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6章

"三国"智谋精粹-第6章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获,勤追前阙。令员解任,形 
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 
都获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 
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对一个犯严重错误的人,犹如此多情, 
要其子加以宽慰,使其改过自新;对其子则力加勉励,使其奋发向上,其意 
诚,其情切,李严父子能不感恩戴德。又如廖立,为人高傲,自谓才智宜为 
诸葛亮之贰,而竟位在李严等人之下,故很不满,于是常发牢骚,口出怨谤, 
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诸葛亮认为“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 
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便废廖立为民。但廖立甚敬佩诸葛亮其人,对已受到 
处分并无怨言。他闻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垂泣说:“吾终为左衽矣!”李 
严闻此噩耗,纵声大哭,因激动过度,病发而死。盖李严、廖立都相信诸葛 
亮能复收己,使能以补前过,度诸葛亮死后,后人不能用之故也。严于执法 
的人,使受处分者毫无怨恨是很难的,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严伤心 
致死,这不仅是没有怨恨,而是对诸葛亮非常爱戴了。 
     治国不能不讲法,诸葛亮治乱国用重刑,纠正了刘璋治蜀时的混乱状态, 
使“军民安靖”。但其可贵之处在于:法严而民无怨,民畏而爱之。我们知 
道法治的主旨是为了教育人,使人人遵守法纪,保证国泰民安,在这方面, 
诸葛亮的法治收到了最伟的效果,之所以能如此,正如上面所述,是因诸葛 
亮能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做到寓情于法,使情法交融,这是运用法律治 

… 页面 19…

国的最高超的艺术,是实行法治最佳之法。 

                      六、人事:人才学的珍贵遗产 

     三国人才之众,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 
纵横捭阖,权谋干略,出类拔萃,堪称当世英雄。孔明、荀或、鲁肃以其超 
人的智慧,描绘三国宏图,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称三国时代杰出的三大战略 
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有周瑜、陆逊、郭嘉、程昱、司马懿、庞统、 
徐庶等辈;勇而有谋,武功显赫,则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张辽、徐 
晃、徐盛、朱桓之流;两才相当,棋逢放手,则有姜维、邓艾和羊祜、陆抗 
之徒。勇冠三军,骁锐莫当,蜀有马超、魏延,魏有许褚、典韦,吴有甘宁、 
太史慈。不辱君命,邓芝、赵咨可谓善于外交。文采风流,蔡邕、王粲、祢 
衡,曹植、杨修亦一时之绝。三国人才济济,不胜枚举。读 《三国演义》宛 
如入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不禁令人惊叹: 
三国何其多才! 

                        人才济济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国人才如此众多,而一些朝代却廖廖无几,是否“造物者”偏爱于三 
国?其实,“天涯何处无芳草”。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中则指出:“何 
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意即哪个朝代没有奇才,只不过是被埋没罢了。 
为何被埋没?或因无机遇,或因君主不会用才。人才之涌现,多在乱世或盛 
世,在腐败的朝代人才是难于发挥作用的。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 
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换地,没有众多治世之才是难于出现盛世的。乱 
世,是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变的时期,旧的统治者已不能再统治下去了, 
它统治的基础——皇亲国戚、各级官吏等已腐朽不堪,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 
人,无所作为,他们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本事独树一帜,等待他们的 
只能是灭亡的命运。这时草泽英雄纷纷崛起,逐鹿中原。要图天下,必须有 
人才,故独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礼贤下士,千方百计搜罗人才,所以说这正是 
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良机。三国历史正好证明乱世出英雄这 
个真理。如非乱世,织草履出身的刘备何能称帝西蜀?如非乱世,宦官之孙 
曹操何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若非乱世,一县吏之孙孙权何以威镇江东? 
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7次分裂时代,为何人才以三国最 
多,最引人注目?这是因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人。他们在其 
割据的地区竭力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因此,涌现众 
多人才的时代,一是机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而三国人 
才最引人注目。与《三国演义》作者生花妙笔的描述也有关系。 

                          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 

     三国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 
人是大有裨益的。研究三国用人艺术,要从正确评价人才入手,因为能正确 
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而要正确评价人才,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决不能以成 
败论英雄。刘备用孔明,可说是善于知人、用人,孔明确是当世奇才——是 

