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122章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122章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各国军队不可能这样联合起来,那么,各国军队完全分开当然比半分半合好一些。最糟糕的是不同国家的两个独立的司令官在同一个战场上,例如在七年战争中,俄军、奥军和帝国军队的情形就经常是这样。在各国军队完全分开的情况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就可以完全分开,于是各国军队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在形势逼迫下就会进行更多的活动。如果分开的各国军队联系较密切,甚至是在一个战区内,那么,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一支军队不好的打算就会使另一支军队的力量瘫痪。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情况下,各国军队要完全分开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因为每个国家本身的利益通常就已经为本国军队规定了不同的目标。在第二种情况下,前来支援的军队可能没有自己的目标,它通常可以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如果前来支援的军队的兵力适于这样做的话),奥军在1815年战局末期和普军在1807年战局中就是这样。
  至于将帅个人特点的问题,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
  但是,我们不能不提出一点总的意见,从属部队的指挥官不要任命最小心谨慎的人来担任(通常很容易这样做),而要派最敢作敢为的人来担任。因为我们曾经指出过,在军队分开行动时要想取得战略上的成果,最重要的莫过于每个部分都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的作用,只有这样,某一地点发生的错误才可以被其他地点取得的成果所抵销。只有指挥官是行动迅速和敢作敢为的人物,他的意志和内心的欲望能驱使他前进时,各个部分才能充分活动起来,仅仅是客观地、冷静地考虑行动的必然性的人,是很难使他指挥的那部分军队充分活动起来的。
  最后还要指出,在使用军队和将帅时,只要情况许可,就应该使他们的任务和地形情况同他们的特点结合起来。
  常备军、良好的部队、大量的骑兵、谨慎和明智的年老指挥官应该用在开阔地上;民兵、民众武装、用亡命之徒临时组织起来的武装、敢作敢为的年青指挥官应该用在森林地、山地和隘路上;前来支援的军队应该用在它们所喜欢的富庶地区。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从总的方面谈了战争计划,在本章中专门谈了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在所有这一切论述中我们想特别强调战争计划的目标,然后再指出使用手段和方法时应遵循的原则。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论述使读者清楚地知道在这样的战争中应该追求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我们想强调必然的和普遍的东西,也给特殊的和偶然的东西留下了活动余地,但是,不去考虑那些任意的、没有根据的、不严肃的、幻想的、或诡辩的东西。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谁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谈到迂回江河、利用制高点控制山地、避开坚固阵地和寻找国土的锁钥等问题而感到非常奇怪,他就是还没有理解我们,而且,在我们看来,他还没有从大的方面来理解战争。
  前几篇中我们已经一般地论述了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指出,它们的作用往外比根据流行的看法所想象的要小得多。在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中,它们就更不可能也不应该起重大的作用,也就是不应该对整个战争计划产生什么影响。
  关于统率机构的问题,我们将在本篇的最后用专门的一章加以论述。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结束这一章。
  如果奥地利、普鲁士、德意志邦联、尼德兰和英国决定对法国作战,而俄国保持中立(这种局面是最近一百五十年来经常出现的),那么,它们是可以进行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进攻战的。因为不管法国多么强大,仍然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它的大部分国土被对方占领,首都陷落,资源不足,而且除了俄国以外没有一个大国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援,西班牙离得太远,它所处的位置也极为不利,意大利各邦目前又太腐败,没有力量。
  对法作战的上述国家不算它们在欧洲以外的领地也有七千五百万以上的人口,而法国只有三千万人。这些国家为了对法国进行一次真正的战争,可以提供的军队如下(这里的数字是毫不夸大的):
奥地利………………250 ,000 人。
普鲁士………………200 ,000 人。
德意志其他各邦……150 ,000 人。
尼德兰…………………75,000 人。
英国……………………50,000 人。
总计   ………………725,000 人。
  注:德意志邦联成立于1815年,成员包括奥地利、普鲁土和德意志其他各邦,共三十五个邦国和四个自由市。但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德意志邦联只是指德意志其他各邦,不包括奥地利和普鲁土在内。——译者。
  如果它们确实能够动员这样多的军队,那么就很有可能远远超过法国用来对抗它们的兵力,因为即使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也从未有过这样多的军队。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法军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和建立补给站,用来监视海岸线等等,那么,毫无疑问,联军在主要战区内很可能占有巨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正是打垮敌人这一目的主要的基础。
