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12章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12章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因能断,即思现证灭谛之解脱。然正解脱困,道之扼要,在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能断我执)。应解脱者,乃苦集二谛。外道投岩、陷火、断食、涂身、或注视上天七日,乃至修风息脉络,或寻我本心,皆非解脱因,故不能得解脱果。若是见彼因(集)能断,而认识现证解脱灭者,即念何为趣彼之道,转入道谛,故道谛後说。如是世尊总摄流转世间,及还灭世间之诸要处,於修解脱最为扼要。须於如是次第,引导学人,此为师——佛所教授语。 

  【第八三则】 

  问:应如何认识灭谛之解脱? 
  答:中观自续派以下,如唯识、经部、有部若能生起真实求解脱之心,则能得解脱道。彼等亦能认识灭谛之解脱。中观应成派所许减谛,须通达空性(法性),离於常断二边涅盘,乃断烦恼障所证;於所知障,无馀断尽,乃佛之涅盘。此则与自续派所安者不同。依上根利智(应成派),心须於所知生起定量,生起真实求解脱之心,故能见次求得解脱,此乃随法引。自续派以下,乃随信引。 

  【第八四则】 

  问:应如何生起求解脱之心? 
  答:自与其他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长久流转於轮迥中,受尽无量诸苦者,皆由认识无量无边生死轮迥,无非苦之自性,而希求解脱之心,未得生起所得之果报。故我及他有情心中,当以能知无边生死轮迥,皆为苦之自性,而生起希求解脱生死之心。如何知轮迥为苦之自性?此须思流转患苦,及其别苦,若如处牢狱,而生起真实猛利求脱离之心。欲生起此厌离,则须思苦谛也。发希求解脱之心,总依四谛、十二有支,然以苦谛为根本。 

  【第八五则】 

  问: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迥之心,更无论矣,此说是否应理? 
  答:此说非理。应知不厌轮迥,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菩提道次第之心要,在发菩提心,其无常观苦等,皆为发菩提心之方便加行。若谓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即堕无因,或堕无为法。小乘证空性,不能成佛者,以未发菩提心故。修行亦为引出菩提心之方便。自不能忍苦,推他亦不能忍,自生厌离思解脱苦,亦欲令他解脱苦,故最能引生菩提心。吾等贪着轮迥,不知是苦,故无求解脱之心,即不求解脱之法。如人野宿,大水淹没,即觉冷苦,乃起视水自何方而来,而思有以堵之。使水不至,而得安睡,此如解脱。砌石堵水,此如道谛。 

  【第八六则】 

  问:思苦有何要义?此间应如何思法? 
  答:经论中说:思苦能於轮迥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於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极关重要。 
  应如何思法?当思自己虽从恶趣苦中出离,而获此善趣(人身)。若继修离十不善法戒,奉行十善,虽能从恶趣苦中获得出离(粗分),而得到喜趣果位,然而未得断除苦根——惑业烦恼,不能出离轮迥。未知苦谛,不离苦性故。故当思流转中总苦:如龙树亲友书中所说六苦,当谛思之。所谓六苦:一、轮迥无定,二、不知满足过患,三、数数舍身过患,四、数数受生过患,五、数数高下不可保信,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每种苦之概要,详明灯颂自释中)。若具体思维,当思别苦。此中摄恶趣苦、善趣苦,恶趣苦应如前下士道中思恶趣苦法门而谛思。此间思恶趣苦後,当继思善趣苦。此间依上师教授,先思人中苦,因八苦除末(取蕴苦),七苦主要依人而生。又七苦之次第,修时先取於人最有感受者,提前思修,次思修生、老、病、死等苦,此为上师要诀。一、人中苦:(一)谋生之苦,(二)爱别离苦,(三)怨憎会苦,(四)求不得苦,(五)生苦,(六)老苦,(七)(八)死苦。(详明灯颂自释);二、思惟非天苦(即阿修罗苦)(详明灯颂自释中);三、思惟天苦,分二:(一)欲界天苦,(二)上界天苦(亦详明灯颂自释中)。取蕴苦:五取蕴又称有漏蕴,凡成苦谛者,称为有漏。有说凡有漏,皆行苦性。依烦恼贪着现蕴,始取後蕴,故名取蕴。依烦恼而成蕴,依蕴而起以後烦恼。总之依受五取蕴,为生老病死所依,能引今後二世中,苦苦及坏苦二者。但成取蕴,由惑业自在,皆是行苦。八苦最当思维生苦及行苦性,始生起出离。思此二苦,始能破有漏蕴,始能出世间。但思老死等苦,惟心生凄惨,而不能出世间。於此有漏蕴辗转相续之轮迥世间,心生厌离,乃真出离。平常失意,非真出离。(苦苦、坏苦详明灯颂自释) 

