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58章

杂谈-第258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数量型后勤”向“速率型后勤”转型。 由“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转为“科技集约型”,是美军后勤变革的核心内容。“速率型后勤”是美军根据国家军事战略调整和适应现代局部战争特点需要,而建立的又一新型后勤形态,也是美军后勤转型的目标之一。具体做法是:其一,大大压缩后勤整体规模。缩小后勤规模是速率型后勤的客观要求。为实现由“数量型后勤”向“速率型后勤”的转型,根据转型计划,美军已对并将继续对冷战时期的后勤结构进行大幅的调整,从整体上压缩后勤规模,精简后勤系统。其二,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后勤进行质的改造。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后勤进行改造,这是速率型后勤的本质要求,它将使后勤活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具体表现为:以物资的主动、直达、迅速配送取代传统的被动、逐级、缓慢的补给;信息流和物资流的高度控制,后勤资源和后勤需求高度透明;快速传递、后勤指挥与控制的高度智能化,后勤反应的时间整体缩短。其三,提高后勤反应的灵活性。速度的加快是实现后勤灵活性的根本保证。随着后勤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后勤将成为应急反应灵敏、信息传输快捷、后勤决策及时、后勤协调方便、资源调动迅速的极其灵活的新型后勤。其四,大幅度减少作战部队对后勤的需求。通过推进作战部队武器装备的轻量化,减轻部队的战时负荷;通过提高后勤物资的使用效能,减少消耗性物资的投送量;通过改良武器装备的性能,减少对后勤的需求量。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武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数字化,将全部武器技术资料制作成人机互动式电子技术手册,使用三维图像提供维修指导,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远程系统实现跟踪指导,实现资产可视化管理。
☆ 后勤指挥体制实现了重大变革
新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催生了新的后勤保障理论和保障方法,新的保障方法必然要求后勤指挥体制随之产生深刻变革。美军后勤指挥体制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后勤指挥层次提升,提出“作战与后勤平等论”和“指挥后勤”思想强调作战与后勤一体化。美军认为,后勤指挥不仅仅是对后勤力量的运用,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后勤力量编组、后勤力量配置、后方地域防卫,而是上升到战争全局、战争全局谋划后勤力量运用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要求战略指导者、战役指挥官必须统筹考虑作战和后勤,“有时为了整体作战的胜利,甚至可以牺牲一些暂时的局部的利益,而用于照顾后勤的利益”,此其一。其二,以往只把核武器,后来又把远程战略轰炸,远洋海军等视作战略威摄手段,而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又把强大的战略海、空运输力量这些本质属于后勤力量和保障作战手段的战略后勤力量视作一种潜在的战略威摄力量。
后勤指挥形态由“纵长树状” 形向“扁平网状” 形转变。实行后勤指挥体制转变是美军后勤转变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证。在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规模大,杀伤破坏大,战线绵长,战场广阔。这不仅要求建立规模庞大的军队和兵员众多的大型部队,还造就了从最高统率部到基层分队纵长横窄的“树”状领导指挥体制。这种体制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要求。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大量应用,信息在作战力量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领导指挥体制,逐渐暴露出指挥流程长、信息流动速度慢、抗毁能力差等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军后勤已建立外形扁平,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网”状领导指挥体制,建立“矩阵式非层次指挥系统”,精简领导指挥机构,减少指挥层次,实现了对物资流和人员流的有效控制,提高了指挥效益和抗毁能力。
战时大幅度利用社会保障资源的背景下,在后勤指挥内容上,十分重视和加强了后勤利用民力的组织指挥控制。美军规定,民间力量的直接监督权属于承包商,部队指挥官必须通过落实全国条款、将雇员配属给部队,对承包商进行间接控制,指挥官还可以指定一个下属单位对承包商进行管理,承包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部队的各种指挥性和规章制度,服从指挥官下达的指示和颁布的各项准则。由此,原来只会在社会经济领域通行的、部队平时后勤管理中采用的经济合同制管理,破天荒地进入了战时部队后勤指挥控制体系。伊拉克战争,通过各种合同制纳入战时保障体系的地方承包商、社会服务机构合同人员高达五万之众。
☆ 后勤人才队伍实现了根本转型
军事人员既是构成军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和推动新军事变革的主体。信息时代呼唤知识型军事人才,建设信息化军队、进行信息化战争,要求军事后勤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思维和智力素质。美军现在的后勤人员,不再是****于一般管理型、维修型和技术型知识结构,在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上,明确了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实现后勤人力整体信息化转型的目标,其措施主要为:
贯彻 “精英”思想。信息时代的军队是规模小、少而精的军队,要有 “精英”思想。军人在社会各界人员中要是“精英”。他们积极改革兵役制度和募兵措施,把社会上的优秀青年吸收到部队中来。在改革兵役制度方面,变征兵制为志愿兵制,在改进征兵措施方面,大力宣传当兵入伍的好处,严格落实考核、考察和甄别标准,进一步提高兵员质量。
