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137章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137章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99 .但是,这里还需要考察另一个问题,这就是使用过的兵力暂时变成不能使用的兵力,也就是每次战斗在所使用的兵力中引起的危机。
  300 .白刃战实际上没有持续时间。一个骑兵团向另一个骑兵团猛冲的一瞬间胜负就决定了,真正搏斗的几秒钟在时间上是不值一提的5 在步兵和大部队中,情况也没有多大不同。但是,问题并没有因此完全解决。在决战中产生的危机状态并没有随着胜负决定而完全消失,对战败者进行猛烈追击的胜利的骑兵团,已经不再是在战场上保持完整队形的那个骑兵团了;它的精神力量虽然增加了,但是它的物质力量和队形通常却是大大削弱了。只是由于敌人的精神力量遭到了削弱并且同样也处于混乱状态,才使胜利者保持着优势。如果这时敌人调来另外一支精神力量还没有受到削弱的、队形完整的部队,那么,毫无疑问,在双方部队的素质相同的情况下,这支部队就会击败胜利者。
  301 .在火力战中,也有这样的危机。用火力刚刚胜利地击退了敌人的一方,在这个时刻仍然处于队形混乱和力量显著受到削弱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陷入混乱的一切又恢复正常状态为止。
  302 .我们在这里关于小部队所谈的一切,也适用于大部队。
  303 .在小部队中,危机本来就大一些,因为危机是以同样的程度渗透到整个部队的,但是危机的持续时间却短一些。
  304 .整体的,特别是整个军团的危机最小,但是危机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在大军团中危机往往持续许多小时。
  305 .只要胜利者的战斗危机还没有消失,战败者调来相当数量的新锐部队就可以从胜利者的危机中找到恢复战斗、即扭转局势的手段。
  306 .因此,这是逐次使用兵力所以要看作有效要素的第二个原因。
  307 .既然在一系列连续的战斗中逐次使用兵力是可能的,既然同时使用兵力不是没有限度的,那么自然就可以得出结论说,同时使用时不能发挥作用的兵力,逐次使用时就可以发挥作用。
  308 .通过一系列连续进行的部分战斗,整体战斗的持续时间就大大延长了。
  309 .整体战斗的持续时间大大延长,逐次使用兵力就需要考虑一个新的根据,因为这时在计算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素,即意外事件。
  310 .如果说逐次使用兵力总的说来是可能的,那么,敌人究竟怎样使用他的兵力却是无法知道的,因为我们判断的只能是敌人同时使用的兵力,而不是别的,而且我们对此只能一般地进行准备。
  311 .但是,行动的持续时间一延长,就需要考虑纯粹的偶然性,根据事物的性质来看,这种偶然性在战争中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大得多。
  312 .因此,这种意外的事件要求我们有个总的考虑,这种考虑无非是在后面控制适当的兵力,即真正的预备队。
  配置的纵深313 .在所有逐次进行的战斗中,就产生这种战斗的根据来说,都需要有新锐兵力。新锐兵力可能是完全新锐的,也就是没有使用过的兵力,或者是已经使用过、但经过休整已经或多或少地从削弱状态中恢复过来的兵力。不难看出,新锐兵力的新锐程度是很不同的。
  314 .不论是使用完全新锐的兵力,还是使用重新恢复过来的兵力,前提条件都是把这些兵力控制在后方,即配置在火力杀伤范围以外。   315.配置在火力杀伤范围以外也是有不同程度的,因为火力杀伤范围不是骤然中止的,而是逐渐消失直到最后完全消失的。
  316 .燧发枪和榴霰弹的有效射程是显然不同的。
  317 .一支部队配置在后方越远,它在使用时就显得越新锐。
  318 .在燧发枪和榴霰弹有效射程内的任何部队都不能再看作是新锐部队。
  319 .因此,把一定兵力配置在后方有三方面的理由:(1 )替换或增援疲惫的兵力(特别是在火力战中);(2 )利用胜利者获胜后立即遇到的危机;(3 )应付意外的事件。
  320 .所有控制在后方的兵力,不管它是哪个兵种,不管把它叫做第二线还是叫做预备队,也不管它是一个部分,还是一个整体,都属于这个范围。
  同时使用兵力和逐次使用兵力的两极性321 .由于同时使用兵力和逐次使用兵力是互相对立的,各有各的利益,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对立的两极。这两极都有使统帅使用兵力的决心偏向自己一方的吸引力,只有当人们在定下使用兵力的决心时能够正确地估计对立的两极的吸引力,才能平衡这两种吸引力而采取适当的使用兵力的方法。
  322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了解这种两极性的法则,即两种使用兵力方法的利益和条件,从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23 .兵力的同时使用可以按以下次序递增:(1 )双方正面相等时:在火力战中,在白刃战中。
  (2 )正面较大,即进行包围时。
  324 .只有同时发挥作用的兵力才能看作是同时使用的兵力。因此,在正面相等时,同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会受到限制。例如,三列横队在火力战中还勉强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六列横队就不可能了。
  325 .我们已经指出(第89条),两条兵力不等的火力线可以互相抗衡,一方减少兵员(如果不超过一定限度)只能削弱双方的火力效果。