  【第八七则】 

  问:行苦之行,是否即行蕴之行? 
  答:应知五取蕴因惑业生,行苦之行,非行蕴之行。此身乃业力支配,非自由称行苦。行苦之行,在藏语为「杜杰」,「杜」字义为摄引,由先业摄引今生蕴。「杰」字义谓能作,由摄蕴故,能作苦性,不自在转。若不分别,谓行蕴之行是苦,则色、受、想等,皆是苦了。各宗所许行苦性,各有不同,然合中观者,凡有漏蕴为行苦性。即许三界,虽能住其境界,然不自在,终当变坏,无自在力为行苦性。 

  【第八八则】 

  问:生起出离心之量?生起出离心之要点? 
  答:宗喀佛说:「见轮迥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庙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於此亲爱,倍生贪著故。於人於天,皆不愿受,始是出离。生起出离心之要点:应知若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说,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为有漏蕴摄,不能得解脱道,此乃文殊菩萨教导宗喀巴大师语。若未生出离心、菩提心,别求一种秘法而自成佛,过去菩萨岂有如是成佛的吗?不生出离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与求名求利者何异?以此应从取蕴性之轮迥世间中,而得解脱,获证佛位。 

  【第八九则】 

  问:总摄生烦恼之相、业发之相、死及结生相绩之相等三科,应如何了解其重点? 
  答:因知轮回过患,而生厌离,故求解脱之道,须先知集谛流转(轮回)之次第,方知生死根本,乃有以对治之。由於流转(轮迥生死)之因,虽须业、惑(烦恼)二者,然以烦恼为主。若无烦恼,昔所积业,纵越数量,如无水土等之种子,不能生芽。於业若无俱生因,亦不能成苦芽故。若有烦恼,虽无先业,亦可於彼无间,从新积集而取後蕴(取新业即取後有之烦恼)。如阿罗汉虽有业力(亲因),然已烦恼(俱生因)尽故,不生业果。如是流转之次第中,分三科抉择:一、生烦恼之相,二、集业之相,三、死及结生之相。修时多以第一生烦恼之相为主,余二科理趣作为参考。抉择第一科生烦恼之相分四即:甲、烦恼之认识,乙、烦恼生起之次第,丙、烦恼之因,丁、烦恼过患。详如明灯颂自释中,兹略说其要:甲、烦恼之认识。俱合说根本有六,别开为十: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坏聚见、七边执见、八见取、九戒禁取、十邪见(以上详明灯颂自释中)。 
  乙、烦恼生起之次第。在根本烦恼中,中观派说坏见与无明,彼二无别,则坏见即烦恼之根本。由坏见缘我(取蕴)及我所,而生执为实我之心。凡夫由执俱生实我故,则判别自他,於自(顺缘)则贪,於他(逆缘)则瞋,及由我执故,只知有我,而生较他胜之诸种慢心等烦恼;特别执实我常存,不观待他故,於说无我之佛世尊,及佛所说因果、四谛,与及三宝等皆拨为无。谓己殊胜,则不敬三宝。外道坏聚见执常我,故生邪见、边见、见取、戒禁取等。由生邪见,於事於理生疑,则障於三宝敬事,最大障见真谛。依如是根本烦恼,使其馀随烦恼增长,而积二业(福业、非福业)。作福业为欲界所摄之善业,及不动业为色无色界所摄之善业。作非福业,为十不善业等,以故流转六道轮迥中,不得出离,而受如上所说三界中善恶二趣诸苦。以上略说烦恼生起之次第,以此而知众苦之根本,即为无明,亦即坏聚见。(详如明灯颂自释) 
