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5-本草求真 >

第39章

025-本草求真-第39章

小说: 025-本草求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且得白术砂仁以安胎。得浓朴黄连 
以除腹痛。得芍药以治痢。得柴胡以治寒热往来。此虽合上与下。表里皆治。而究止为上中 
二焦泻火除热与湿之味矣。(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 
泻肺经气分之火。方用黄芩一两。)但肺虚腹痛属寒者切忌。(时珍曰。肺虚不宜者。苦寒伤 
脾胃。损其母也。)黄明者良。中虚者为枯芩。即片芩。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上行酒炒 
。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药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着。且以别录中有浓 
肠胃一 
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谬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 
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 能止 
。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 
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 
尚有治效之着哉!(元素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 
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热噤 
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刘完素曰。古方以 
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 
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能泻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杲曰。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 
连枳实。)况此性禀纯阴。在人肠胃素浓。挟有燥湿火热。服之过多。尚有偏性为害。而致 
胃阳顿绝。生气澌灭。(宗 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 
。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罔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黄连大苦大 
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 
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 
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 
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 
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散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 
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 
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 
。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 
。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 
。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绣按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 
不可不知。)出四川。瘦小状类鹰爪。连爪连珠者良。姜汁炒。(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 
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 
在气分吴茱萸汤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玄参僵蚕白藓 
皮。畏款冬花牛膝。忌猪肉。(亦有不忌者。如脏连丸黄连猪肚丸之类。)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大泻脏腑骨髓淫火热邪 
胡黄连(专入脏腑骨髓)。出于波斯国。近时秦陇南海亦有。气味功用。亦同黄连。因 
以连名 
。但此性专达下。大伐脏腑骨髓淫火热邪。凡骨髓劳热。五心烦热。三消五痔。温疟泻痢恶 
毒等症。皆得以治。(经曰。心移热于肺为膈消。是渴而多饮。上消肺热症也。又曰。二阳 
结而为消。是多食善饥。中消胃热症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症也。又按经言痔因 
饱食。经脉横解。肠 为痔。又言督脉生病痔漏。又按书言痔有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之分 
。皆湿热下流伤于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故同猪胰。以疗杨梅恶疮。且同 
干姜。以治小儿果积。同鸡肝以治小儿疳眼。同乌梅以治小儿血痢。同甘草猪胰以治霉疮。 
又治妇人胎蒸。较之黄连治功同而稍异耳。但小儿肾脏不足。脾胃虚寒者。其切忌焉。心黑 
外黄。折之尘出如烟者真。畏恶同黄连。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治肺久伏热邪以清化 
知母(专入肺。兼入肾)。辛苦微滑。能佐黄柏以治膀胱热邪。缘人水肿癃闭。本有属 
