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

第25章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第25章

小说: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静止那洪流驰想,是多么困难、违反自然、又徒劳无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济人,那么,就应善加疏导利用,不使成灾、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众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绝灭它,是违反自然、困难重重、徒劳无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冲突,不但不能导致快乐解脱,反会生起各种邪见异行,陷众生于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纵欲力,不加节制,却又遗害不少。

 

因此,解脱并不是从否定身心的自然需要、虐待身心而来,也不是从纵欲而生。

 

就是这缘故,一切提倡欲力应该放纵或绝灭的众生,都陷于邪见,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为本、善导欲力的众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丰盛无忧的生活。

 

善男子,从苦恼解放出来,并不是要经很久远的时间才突然出现的事。

 

只要众生持如来的戒律、修如来的行法,他便能把原来不羁的欲力驯服,使自己的解脱天天增长,令住于世中,亦不觉其苦,反见其乐,既不厌离世法,也不执著它不舍,且能动静相宜,出入随意。

 

善男子,众生的解脱深浅久暂,有赖于欲的驾御成功与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开拓佛性,那么,成道证果,得到无上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便是必然的事了。

 

(三)解脱成就于世间

 

善男子,众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脱,是要在世间经历各种严格的考验,才能磨练出来的。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在世间苦乐参半的生活里,众生才能遇众多的机缘,发挥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舍精神,以此开拓他的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

 

若没有世间的苦恼、挑战,众生的德性能耐,便只会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了。

 

只有面对困难挑战,把它们克服超越;在试探出现的时候,能够自制,不落秽行;在得失毁誉之间,不起激动,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恶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脱的人,能于任何地方,都得自在,不让外缘扰乱他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样,他才能以洒脱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众生,启导愚昧不肖,而终不生厌气馁。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众生,虽看似与世无争,洒脱超越,实多愚痴荏弱之辈,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呢?

 

因为,避世的众生,多是不能面对现实考验、不敢接受挑战、无力抗拒试探的弱者。他们身心软弱,怯于面对困境,只有事事规避,一走了之,远离世间人事的纷扰,舍弃困苦所能给与的锻炼,永远沦为失败者。

 

世间的苦恼,无处不现。若只顾逃跑卸责,只会常处被动,恒为环境逼迫,心常忧恼,不能自主。这样,实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脱。

 

这些众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气,克服困境,自作守护,自解疑难。于是,他们便永远流于低下、无能、无助、厌惧世间,永远不能从外境的滋扰解放出来;自身得不到安静,更遑论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处于恶世之中,面对困境,锻炼他的心志。遇到艰苦越多,心志增强的机缘就越大;困难克服越多,他的解脱也就越彻底了。

 

他要处于一切世事纷争之中,心境湛然不动,绝不受外缘所扰而失安乐,始终不为物缚。他既不缅怀过去不舍,也不浪费光阴,憧憬未来于幻想之中。这样,他便不受过去的支配,不为无用的幻想虚耗了光阴,每一刻都能醒觉地活著了。

 

善男子,众生能如是处恶世、行俗事,而不起执著、不生苦恼,才堪称为一位真正的解脱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场

 

善男子,修道学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缘秉性,而为沙门,或作居士,于证果成道,实无分轩轾。

 

菩萨为了亲近摄取众生,修慈悲喜舍,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业,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萨道。因为,只有投入世间,始能得最大的机缘,把佛性成熟。

 

就是这缘故,他们要以俗世为道场。为利益众生故,他们于世间技艺学术,皆勤于修习,通晓娴熟,更能营积财富、或处于权贵之位,以便通过钱财权势、诸种学艺,作世间事业,解救有情当前之苦,再依其根器,开示出世间解脱之法,使永灭苦因,恒得自在,不须他人救助,反能布施于人。

 

他们点化众生,并不拘泥形式教条,只欲传扬正理,故能摄取信众无量。就是持有邪见的异教徒,也深受潜移默化而不自知。因此,能化无数外道行佛法得解脱,而不强求其自觉自认已入佛之门。既不执著门户派别之见,也绝不居功,只以度众生为本。

 

善男子,在家而行菩萨道,遇恶因缘甚多,故甚难行。但是难行能行,功德则以其难行而更丰硕,心智的长进就更速,证道成圣的时间就越短。

 

那么出家修行的人又如何呢?