  丙、烦恼之因。烦恼生因略有六:一、随眠:乃种子潜伏,种虽未遇水土,然其生芽之能力潜在,不知生烦恼,则不能对治之。二、境界:初修行者须首离境,如须离家乡父母,如修力坚固,不须离境,当依对治法。三、恶友:令我增长烦恼者为恶友。四、言教:听说剑侠则生瞋心,听说爱情则生会爱,对未成熟法器(有情)说无上瑜伽,反令生贪爱。有未得成就者,矫现成就,於五尘受用,如蝇生疮,传染群蝇。故当如阿底侠尊者说:「浊世时短,所应知者甚多,能读经教,取其精华(如鹅饮乳而弃水)。」阅读菩提道次第及其修行教授为最佳,此为经教之精华故。五、习惯:如於贪久习,则炽盛而易起,其馀烦恼以此类推。六、作意:如於女人,数数思维其各别欲态,贪爱必增长。於上六种,皆应现前认识,立即断除。若不能断(一与五之力大难对治),则谛观察,再求对治。 
  丁、烦恼过患。烦恼坏自坏他亦坏戒,未受用即衰退,施主退信,护法(如善天界神)及大师所呵责。烦恼似维护我,实则损我,起斗诤,招恶名,於馀世生无暇中,结果生大忧苦。烦恼过患,无量无边,广如诸经论所说。 
  传承诸圣德皆说:「应先求烦恼之相、生因、过患三者,再示以对治之法。」如何方能与烦恼斗诤?彼现起时,即认识彼,知其过患,立即断除。 
  第二,集业之相:若不能对治烦恼,则烦恼将有所造作(即造业),思如磁石,心如针,任运能引心,役心为业(详明灯颂自释中)。 
  第三,死及结生相绩之相:如上所说集谛,乃轮迥情形,如旋火轮,无始无终,由此而来之死及结生相续之相,亦须略知,分五:甲、死缘,乙、死心,丙、暖从何收,丁、死已成中有之理,戊、生有受生之相。(详明灯颂自释中士道中) 

  【第九○则】 

  问:应如何抉择趣解脱道之自性? 
  答:抉择趣解脱道之自性,要在修时思维轮迥如何之苦。然非无因而生,知由业生。然无烦恼,虽有业不生(如阿罗汉)。由烦恼无明,而有我执诸烦恼,以此欲脱离流转诸苦,应断除烦恼。然烦恼八万四千,不能一一断除,其根为无明、坏见,故能对治无明,则能出离生死轮回。宗喀佛示此二乃具足出离心之相,更当依此出离心,而求殊胜解脱之佛位。 

  【第九一则】 

  问:大乘菩萨不忍众生苦,发悲愿常入轮迥六道,救度众生,不住涅盘。厌离轮迥之出离心,是否只为声、缘小乘而说之方便? 
  答:大乘不仅须生起猛利出离心,始能於他生悲,而速发菩提心,依菩提心力,广积福慧二资粮,而得成佛。大乘菩萨观厌离轮迥,较小乘尤广(十万倍)尤深。声闻不住於有,则住涅盘道,大乘菩萨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两道,实为希有!菩萨以大悲方便,不住涅盘;以空性智慧不堕三有(非如凡夫由惑业所制,流转三有),故於自利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