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

第2章

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第2章

小说: 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播中的垄断和不公正的报道,开展了争取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他
们在致力于创建、发展本国通讯社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通讯社之间的合作和
交换新闻,并合作建立了一些地区性、国际性的通讯社组织。1961 年成立的
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建立了新闻交换网,于1982 年1 月1 日开始工作。
由 不结盟国家建立的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于1975 年1 月成立并发稿。
根据加勒比共同体政府首脑会议决定,加勒比通讯社于1976 年1 月7 日在布
里奇敦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阿拉伯海湾地区巴林等6 国共同创办的海湾通
讯社,于1978 年4 月1 日成立并发稿。根据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决定成立
的泛非通讯社,于1983 年4 月在达喀尔开始发稿。由此可见,一个新的世界
性新闻格局正在形成中。
(2)电子出版物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当代出版业的产业结构。
出版物是出版工作的成果和产品,积累文化的重要工具,又是传播思想、
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传统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和图书,都是印刷品。
战后,出版业发达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前苏联、前联邦德国、前民主德

国、法国、荷兰、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南朝鲜、加拿大、巴西、印度、
瑞士和埃及。以及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1957 年全世界出版图
书品种达25 万种,1970 年为50 万种,1985 年79 万种。其中,美国、英国、
前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前苏联6 国出版图书品种之和,约占全世界出版
图书品种总数的39%。
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和它所附载的
内容有许多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电子出版物的诞生。所谓电子出
版物,即以数字编码形式存贮于可用计算机读写的磁性介质上的文献信息记
录载体,又称机读型文献或电子数据库。它以磁盘、软盘和光盘的形式存贮
与交换,输入计算机通过屏幕显示,供人们阅读。一些国家已建成文献信息
的计算机网络(日本叫电子图书馆),人们利用家庭或办公室的终端装置, 
即可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同时还将一些常用工具书制作成象电子计算器
那样的电子书,可以方便地携带使用。
1961 年,美国化学文献社开始利用计算机编制化学题录,利用照相排版
生产印刷型版本。并于1967 年将照相排版的磁带作为电子型版本,通过计算
机进行阅读,这是最早的电子出版物。1969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了MARC 
磁带,《医学文摘》、《生物文摘》也相继有了电子型版本。到1983 年,全
世界已有各种机读型书目、文摘1600 种。
1978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了用磁带发行的电子杂志《CLOAD》, 
而后逐步增多。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生产印刷型与电子型两种形式的杂志, 
从1984 年起可利用电子杂志向读者提供5 年内的整篇论文。电子杂志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的写作、出版、发行、阅读方式。
80 年代,世界上的电子出版物以英语的为最多,其中又以机读型书目与
文摘占多数。中国也开始用计算机辅助编辑书目与文摘,利用激光照相排版
生产印刷型版本,即将出现电子型版本。
因此,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出版物已经被划分为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出
版物两大类,即印刷出版物与非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诞生与发展,使
当代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出版社已成为
出版电子出版物的重要公司。对于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是否威胁传统出版物, 
以及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国出版界人士共同关心的
问题。
(3)语言研究在当代的新发展
战后,各国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
运用、社会功能及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战后,西欧、北美语言研究向传统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派提出
挑战的是乔姆斯基。他在1957 年出版了《句法结构》,1965 年又出版了《句
法理论面面观》。他的学说称为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师承布龙菲尔德派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而加以发展。他批
判布龙菲尔德派所崇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尤其是B·F·斯金纳的学说,而
远继17 世纪法国波尔瓦罗修道院语法学者的传统,发扬笛卡儿的唯理主义。
在他看来,语法所要说明的不是语言表现(说出的话),而是语言能力(说
话的心理过程)。他说,从未学过的句子,人们能说出;从未听过的话,一
听就懂得——这是由于人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他认为,一个小孩听
到的语言材料很有限,可是到了五六岁,已经能不经教师指导就总结出一套

