“配送式后勤”转型。 在后勤转型中,美军提出要将传统的以储备为基础的被动补给式后勤,转变为以配送为基础的主动式配送后勤。所谓配送式后勤,就是在后勤管线中实现全资产可视性的基础上,根据对作战部队后勤需求的准确预测,通过灵活调动物资资源,采取从起点直达一线部队的联运方式,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的一种新型后勤运行方式。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后勤信息装备,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源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以物流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配送式后勤必须具备全资产可视性能力、自动化指挥与控制能力、后勤需求的准确预测能力、从库存起点直达用户的快速联运能力、数量适宜的库存控制能力。配送式后勤具有实现战略、战役、战术各补给环节的全资产可视性和在运物资可视性;实现后勤指挥与控制的高度自动化,后勤指挥系统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反映的快速性、应变的灵敏性、决策的科学性、保障的精确性等特点。
由“本土保障型”向“国际保障型”转型。 压缩战场后勤规模,使战场后勤更加精干和灵活,从而最终减少向战场的物资投送量,是美军后勤保障方式转型中的主要做法之一。他们采取以商促军,以民促军,创新社会化保障的方式,实行战场承包商保障。利用全球网络,了解、掌握各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利用国际社会和战区周边国家后勤力量及东道国后勤资源,实现对后勤的补充和支援。在伊拉克战争中,他们租用国外运输公司对战时物资进行保障,在伊土边界建立了北方后勤补给基地,在周边国家筹措大量的保障物资。
由“松散型后勤”向“紧密型后勤”转变。 “紧密型”后勤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松散型”后勤进行彻底改造而形成的一种后勤组织结构形态。主要特征是:各军种后勤的联合由“形联”变为“神联”。也就是说,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后勤系统中的“条条”与“块块”进行重新组合,实现基于一个单一的后勤信息网络平台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后勤系统的“紧密衔接”或“无缝隙”衔接;后勤组织高度集中统一。信息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后勤组织体制的革命性变革,产生能使信息快速流动与利用的“扁平形网状”后勤组织指挥体制。
由“数量型后勤”向“速率型后勤”转型。 由“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转为“科技集约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