 

善男子,出家行者,欲把全副精神,用于精研经、律、论三藏。又需清净的环境,修习禅定。于是,他们便抛弃了世俗的事,在寺院里勤奋用功,学习经论,修习禅定,增长智慧与心力。待学有所成时,便要到处点化众生,以弘法为终生事业。

 

出家的人,因以修行弘法为事业,不积世间财物,不事俗世的生产,却只为世间的众生积福慧,耕耘他们的心田,播下佛种,因此,是应受世间的供养,令衣食无缺,得健康的身心,能为众生作导师及解惑者,恒以佛法作布施。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论在家出家,皆以众生的祸福为念,常以自利利他为本,时刻不忘救世度人。

 

在家的行者,慎持戒律,于俗世事务,虽处于其中,却不起执著,心无挂碍,清净无污。虽身未出家,心却与出家无异。

 

出家的行者,虽处于寺门,禅定用功,不事世务,但是心存度世。虽身出家,仍然悲天悯人,常回俗世说法。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在家与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为道场,完成证道的事业。

 

第五章  ‘无我’对解脱的重要性

 

(一)止息视五蕴为‘我’的执著

 

善男子,无知的异教徒,不识如来的圣教,不追随圣弟子,不守圣戒。

 

他不亲近善知识,不识善知识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识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识的戒律。

 

他或认‘我’中有色、受、想、行、识,或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思想颠倒,妄执不实为实,执假为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却不智信佛法,争取智慧与解脱。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本身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种条件而生,缘合而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他错误地追求,执著色身,肯定地说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样错误地追求、执著受、想、行、识为他的‘我’。

 

他执著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为‘我’,这样,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恼束缚的因缘,令自己远离解脱了。

 

但是,硕学的圣弟子,熟诸如来的圣教,严守圣戒,勤奋地与其他圣弟子们一起修学,乐近善知识。

 

他不认为‘我’中有色、受、想、行、识,也不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是迁流不居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条件而成,缘合则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因此,他并不追求或执著色、受、想、行、识,说是他的‘我’。

 

善男子,他不执著这五蕴为‘我’,于是,他便无处不自得,能从任何的束缚解放出来,现世便得到涅槃的喜悦了。

 

(二)四重空与解脱

 

善男子,若人能真的不再执持著色、受、想、行、识即是‘我’的见解,从这时起,他便不会再贪著世间任何的东西,心灵即时得到净化与解脱。

 

无所贪著,他便不再为任何事情激动。不再激动,他便即身证入喜悦的解脱之中,再不为这世间任何事物所束缚。

 

善男子,一位亲证涅槃解脱的圣者,能够体会四重空的真义。

 

他切实地:

 

(一)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有‘我’的存在;

 

(二)看不到有‘我’能呈现在任何人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三)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任何人能具有‘我’的存在;

 

(四)看不到任何人能有一个‘我’,呈现于他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他看到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钵,可以担任兄弟、朋友、弟子等角色,也看到任何人也没有实体,可以担当兄弟、朋友等角色。

 

他能这样,便到达了无我的境界。没有执著,不为人我的任何做作所激动,不受各种世间欲念所束缚,从而得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就是处于——切浊世之中,他无所执著地生活,使他恒常处于涅槃的喜悦里。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能住于四重空中的圣者,不论处于什么境地、面对什么困难,也不会感到丝毫的苦恼,却只会无忧地住于心灵的极度自由与解脱之中。

 

(三)解脱从放下‘我执’而生

 

善男子,‘我’的执著,是世间一切痛苦的来源。

 

为什么呢?

 

因为,起了人我之别、你我之想,他便会与人比较高低,求胜于人,不甘屈居于下,成功时便快乐,不成功时便苦恼不欢了。

 

为了面子地位、赞誉拥戴,他便时刻与人争强。一切自身内外之物,都成为比较的对象,令他精神紧张,为优胜的追求而焦虑,为败落的阴影而担忧。

 

他追求别人的嘉许,恐罹他人的耻笑。这样,他便让自己的快乐操纵于他人的手里,由不断变迁的外境所裁决,令自己的感受恒由外缘所转,绝无自主可言了。

 

这些苦恼全都是从‘我’的执著而来。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若要得到真正的解脱,‘我执’便必须放下。因为,没有了‘我’的执著,便再没有‘我’的得失之忧虑,内心便会变得和平。不但不再受外缘所激动,反能融成一体,化恶为善,化敌为友,生活在与天地万法极度协调的喜悦之中。

 

(四)止息对别人的执著与希冀

 

善男子,对他人的执著与希冀,是很多苦恼的来源。

 

为什么呢?

 

因为,对别人有所执著和希冀,他的快乐与痛苦便操纵在他人的手里。若别人要他快乐,便给予他所期求的东西;若要他痛苦,便拒绝给予。

 

别人能通过对他所执著希冀的事情,有意或无心地窒碍,令他不得满足,反陷于失望、愤怒、怨恨、羞辱、焦虑和种种苦恼之中。

 

就是因为他对别人有所执著、有所期求,他内心和平的自主便丧失了,令自己沦为他人俎上之肉,任人摆布愚弄,陷于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