血属气 
之分。肺伏热邪。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便秘而渴。此当清肺以利水者也。热结膀胱。 
真阴干涸。阳无以化。便秘不渴。此当清膀胱以导湿者也。黄柏气味纯寒。虽能下行以除 
膀胱湿热。但肺金不肃。则化源无滋。又安能上达于肺而得气分俱肃乎?知母味辛而苦。沉 
中有浮。降中有升。既能下佐黄柏以泄肾水。复能上行以润心肺。(汪昂曰。黄柏入二经血 
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俾气清肺肃。而湿热得解。是以昔人有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 
之无虾。诚以见其金水同源。子母一义。不可或离之义。(震亨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 
气 
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 
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不运而津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 
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故书皆言用 
此在上则能清肺止渴。却头痛。润心肺。解虚烦喘嗽。吐血衄血。去喉中腥臭。在中则能退 
胃火。平消瘅。在下则能利小水。润大肠。去膀胱肝肾湿热。腰脚肿痛。并治痨瘵内 
热。阴火热淋崩渴等症。若谓力能补阴。则大谬矣。(补阴惟地黄为首。)景岳谓此性最沉寒 
。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的解)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第其阴柔巽顺。似乎有德。 
犹 
之小人在朝。国家元气受其剥削。而有阴移而莫之觉者。是不可不见之真而辨之早也。读此 
可为妄用知母黄柏一箴。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隰草)大泻肝经郁火 
青黛(专入肝)。系蓝靛浮沫。搅澄。掠出取干而成。味咸性寒。色青。大泻肝经实火。 
及散 
肝经火郁。(衍义曰。一妇患脐腹二阴。遍生湿疮。热痒而痛。出黄汗。二便涩。用鳗鲡松 
脂黄丹之类涂之。热痛愈甚。其妇嗜酒。喜食鱼虾发风之物。乃用马齿苋四两。研烂。入青 
黛一两。和涂。热痛皆去。仍服八正散而愈。此中下焦蓄蕴风热毒瓦斯。若不出。当作肠风内 
痔。妇不能禁酒物。果仍发痔。)故凡小儿风热惊痫。疳毒丹热痈疮。蛇犬等毒。金疮血出 
。噎膈虫食。并天行头痛。瘟疫热毒发斑。吐血咯血痢血等症。或应作丸为衣。或用为末干 
渗。或同水调敷。或入汤同服。或作饼子投治。(如圣饼子治咯血。用青黛同杏仁研置柿饼 
中煨食。)皆取苦寒之性。以散风郁燥结之义。即云功与蓝等。而止血拔毒之功。与治膈化 
蛊之力。似较蓝而更胜也。和溺白 冰片。吹口疳最妙。取娇碧者。水飞净锻石用。蓝靛兼 
有锻石。敷疮杀虫最奇。蛊属下膈。非此不除。蓝叶与茎。即名大青。大泻肝胆实火。以祛 
心胃热毒。故于时疾阳毒发斑喉痹等症最利。(斑由里实表虚而得。故斑得以透肌。斑如疹 
子者其热轻。斑如锦纹者其热重。斑如紫黑者其热重而胃烂也。古治赤斑烦疼。有犀角大青 
汤。)蓝子止能解毒除疳。故于鬼疫蛊毒之症最妙。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大泻肝胆实火兼除肾经湿热 
龙胆草(专入肝胆。兼入膀胱肾)。大苦大寒。性禀纯阴。大泻肝胆火邪。(时珍曰。相 
火寄 
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兼入膀胱肾经。除 
下焦湿热。与防己功用相同。故书载治骨间寒热。惊痫蛊膈。天行瘟疫。热利疸黄。寒湿脚 
气。(香港脚因足伤于寒湿而成。但肿而痛者为湿香港脚。宜清热利湿搜风。拘挛枯细。痛而不 
肿者名干香港脚。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痹。并酒炒。同柴胡则治赤睛 肉。(汪昂曰。目疾初 
起。宜发散。忌用凉药。)但此苦寒至极。冯兆张云其等于严冬。黯淡惨肃。万草凋残。苦 
寒伐标。宜暂而不宜久。如圣世不废刑罚。所以佐德意之无穷。苟非气壮实热者。率尔轻投 
。其败也必矣!甘草水浸。暴用。小豆贯众为使。恶地黄。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山草)制肾浮游之火攻于咽喉 
玄参(专入肾)。苦咸微寒。色黑入肾。书虽载能壮水。以制浮游无根之火。攻于咽喉。 
(肾 
脉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凡肾水虚损。相火上炎者。多有喉痹咽肿咳嗽吐血等 
症。)谓其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得此色黑性润。微寒以为节制。则 
阳得阴归。而咽喉不致肿痛而莫已也。然此只可暂治。以熄其火。非若地黄性禀纯阴。力能 
温肾壮水。以制阳光。即书有言服此玄参。可以益精明目。消痰除嗽。及治一切骨蒸传尸发 
斑。(发斑有阴有阳。此止就阳毒言耳。)懊 烦渴。瘰 痈疽等症。皆是从其浮游火熄起见 
而言。病无不治。非真真阴亏损。必借此以为之壮。(玄参其性微寒。故止可以折火。不能 
以滋阴。)若使病非火起。则服此寒滑之味。不更使病转剧乎!是以书载脾虚泄泻。服此黑 
参。为大忌耳。蒸过焙用。勿犯铁器。恶黄 山茱姜枣。反藜芦。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毒草)泻火清热解毒散血消痰 
射干(专入心脾肝)。形如乌羽乌扇。又以乌羽乌扇为名。辛苦微寒。书载泻火解毒。 
散血消 
痰。然究毒之所胎。血之所聚。痰之所积。又皆因火结聚而成。(归到火处为重。)射干苦能 
降火。寒能胜热。兼因味辛上散。俾火降热除。而血与痰与毒。与不因之而平矣。是以喉痹 
咽痛。结核疝瘕。便毒疟母等症。因于老血结于心脾。痰涎积于太阴厥阴者。(肺脾肝。)无 
不可以调治。如金匮之治咳气之用射干麻黄。治疟母鳖甲煎丸用乌扇烧过。千金之治喉痹用 
乌扇膏。(擂汁醋和噙之。)治便毒之用射干同生姜煎服。皆取性主善降。功多于上。服则 
必泻之意。若脾胃虚寒。切忌。泔浸煮熟。炒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火
内容:(蔓草)消肺火以为化源之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