  326 .火力战的破坏力越弱,要想得到应有的效果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希望尽可能减弱火力战总的(即双方的火力总和)破坏力的,主要是想赢得时间的一方(通常是防御者)。    327 .此外,兵力很小的一方也是这样,因为即使双方损失相等,他的损失相对地说总要大一些。
  328 .相反的条件将产生相反的利害关系。
  329 .如果加大火力效果不能带来特别的利益,那么双方都想用尽量少的兵力来对付敌人,也就是象我们在第89条第(2 )项中已经说过的那样,只使用有限的但不致因而使敌人立即转入白刃战的兵力。
  330 .这样一来,在火力战中,同时使用兵力就由于带来的利益不大而受到了限制,于是双方就转为逐次使用其余的兵力。
  331 .在白刃战中,数量上的优势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使用兵力比逐次使用兵力有利得多,以致逐次使用兵力几乎完全被排除在白刃战这个概念之外,只有出现了一些其他情况,逐次使用兵力才又成为可能。
  332 .白刃战是一种决战,而且是一种几乎没有持续时间的决战,所以是排斥逐次使用兵力的。
  333 .但是,我们已经说过,就白刃战带来的危机来说,逐次使用兵力是非常有利的。
  334 .此外,如果各个白刃战是一个较大的整体的部分战斗,那么这些白刃战的胜负就不是绝对的。因此在使用兵力时,必须同时考虑到以后可能发生的战斗。
  335 .基于这种考虑,人们在白刃战中就不会同时使用过多的兵力,而是使用确有把握地获胜所必需的兵力。
  336 .在白刃战中,除了在一些使效果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敌人的勇气大,地形险要等等)下有必要使用较多的兵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一般的法则。
  337。但是,对于一般理论说来,指出下述一点仍然是重要的:在白刃战中兵力的浪费决不象在火力战中那样不利,因为在白刃战中部队只是在危机的时刻才不能使用,而不是长时间不能使用。
  338 .因此,在白刃战中,同时使用兵力的前提条件是:兵力无论如何都必须足以取得胜利,逐次使用兵力根本不能弥补兵力的不足,因为在白刃战中不象在火力战中那样,成果可以一个个地积累起来;但是,在兵力足以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同时使用更多的兵力,就是一种浪费。
  339 .以上我们考察了在火力战和白刃战中用加大兵力密度的办法来使用大量兵力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在较大的正面上,即在包围形式中可能使用大量兵力的问题。
  340 .要把大量的兵力在较大的正面上同时投入战斗,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较大的正面,迫使敌人也延伸其正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比敌人有利,但是这样做可以使双方都同时使用较多的兵力。
  (2 )包围敌人的正面。
  341 .但是,这种能使双方同时使用较多的兵力的办法只有在少数场合才对一方有利,而且敌人是否同样延伸其正面是不能肯定的。
  342 .如果敌人不延伸其正面,那么,我们或者不得不使自己的正面的一部分,即一部分部队没有事做,或者不得不利用我们正面延伸的部分去包围敌人。
  343 .能够促使敌人同样延伸自己正面的唯一原因,是他对我们的包围感到恐惧。
  344 .但是,要想包围敌人,比较好的办法显然是从一开始就为此做好安排,而且只能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虑利用较大正面的问题。
  345 .使用兵力时采取包围形式有一个特点:它不仅能够增加双方同时使用的兵力总数,而且使我方有可能比敌人投入更多的兵力。
  346 .例如,如果一个正面一百八十步宽的步兵营必须向四面形成正面以对抗包围它的敌人,而且敌人是在这个营的燧发枪有效射程(一百五十步)之内,那么敌人就有足够八个营用的空间来有效地对付这个步兵营。
  347 .由于包围形式具有上述的特点,所以它也属于我们这里讨论的范围。但是,我们还必须同时考察包围形式的其他特点,即它的另外一些利弊。
  348 .包围形式的第二个利益是,子弹的命中率只要能够增加一倍,那么集中射击的效果就大为提高。
  349 .第三个利益是能够切断敌人的退路。
  350 .被包围的兵力越大,或者更确切地说,被包围的正面越大,包围的这三种利益就越小,反之,兵力越小,这三种利益就越大。
  351 .关于第一个利益(第345 条),不管部队的兵力是大是小(只要它们是由同一兵种组成的),射程是不变的,因此,包围线同被包围线两个正面的差别也是不变的,因而被包围的正面宽度越大,这个差别的价值就越小。
  352 .在相距一百五十步时,八个步兵营才能包围一个步兵营5 但是,包围十个步兵营,只要二十个步兵营就够了,也就是说不需要八倍的兵力,只需要两倍的兵力就够了。
  353 .但是,很少、或者根本不会出现完全的包围形式,即形成一个圆周的包围形式,而只是形成部分的、通常在一百八十度以下的包围。如果我们设想被包围的兵力有一个大军团那么大,那就很容易看到,上述第一个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微小。
  354 .至于第二个利益,情况也是如此,这是显而易见的。
  355 .被包围的正面越大,第三个利益也就必然显著减少,这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在这里还要考虑到其他的情况)。
  ①参阅第378 条。——译者。
  356 .但是,包围形式也有一种特殊的不利,这就是包围时兵力分散在较大的空间中,因此它的作用从两方面受到了削弱。
  357 .包围者用于通过一定空间的时间不能再用于战斗了。这时,包围者所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