完整的语法规则来,这个平凡而奇特的事实,布龙菲尔德派从未想到,更无
法说明。1957~1965 年,乔姆斯基的看法大致如下: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句子的生成不是从意义产生形式,而是从形式产生意义。先有个句法语符列, 
这叫做“深层结构”。对深层结构插入若干个词,这些词按“转换规则”转
换,于是深层结构变为“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在转换为表层结构之前,经
过“语义传译”,这就成为有意义的东西;表层结构形成之后,再经“语言
传译”,这就成为有声音的东西。
乔姆斯基的学说,60 年代初期风行一时,可是到了1965 年,生成语法
派内部就开始分裂了。不久前,乔姆斯基曾经批评过布龙菲尔德派,说他们
有两个缺点:①不能说明歧义句。例如Flying planes canbedangerous 这
个句子,只有一个表层结构,但是有两个深层结构,一是“正在飞行的飞机
可能是危险的”,一是“开飞机可能是危险的”。由于布龙菲尔德派的结构
主义只讲表层结构,不提深层结构,它对歧义的产生无法解释。②不能说明
主动句子与被动句子的关系。例如:The student has taken thebook 
away (学生拿走了书)和The book has been taken awayby the 
student (书被学生拿走了),二者表层结构不同,可是深层结构相同。由
于布龙菲尔派只讲表层结构,这个在意义上二而一的关系他们也无法解释。
但是到了60 年代中期,J·P·罗斯和G·雷科夫对乔姆斯基同样也加以责难。
他们说,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也有缺陷,因为它不能说明同义句。好比
Seymoursliced the salami with a knife 和Seymour used a knife to 
slicethe salami 这两句话,表层不同,可是最深层都是“西摩拿刀子切香
肠”,可惜凭着乔姆斯基那一套转换规则,怎么也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
60 年代后期,C·菲尔莫尔(1929~ )还从另一方面非难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把“名词短语”、“动词短语”这些句法单位作为“原始成分”, 
以为这些是最深的根底,可是菲尔莫尔却提出“格”的观念,认为“施事”、
“受事”这些语义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层次。例如表示某人用钥匙开门,可以
说The man opened thedoor with the key,或The door was 
opened by (或with) thekey 也可以说The key opened the door。 
在这几个句子的表层中,主语、宾语各不相同,但是在深层结构中,the man 
(人)总是施事格,the door(门)总是受事格,the key(钥匙)总是工
具格。他所谓“格”不是传统语法中的语法形式,而是语义关系,所以他的
学说称为“格语法”。
前苏联语言研究在战后比较活跃,前苏联语言学界对H·Я·马尔(1864~ 
1934 年)的“新学说”(认为语言是“上层建筑”,有阶级性)展开了辩论, 
и·в·斯大林(1879~1953)批判了马尔的观点。斯大林认为,语言没有
阶级性,不是上层建筑,因为它为全民服务,对哪一个阶级都没有偏爱。语
言不能在什么时候来一次“爆发”,好像上层建筑要来一次革命那样。马尔
的“革命论”,在1950 年后杳无声息了。1956 年后,前苏联语言学界又起
变化,语言学讨论重新展开。马尔的“新学说”不再有附和,但是对于斯大
林的某些论点,有人进行过批评;对于西方语言学的新论点,也有人介绍和
评论。
按前苏联学者Ю·斯捷潘诺夫的意见,前苏联语言研究的主要题目有两
个:①语言与社会,②语言与思维。他认为前苏联语言学家们上继俄国学者
的传统,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能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推重и·и·墨

山宁诺夫(1883~1967)的类型学,谢尔巴的音系学和语法学,в·в·维
诺格拉多夫的关于俄语、文学语言、风格学和诗学的理论。
中国语言研究自1949 年至现在,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实用方面。如制订了
正确的语言政策,推广汉语普通话,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合理地简化汉字, 
广泛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并为某些民族制订或改进文字。以上工作,有
一部分仍在进行中。在音韵学、语法学、汉语史、汉语教材编写方面,已有
显著的成就。关于现代和古代汉语,已出了几部有分量的词典,并正在编印
其他词典。汉语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利用计算机进
行语言研究虽仍在试验阶段,也取得了初步成绩。
1975 年以后,各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比先前更加急速。对某些问题,各派
意见渐趋一致;对其他问题,却又更加分歧。英国的新弗斯派,法国的功能
语法派,前苏联的语言学者,美国的生成语法派和各国众多的新兴学派,都
继续进行着研究。中国的学者除继承前辈的传统并吸收国外的成果外,也正
试用新方法来探讨新问题。
当今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是:语言学的本质是什么?乔姆斯基认
为,语言是研究作为心理状态的语言知识的,所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 
但是人类心理又取决于大脑的物质结构,因此语言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相反,美国学者D·海姆斯却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研究语言而不管它的
社会功能,是既不合理也行不通的。他跟许多别的学者一样,确定语言不是
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这也就是说,不能只用自然科学方法来处理语言, 
而要用社会科学方法。
跟着这个争论必然产生另一个争论:研究语言应以结构形式为主,还是
以语法功能为主?碰到一个句子,应该象乔姆斯基那样,先把它分为名词短
语和动词短语,还是先分为主语和谓语?传统语法着眼于意义和功能,自然
先讲主语、谓语;乔姆斯基从形式出发,却要先讲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语符列。
不过,60 年代前后,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兴起了几种功能语法,如“依存语法”, 
“格语法”,“关系语法”等等。这些派别都与乔姆斯基背道而驰,可是侧
重点和解释方法又各不相同。
研究语言,重点应该放在句子上面,还是放在更大的单位上面?这又是
一个时常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古以来,语法主要是讲句子结构的,修辞学则
既讲选词造句,又讲谋篇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