… 页面 20…

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因孔明未能实现其北伐宏图,人们颇多异议。有的 
说他六出祁山,所得只不过三郡,劳而无功,说明他非大才:有的说蜀国人 
才短缺,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他不善于用人。孔明是蜀 
国的关键人物,他辅佐刘备开始是谋主后当丞相,刘备逝世后他是实际的执 
政者,蜀国强弱跟孔明当然大有关系。但不能以成败来衡量孔明,把他的优 
点说成缺点,从而否定这个杰出的战略家。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 
因才任用,故陈寿说,“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三 
国志·蜀书·费诗传》)许靖是大名士,但没有多大实际能力,刘备入川后 
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许靖海内知名,用他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才,故力 
劝刘备任用,刘备乃拜年已70的许靖为司徒。魏延、杨仪两人很有才能,因 
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两人都不能团结人,他虽依靠这一武一 
文为军中左右手,却没有任为继承人。他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务都委托德 
才兼备的蒋琬、费■、董允等人。孔明逝世后,蒋琬、费■先后管理蜀政, 
使敌人不敢窥视西蜀,边境无虞达29年。至于孔明未能取胜,这主要是由于 
客观形势的原因。当时魏国兵力、人力都比局国多3倍以上,经济力量也比 
蜀国雄厚得多,其统帅又都足智多谋。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 
魏、蜀两国人力、物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取胜的客 
观形势的。但是孔明以5万兵力能采取攻势,使魏国驻守秦川前线的20多万 
大军只能坚守,其主将司马懿不得不忍耻接受巾帼妇人之衣,如果孔明没有 
超人的军事才略,何以臻此!因此,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能正确认识孔明这 
个奇才的。其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决不能绝对肯定 
或绝对否定。对于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从其人道德品质方面去考察,而更重 
要是要看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曹操是一个十分残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 
雄,既有过也有功,对社会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他在用人方面 
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念旧恶,唯才是举,因而过去的仇人与敌营的人,都 
奔集于他麾下,为他献智效劳,终于统一北方。如果曹操老是计较个人恩怨, 
用人吹毛求疵,则不能圆结更多的人为己用,也许他将变成孤家寡人,一事 
无成。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诈,连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为邪恶,那是片面 
的。再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对具体人做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框框来 
衡量天下之才。世上没有万才具备的人,有人精干此而粗于彼,孙权未见出 
奇谋,但能任贤举能,集“众智”、“众力”于一身,故成一代明主。周瑜 
虽不冲锋陷阵,但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誉为英明的统帅。马谡任主将 
不行,却是个有智计的谋士。马超不善谋略,却是骁锐莫当的勇将。故用人 
要量才录用,不要强用其所不能。 

                             用人攸关国家兴亡 

     能否用人,对国家之兴亡至为重要。三国之兴,与曹操、刘备、孙权善 
于用人大有关系。刘备”三顾草庐”,孔朗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决策, 
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变强,称帝西蜀;孙权善于用“众智”、“众力”, 
听从鲁肃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东;曹操虚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 
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方能称雄北方。东汉末年,逐鹿 
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人都被消灭了,不善于用人是个 
重要的原因。袁绍雄踞四洲,兵多粮足,谋士如云。官渡之战,他的兵力比 

… 页面 21…

曹操强得多,胜利本应属于他,因他既不听田丰、沮授之谏,又不从许攸之 
策,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于是贻误军机,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刘表居用武之国,拥九洲之众,因其“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又无宏 
图大志,满足于现状,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荆州被分解是必然 
之理。吕布被称为无故将军,效忠于他的陈宫,为他尽智献谋,他当耳边风, 
对面谀而通敌图他的陈珪父子,却言计听从。在被曹操围困的危急关头,他 
不依靠张辽等猛将以摆脱险境,而是想凭他的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以保妻子安 
全,结果还不是被曹操所擒,脑袋搬了家。后来三国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 
人之故。刘禅宠信黄皓、曹魏重用曹爽、孙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 
速了蜀、魏、吴的灭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 
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谋士, 
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罗,加以提拔重 
用,才得显姓扬名。孙权用人也如此。他不仅重用吴郡人顾雍等,对于避乱 
江东的广陵人张纮、琅邪阳都人诸葛瑾等,也都重任。刘备取蜀后,除以随 
之入蜀的荆州人士为骨干外,对于原有益州、东州人士,即便是刘璋的亲疏, 
都量才录用。孔明在团结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团结在 
刘备的周围,拧成一股力量,对巩固蜀国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计恩仇,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东汉末年,群雄对立, 
或友或敌,很难固定,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如果以恩仇做为用 
人的界线,决不能团结更多的人,也对事业不利。因此,曹、刘、孙用人, 
对事业有利的,虽仇也用。张绣曾杀曹操长子、侄儿、爱将,后他再降,操 
也纳之。刘巴为刘备宿怨,他取蜀时为团结益州人士,也不计较其既往而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