培育军人的信息素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美军明确提出要培养官兵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一是强化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每一个军人必须牢固树立信息意识,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对信息有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与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灌输信息知识。它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包含传统文化素养,有关信息的基本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三是培养信息能力。亦即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大力培养信息战和信息技术后勤人才。信息战是决定高技术战争胜负的全新作战样式。为了培养精于信息战的后勤人才,美军已把信息战作为教育训练的重点内容,美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成立了信息战与战略系,专门培养从信息战的后勤专家与指挥人才。
加大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军事教育体系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美军的实践表明,军队院校无法承担培养全部军事人才的任务,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军官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在地方院校打基础;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军官靠地方院校培养与输送;大部分军人的继续教育要在地方院校进行;某些专业进修课程要靠地方院校开办;军事院校的某些课程要请地方院校的专家、教授讲授。随着人力密集型军队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军队转化速度的加快,美军需要的知识型人才大量增加,将更加重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第223章恐怖主义教科书内幕
           ★ 罪恶的起源
“犹太人、俄国人和美国人一直在压制并残害我们,然而,我们一直在沉默,忍受着降临在我们身上的灾难。我们必须拿起武器,杀死他们,无论他们是自己的同事、邻居亦或是陌生人……”这绝不是哪篇小说中的虚构,而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亚上演的真实故事。当时,成百上千的乌兹别克斯坦青年,被招募到当地的恐怖主义训练营,在那不仅学习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还接受极端宗教思想的灌输。最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长期合作专家史蒂芬&;#183;费奇深入中亚腹地、费尽周折搜集到10本来自这些恐怖主义训练营的教科书和学生笔记,揭开了邪恶的恐怖主义面纱。
20世纪90年代初,庞大的苏联轰然解体。贫穷的中亚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经济极度萧条、社会保障体系支离破碎,民众内心充满着失望与怨恨。在穆斯林人口众多的乌兹别克斯坦,由宗教活跃分子成立的伊斯兰复兴党(IRP)趁着局势混乱,不遗余力地在乌兹别克斯坦扩展其势力范围,特别是在福尔加纳山谷(Fergana valley)地区影响甚大。当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发现事态严重之时,立即宣布伊斯兰复兴党为非法政党并加以取缔。伊斯兰复兴党残余不甘失败,成立了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IMU),继续在福尔加纳山谷从事地下活动。
福尔加纳山谷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前苏联统治时期,福尔加纳山谷因为情况复杂,成为当时原教旨主义的大本营,大量秘密宗教学校分布其间。苏联解体后,这些宗教学校开始公开活动,掀起了当地原教旨主义复兴热潮。混乱的年代,武装人员与当地原教旨主义教士一拍即合,利用国外宗教团体的资金援助,建立了众多恐怖主义训练营。在这些名为“圣战训练学校”的恐怖主义训练营中,年轻的圣战学员先进行军事训练,等军事课程结束后再接受最为残忍的圣战教育。
★ 杀人教程ABC
进入训练营的学员首先将学习如何使用武器。在训练营里授课的教官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的讲俄语,也有的讲阿拉伯语。从俄语教官所使用的前苏联军事术语判断,他们曾经在苏联军队中服役,并对苏联的军事训练方法相当熟悉。而使用阿拉伯语的教官虽然专业水平较为逊色,不过,实际的作战经验却十分丰富,他们很可能在阿富汗或中东的恐怖主义训练营接受过训练。通常情况下,一名教官只负责教授一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五花八门,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致人于死地。
瞄准 教材中关于如何瞄准空中及地面目标的内容非常详细,其中包括天气状况的判定、风速的测量、瞄准偏差的纠正等。从教材使用的军事术语看来,这些恐怖主义教官具有相当水准的专业知识。在课程中,学员将了解各种瞄准器械的使用方法,有个学员的笔记中记录道:“瞄准具的前观测镜反射出各种颜色,可能是光线反射的原因”、“瞄准尺刻度磨损得很历害,这把枪肯定使用过很长时间”。从这些学员的笔记来看,他们上课颇为认真,也擅于观察和思考。
爆炸 恐怖主义分子惯用的破坏手段是制造爆炸。因此,训练营把制造爆炸列为课程最重要的章节,并规定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年轻圣战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一本教科书中讲述的引爆装置制造方法多达16种,并针对不同建筑物设计不同的爆炸方法。有的教材还讲解破坏楼房、桥梁、铁路和电力输送站时炸药的不同摆放位置,引爆时间的掌握及温度设定等,其细致及专业程度让人瞪目结舌。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内容非常重视安全逃离现场的方法,这些训练营并不鼓励圣战者制造自杀性爆炸,他们的目的是培养能进行长期作战的游击队员。
地雷 训练营还传授如何使用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常见的地雷,例如M18A1防步兵地雷——其壳体用聚苯乙烯塑料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