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5章

"三国"智谋精粹-第5章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达成协议:若刘琦不在,荆州归还东吴。刘琦病逝,鲁肃以吊丧为名前往 
索取荆州,孔明又赖账,说暂借荆州为本,待取得西川后,才交还荆州。鲁 
肃为顾全大局,只得听从。他回见周瑜,周瑜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借地, 
实是混赖。”鲁肃却认为:“恐刘备不负我。”以己之心忖人之心,活画一 
老实人!周瑜比他看得清楚,说:“刘备枭雄之辈,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 
似先生心也。”果然,取得西川以后,刘备、孔明又混赖了这时鲁肃己去世, 
不能对孙权施加影响,孙权终于用武力夺取荆州,蜀、吴联盟终告决裂。夺 
取荆州,全据长江,伺机以图天下,是鲁肃为孙权制定的国策,但为巩固蜀、 
吴联盟,他主张争取用和平手段解决荆州问题,故一再让步。而孔明却使乖 
弄巧,一再混赖。乍看,鲁肃似有点愚鲁,其实是大智若愚,而孔明虽乖巧, 
却是狡诈。孔明这样做是不能取信于盟国的,不仅使双方矛盾得不到解决, 
且日益加深,结果是“关羽毁败,■归嗟失”,实非明智之举。在处理盟国 
之间的关系上,是狡诈还是诚实可取?显然是后者,故鲁肃这个具有战略眼 
光的使者形象显得更高大!从总的说,孔明跟鲁肃一样,是蜀吴同盟的倡导 
者和坚持者,其外交成就是辉煌的。正当刘备处于危急之秋,他请命赴吴, 

… 页面 16…

以一介之使,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孙权,以其超人的智慧和纵横捭阖的手 
腕折服吴人,共同联盟,打败曹操,正因此,导致刘备取荆益两州,称帝西 
蜀。吴、蜀同盟被破坏后,孔明派邓芝赴吴。陈说利害,蜀、吴又重申旧盟。 
这是蜀吴能与曹魏鼎立达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两种态度 两种效果 

      《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些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两种不同的便者形象。 
做为一个使者,切忌自卑和骄傲,自卑则被人看不起,骄傲则引起人反感。 
只有不卑不亢才是使者应具有的正确的态度。这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的两种 
不同的使者形象,《三国演义》都有生动的对比描述。趁刘备逝世之机,魏 
主曹丕兴兵五路伐蜀,其中有一路是东吴之兵。东吴观望,迟不发兵。孔明 
设计退四路兵后,派邓芝往结东吴,反敌为友,共同伐魏。孙权知邓芝来, 
与群臣商议,张昭认为是孔明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建议休等此人下说 
词,设油鼎以待,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看其人如何对答。权从其言,遂立 
油鼎,令武士侍立左右,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到殿,乃召邓 
芝入见。邓芝整衣昂然而入,目睹鼎镬内热油正沸,两行武士杀气腾腾,全 
无惊色。近臣引到帘前,邓芝长揖不拜。权强令下拜,甚至要他入油鼎以相 
吓,邓芝终不屈膝,当面严斥孙权:“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 
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 
请邓芝上殿,赐坐交谈。邓芝乃为乞陈说绝魏联蜀的好处,孙权才决心与蜀 
联和,并派张温随邓芝入蜀通好。张温到蜀,孔明设宴相待,张温自以为得 
志,言谈之间,态度傲慢。次日,后主设宴相送。席间,秦澎乘醉入座,张 
温怪之,看不起秦宓,为显示已才,陆续以“天有头乎?”“天有目乎?” 
 “天有足乎?”“天有耳乎?”“无有姓乎?“等怪题相难,秦宓不加思索, 
答问如流,且有根有据,满座皆惊。当秦宓以天理反问时,张温无言可对, 
羞愧难当,但也得到教益,乃避席谢说:“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 
使仆顿开茅塞。”又如赵咨和邢贞,也是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使者。刘备伐 
吴,孙权求和不许,赵咨自请前往说魏主曹丕,使袭汉中,夹击蜀兵。孙权 
大喜,即写表称臣,命赵咨为使。君主称臣,咨又奉命求救于人,处理不当, 
易失国体。但赵咨却能折服魏主,倍受敬重。他会见曹丕时,丕问他:“吴 
侯何主?”咨自夸其君说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在释其意时对“略” 
字解得很妙:“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略者权谋之说也,就把孙权称臣 
之耻轻轻地掩盖过去了。丕接着问:“肤欲伐吴,可乎?”咨不示弱地答说: 
 “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兵之策。”丕又问:“吴畏魏乎?”咨毅然答 
说:“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丕叹说:“‘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卿可以当之矣。”丕虽接纳孙权臣属,却没有发兵,坐山观虎斗;只 
封权为吴王,加九锡,派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邢贞到吴,孙权率百官出城 
迎接。邢贞自持上国天使,妄自尊大,入门不下车,被张昭厉声严斥:“礼 
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尊大,岂江南无方寸之刃耶?”邢贞慌忙下车,与 
孙权相见。以上的故事,把邓芝、赵咨的不卑不亢和张温、邢贞的妄自尊大, 
刻画得很形象。而邓芝、赵咨不卑不亢,不辱君命,令人敬佩;张温、邢贞 
傲慢碰壁,狼狈不堪! 

