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5-本草求真 >

第38章

025-本草求真-第38章

小说: 025-本草求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即化者真。否即是伪。但真者绝少。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天水)解热消燥 
雪水(专入胃)。气禀太阴。水极似土。虽于冬时置而不问。然值伤寒阳毒。瘟疫时毒。 
丹毒 
内炽。并盛夏暑热内淫。而见燥热殆甚者。并可用此调治。(宗 曰。腊雪水大寒之水也。 
故治以上诸病。)且能以解烧酒诸毒。是以书载凡治热症。可用块置于两乳之间。且云宋徽 
宗因食冰过甚致病。医士杨介仍以冰煎诸药以治其源。深得用冰义耳。因知病因冰起。还以 
冰解之也。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井清上膈热痰 
孩儿茶(专入心肺)。味苦微涩。性凉无毒。功专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收湿凉血生肌。 
凡一 
切口疮喉痹。时行瘟瘴。烦燥口渴。并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 
阴疳痔肿者。服之立能见效。出南番。是细茶末入竹筒。理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成。块 
小润泽者上。大而枯者次之。真伪莫辨。气质莫考。用宜慎之。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兽)凉心平肝 
熊胆(专入心肝。兼入脾大肠)。味苦性寒无毒。功专凉心平肝。惟其凉心。所以能治 
心痛疰 
忤热邪等症。惟其平肝。所以能治目赤翳 
障。恶疮痔漏等症。且能入脾而治黄胆湿邪。入大肠而治久痢疳 湿热。并治小儿风痰壅塞 
。发作惊痫。要皆除热凉血。而病自愈耳。凡此只可作丸。勿煎汤。通明者佳。(但以米粒 
之多点水出。运转如飞者良。)性善辟尘。扑尘水上。投胆少许。则尘豁然而开。又取少许 
。研滴水中。挂如线,直至水底不散者真。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无鳞鱼)鳢鱼肉补脾利水 鳢鱼胆泻心脾热治喉痹 
鳢鱼胆(专入心脾)。即属乌鳢。又名七星鱼者是也。其物伏土胜水。味甘性寒无毒。 
凡人身 
患十种水气。垂死。可用肉与冬瓜葱白以治。且煮汤浴儿。可以稀痘。(杨拱医方摘要曰。 
除夕黄昏时。用大乌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浴儿遍身。七窍俱到。不可嫌腥。以清水洗 
去也。若不信。但留一手一足不洗。遇出痘时。则未洗处偏多也。此乃异人所传。不可轻易 
。)胆味书虽载甘。(日华曰。诸鱼胆苦。惟此胆甘可食。为异也。腊月收取。)然尝之终苦 
。凡喉痹将死者。点入即愈。病深者水调灌之亦可。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蚌蛤)入肝除热磨翳 
石决明(专入肝)。一名千里光。得水中阴气以生。其形如蚌而扁。味咸气寒无毒。入 
足厥阴 
肝经除热。为磨翳消障之品。缘热炽则风必生。风生则血被风阻而障以起。久而固结不解。 
非不用此咸寒软坚逐瘀清热祛风。则热何能祛乎?故本事真珠母丸与龙齿同用。皆取清散肝 
经积热也。但此须与养血药同入。方能取效。且此气味咸平。入服消伐过当。不无寒中之弊 
耳。亦治骨蒸劳热五淋。(汪昂曰。能清肝肺故也。)研细水飞点目。能消外瘴。痘后眼翳。 