  法兰西帝国的重心是它的军队和巴黎。联军的目标应该是在一次或几次主力会战中打败法国军队和占领巴黎,把法军的残余部分赶过卢瓦尔河。法兰西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在这里,从国境到首都只有三十普里。
  联盟的一部分国家如英国、尼德兰、普鲁士和北德意志各邦都有适于针对这里展开的配置地点,它们中间有的就在这个地区附近,有的就在这个地区的背后。奥地利和南德意志则只有从上莱茵地区出发才便于作战。它们自然的进攻方向是指向特鲁瓦和巴黎或者奥尔良。从尼德兰和从上莱茵地区出发的这两个进攻都是直接、自然、简捷而有力的,都是指向敌军重心的,全部敌军必然都可能分布在这两个地点。
  只有两点考虑同这个计划的简单性是有矛盾的。
  奥地利可能不愿意让意大利毫无掩护,它总想自己在那里控制局势。因此它不会同意通过对法国心脏的进攻来间接掩护意大利。鉴于意大利的政治状况,它的这个次要意图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要从意大利进攻法国南部,把这个已经尝试过多次的陈旧的想法同这个次要意图联系起来,为此在意大利保留大量军队(仅仅为了防止在战局第一阶段遭到极端的不利是不需要这么多兵力的),那么,就会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如果我们不想违背统一计划、集中兵力这个主要思想,在意大利就只应该保留在战局第一阶段防止极端不利所需的兵力,就不应该从进行主要行动的军队中抽出更多的兵力。如果想在罗讷河地区进攻法国,那就等于想抓住刺刀尖举起步枪。进攻法国南部即使作为次要行动也应该反对,因为这种进攻只能激起新的力量来反对我们。凡是对遥远的地区的进攻,都会使本来不起作用的利害关系和活动发生对我们不利的作用。只有实际情况表明,留在意大利保障安全的军队数量太多而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从意大利进攻法国南部才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再重复一遍:留在意大利的军队应该少到情况所允许的最低限度,只要能够保障奥军不致在一次战局中丧失整个意大利,那就已经足够了。在我们这里的例子中,这个兵力可以假定为五万人。
  另一点考虑是法国是一个滨海的国家。由于英国在海上拥有霸权,法国的整个大西洋沿岸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它或多或少要派兵加强守备力量。不管这种守备力量多么薄弱,法国的边防线也将因而增加两倍,为此就不得不从作战的军队中抽出大量兵力。如果英国用两万或三万人的登陆部队威胁法国,也许就可以牵制比这个数量大一倍或两倍的法军。同时,法国不仅需要派出军队,而且舰队和海岸炮台还需要金钱和火炮等等。我们假定英国为了这一目的使用二万五千人。
  这样,我们的战争计划将十分简单,其内容如下:
第一、在尼德兰集中:
普鲁士军队…………200 ,000 人。
尼德兰军队……………75,000 人。
英国军队………………25,000 人。
北德意志各邦军队……50,000 人。
  总计:350 ,000 人其中大约五万人作为边境要塞的守备部队,其余三十万人向巴黎前进,同法军进行主力会战。
  第二、二十万奥地利军队和十万南德意志各邦军队集中在上莱茵地区,以便同从尼德兰方面进攻的军队同时前进,指向塞纳河上游地区,进而向卢瓦尔河推进,也同法军进行主力会战。两个方向的进攻也许可以在卢瓦尔河合而为一。
  这样,主要的内容已经确定了;我们还要谈的,主要是同消除错误观念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第一、统帅应该努力寻求计划中的主力会战,争取在能够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兵力对比和有利条件下进行主力会战。为了这个目的,统帅应该不惜牺牲一切,在围攻、包围、守备等方面应该尽量少用兵力。如果象施瓦尔岑堡在1814年所做的那样,一踏进敌国就象离心的射线那样向四处分散,那就会遭到彻底的失败。联军在1814年所以没有在头两个星期内就遭到彻底的失败,只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已经软弱无力的缘故。进攻应该象一支用强大的力量射出去的箭,不应该象一个逐渐膨胀而最后破裂的肥皂泡。
  第二、应该让瑞士用自己的力量进行防御。如果瑞士保持中立,那么我们在上莱茵地区就有一个良好的依托点。
  如果瑞土遭到法国的进攻,它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瑞士在很多方面是非常适于进行这种抵抗的。最愚蠢的想法是认为瑞士是欧洲地势最高的国家,所以它在地理上能够对战争起决定性的影响。其实,这样的影响只有在某些少有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但是瑞士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本国的心脏遭到进攻的情况下,法军不可能从瑞士向意大利或施瓦本进行强有力的进攻。因此,瑞士地势很高更不能看作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条件。在战略范围,制高的利益主要是在防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进攻来说,剩下的一点重要意义只能在某一次攻击中表现出来。谁不了解这一点,谁就是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如果将来在当权者和统帅的会议上,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参谋忧心忡忡地说出这番聪明话来,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预先申明,这是毫无价值的胡说,我们希望在这样的会议上有老练的军人,有通事达理的人出席,以便堵住这个参谋的嘴吧。
  第三、这两路进攻军队之间的地区,我们几乎可以不去管它。六十万大军集中在离巴黎三十到四十普里的地方,准备向法国的心脏进攻,在这种场合,难道还要去考虑掩护中莱茵地区的问题,从而掩护柏林、德累斯顿、维也纳和慕尼黑吗?考虑这个问题是违反常识的。是否需要掩护交通线呢?这倒并不是不重要的。然而,人们可能从这里开始作逻辑上的推论,认为掩护交通线必须用进行进攻那样大的兵力并具有进攻那样的重要性,因而不是根据国家地理位置必然的要求分两路前进,而是不必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