… 页面 17…

                         五、法律:法治最佳之法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 
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 
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贵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 
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一个执法如山 
的人,畏之是必然,爱之则少见;执法峻急的人,恨之者多,无怨者罕见, 
而严于执法的诸葛亮,却能使人畏而爱之,受刑而无怨,陈寿说是因“其用 
心平而劝戒明”。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他不因情废 
法,执法不忘情之故。 

                                不因情废法 

     诸葛亮不因情废法,斩马谡是个典型例子,马谡是他义弟或系戚马良之 
弟,一开始两人关系便异于常人。诸葛亮南征途中,马谡奉天子命来劳军, 
因诸葛亮服其才,马谡虽是后辈,他还是虚心请教:“吾奉天子诏,削平蛮 
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 
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 
但       班师之日,必用此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眼其心足矣。”亮 
纳其策,七擒七纵孟获以服其心,故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叛,使蜀汉从此无 
后顾之忧,对安定后方支援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谡确是有智计,诸 
葛亮对他“深加器异”不是毫无根据的。可是,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恰恰相反。 
他在临死前特别对诸葛亮谈及马谡,他问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 
诸葛亮说:“此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在临危前特别向托孤大臣诸葛亮叮嘱这些 
话,说明刘备把这事看得非同小可,他知道诸葛亮非常重视马谡,必将大用 
之,大用必将误大事。刘备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认为“不可大用”,而 
诸葛亮日与马谡共事而未发现他这个严重的缺点,却非常重视他,这是什么 
原因?这和诸葛亮与刘备的经历以及其两人对马谡的情感深浅有关。刘备一 
生血战沙场,其才智都是在实战中得到的,他听到马谡死啃兵书的空谈,与 
实战不符,就发现其“言过其实”。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是参与决策和 
主管内政,实战经验还不太丰富,放一时难看出马谡夸夸其谈。在情感方面, 
刘备与马谡关系浅,对其考察不被情所制约;诸葛亮与马谡则“情如父子”。 
且服其才,对其期望和倚重也就大,在当时可以说他是把马谡当作其继承人 
来培养的。情感好像白内障遮眼,使人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貌,他委马谡守 
街亭的重任也就不足为奇了。马谡与司马懿战于街亭,因其缺乏实战经验, 
不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兵书,舍水上山,王平苦谏不听,终被司马懿所破, 
大败而逃;亮进无所据,被迫布置撤军,讵料司马懿大军突然拥至,如不用 
 “空城计”几乎被擒。这时,诸葛亮才后悔自己不明于知人,但已迟了。这 
次出祁山,蜀军先声夺人,旗开得胜,连取三郡,很有战胜希望,而因街亭 
之失除了撤回汉中外,别无出路。街亭之失,诸葛亮错在用了纸上谈兵的马 
谡,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他应负直接的责任。因此,不处理马谡 

… 页面 18…

则无以服人,难于治军,这对于诸葛亮是个很伤感情的事。对诸葛亮斩马谡, 
蒋琬反对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 
惜乎?”诸葛亮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 
方分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马谡被斩后,诸 
葛亮大哭不已,亲自临祭;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诸葛亮也不 
宽恕自己,他上表请自贬三等说:“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励 
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 
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春秋责备,罪何所逃?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执法不忘情 

     诸葛亮对于犯罪的人,能治之以法,动之以情,即执法不忘情,使被判 
罪的人心服而无怨。 
     李严 (后改名李平)是刘璋旧部,刘备入蜀时归降,后因平叛乱有功, 
被授尚书令之职,刘备临危遗诏托诸葛亮与李严辅后 主。为团结对敌,诸 
葛亮很尊重他,但李严为人图谋私利,喜要两面手法,建兴九年春,诸葛亮 
出军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事,因运粮不济,怕诸葛亮见罪,便慌报军情告 
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要诸葛亮回师。为了遮饰已过,又妄奏后主说:“臣 
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诸葛亮回成都 
后查知此事,大怒说:“匹夫为一己之故,废国家大事!”令人召至,欲斩 
之,因念他也是托孤大厦,乃上表废为庶人。历史上,凡托孤大臣之间发生 
内讧,势败者往往被夷三族,而诸葛亮却仍让李严过着富裕的生活,留其子 
丰在丞相府任中郎参军,并谆谆教诲。他在处分李严后致丰教说:“吾与君 
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获典汉中,委君于东 
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 
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获,勤追前阙。令员解任,形 
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