可同谷精草等分细研。猪肝蘸食即退。七孔九孔者良。盐水煮。面裹煨熟。为末水飞。恶旋 
复。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蚌蛤)除心肝热邪及脾肾湿热 
珍珠(专入心肝。兼入脾胃)。即蚌所生之珠也。珠禀太阴精气而成。故中秋无月。则 
蚌即无 
珠也。此药冯楚瞻辨论最详。谓其功用多入阴经。其色光明。其体坚硬。大小无定。要以新 
完未经钻缀者为尚。味甘微咸。气寒无毒。入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盖心虚有热。则神气 
浮游。肝虚有热。则目生翳障。(目为肝窍。)除二经之热。故能镇心明目也。耳聋本属肾虚 
有热。(耳为肾窍。)甘寒所以主之。逆胪者胪胀也。胸腹气逆胀满。以及手足皮肤皆肿也。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满胀大。皆属于热。此脾虚有热。兼有积滞所致。珍珠味甘 
。既能益脾。寒能除热。体坚复能磨积消滞。故亦主之。珠藏于泽。则川自媚。况涂于面。 
宁不令人润泽颜色乎?至于疔毒痈肿。长肉生肌。尤臻奇效。但体最坚硬。研如飞面。方堪 
服食。否则伤人脏腑。外掺肌肉作疼。蚌蛤无阴阳牝牡。故珠专一于阴精也。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人)入解胃腑热毒 
金汁(专入胃)。系取粪入镡。埋于土内。三年取出。莹清如水者是耳。味苦气寒。置 
于土 
中。时久得其土气最浓。故能入胃。大解热毒。凡湿热时行。毒势冲迫。势危莫制者。用此 
灌之。下咽稍减。以其气味相投。故能直入其巢而破其毒耳。(的解)即初生小儿周时内毒 
气 
方张。用此服一二分。既能化毒。且能免后痘疹。此最灵验。但禀体气寒。体瘦色白者。不 
可误用。恐其反夺天真耳。不可不审。灌花用此最良。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人)涤肾热 
秋石(专入肾)。本于人溺。因秋露水搅澄晒干刮取而成。故名秋石。味咸气温。据书 
载能滋 
阴润脏。退蒸软坚。治痨止嗽。通溺利便。涩精固气。且云经火 炼。去其咸寒。转为温补 
。温而不燥。润而不滞。清不损元。降不败胃。为滋阴降火之圣药。(为精火两衰而用。)然 
绣窃谓补处少而清处多。温处少而寒处多。(温止由于火 。而非溺中浊气。具有温补之性 
也。)虚劳火重。服此似不甚碍。(以其具有清火之性耳。)间有微功。亦非补中正剂。(补中 
惟参耆。补火惟附桂。滋水惟地茱。乃补中正剂耳。)若使气薄。火衰水泛。纵经 炼。终 
不免有虚虚之祸矣!(大黄纵经 炼。亦不能以补命门之火。以其气质本寒故也。)法于秋时 
取童便。每缸用石膏七钱。桑搅澄。倾去清液。如此二三次。乃入秋露水搅澄。如此数次。 
秽净咸减。以重纸铺上。晒干。刮去在下重浊。取轻清为秋石。再研入罐。铁盏盖定。盐泥 
固济。升打。升起盏上者名秋水。味淡而香。乃秋石之精英也。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赵养葵曰。真火者。立命之本。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不能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 
膀 
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 
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 
神明昏而万事不应知。治病者。的宜以命门真火为君主。而加意以火之一字。观此则火不宜 
泻也明矣。而丹溪又言。气有余便是火。使火而果有余。则火亦能为害。乌在而不泻乎? 
惟是火之所发。本有其基。药之所主。自有其治。气味不明。则治罔不差。如大黄是泻脾火 
之药。故便闭硬痛。其必用焉。石膏茅根。是泻脾胃之药。口渴燥热。其必用焉。黄芩生 
地。 
是泻肺火之药。膈热血燥。效各呈焉。火盛则痰与气交窒。是有宜于栝蒌花粉。火盛则水与 
气必阻。是有宜于桑白皮。火盛则骨必蒸。是有宜于地骨皮。火盛则三焦之热皆并。是有宜 
于栀子。火盛则肺化源不清。是有宜于天冬麦冬。火盛则必狂越躁乱。是有宜于羚羊角。火 
盛则气必逆而嗽。是有宜于枇杷叶。火盛则必挟胃火气上呃。是有宜于竹茹。此非同为泻肺 
之药乎。黄连犀角。是泻心火之药也。燥热湿蒸。时疫斑黄。治各着焉。火盛则小肠必燥。 
是有宜于木通灯草。火盛则喉必痹而痛。是有宜于山豆根。火盛则目必翳而障。是有宜于熊 
胆。火盛则心必烦燥懊 。是有宜于栀子。火盛则口必渴而烦。是有宜于竹叶。火盛则肺失 
其养。是有宜于麦门冬。火盛则血必妄沸。是有宜于童便生地。火盛则忧郁时怀。是有宜于 
萱草。此非同为泻心之药乎?至于青黛胆草。号为泻肝之火。然必果有实热实火者方宜。若 
止因火而见抽掣。则钩藤有难废矣。因火而见目障。则熊胆其莫除矣。因火而见骨蒸。则青 
蒿草其必须矣。因火而见惊痫骨痛。则羚羊角其必用矣。因火而见口舌诸疮。则人中白其必 
进矣。因火而见时疾斑毒喉痹。则大青其亟尚矣。因火而见寒热往来。则黄芩其必用矣。此 
非同为泻肝之用乎?而胆火之必用以胆草大青青黛者可思。若在肾火。症见骨蒸劳热。不 
得不用黄柏。症见咽痛不止。不得不用玄参。症见杨梅恶毒。不得不用胡连。症见头目不 
清。痰涎不消。不得不用茶茗。症见火留骨筋。不得不用青蒿草。症见无汗骨蒸。不得不用 
地 
骨皮。此非同为泻肾药乎?而膀胱火起之必用以人中白童便。及三焦火起之必用以青蒿草栀 
子者。又自可验。诸火之泻。当分脏腑如此。但用而罔顾其病症之符脏气之合。则其为祸最 
速。可不深思而长虑乎?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清上中二焦火热与湿 
黄芩(专入心脾肺。兼入肝大肠膀胱)。书载味苦入心。又载入肺泻火。入脾除湿。入 
大肠以 
治肠 腹痛。(痢为肠 。凡痢有寒有热。痢属于热。则其形气坚强。脉必滑实有力。身则 
畏 
热喜冷。不欲衣被。渴则恣好冷水。愈凉愈快。随饮随消。小便热赤涩痛不堪。下痢纯红 
。 
痛则便硬拒按。并或头疼身热。筋骨酸痛。此其症之实者也。痢属于寒。则其形体薄弱。颜 
色清白。脉虽紧数。而无力无神。脉即真弦。而中虚似实。血则微红不鲜。及或杂有紫红紫 
白屋漏水形。所下之物。或浅黄色淡。不甚臭秽。痛则不实不坚。或喜揉按。或喜暖熨。 
或胸腹如饥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呕而多吞酸。或数至圊欲出不出。或口虽渴而不欲饮冷。饮 
冷而不欲咽。此其症之虚者也。)入小肠膀胱以治淋闭。且治中焦实火。及邪在少阳胆经。 
得此以为清理。一药而上下表里皆治。其功力之泛涉。殆有难为专主者耳。不知内火冲激。 
外邪传入。皆能恣害。上如胸膈咽喉。下如肚腹二便。中如表里之所。阴阳之界。无不病症 
悉形。以故腹痛肠 。(痢)寒热往来。(疟)黄胆淋闭。胸高气喘。痈疽疮疡。火嗽喉腥。 
经 
闭胎漏。口渴津枯。一皆湿之所淫。热之所侵。火之所胜。(提出湿热与火。为诸病之要。) 
黄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汪昂曰。痰因火动。当先 
降火。)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则肠 自去。酒炒则膈热可除。而肝胆火熄。生用 
则实热堪投。而腹痛斯愈。(时珍曰。仲景治少阳症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痢黄芩汤。 
少阳症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盖黄芩味苦气寒。色黄而绿。泻心火而除脾湿。俾 
金不受胃火上刑。故能救肺。少阳之症。虽曰病在半表半里。为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 
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焦之症。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 
阳本经药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 
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且得白术砂仁以安胎。得浓朴黄连 
以除腹痛。得芍药以治痢。得柴胡以治寒热往来。此虽合上与下。表里皆治。而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