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

第47章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47章

小说: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年月,人们身体力量和知识日渐增加。他们也就习惯于看重 



今天,而轻视昨天。这样的一种习惯看法在我们头脑生根,然 



后,在我们精神力开始衰弱,在今天要反过来带着尊崇看视昨 



天的时候,我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习惯。因此我们经常不仅低估 



我们早年时候作出的成绩,同时,也轻视那个时候的判断力。 



      在这里需要指出:尽管一个人的智力素质,一如他的性格 


… Page 241…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31 



和感情+就其本质而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人的智力素质却 



不像人的性格那样保持一成不变。它其实受制于变化着的情 



形,而这些变化着的情形总的来说是按规律出现的。这其中的 



一个原因是人的智力立足于这一物理世界,另一原因就是智力 



需要得到经验的素材。因此,人的精神智力经过持续的'230'发 



展才达至顶峰,在这之后就逐渐衰退,直至最后的痴呆状态。 



吸引和活跃我们智力的素材,亦即我们思想和知识的内容,我 



们实践、练习、经验和了解的对象——我们通过这些而获致世 



界观的完善——直至我们的精神力开始出现明显的衰弱之前, 



都是一个持续不停增加的总量。精神力的衰弱出现以后,一切 



都开始衰减了。人就是由一种绝对无法改变的成分,加上另一 



种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定期性发生变化的成分所构成。这解释 



了何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人们还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生前 40  年提供了正 



文,而随后 30  年则提供了对这正文的注释。后者帮助我们正 



确理解正文的真正含意及其个中相互的关联,并揭示出它包含 



的道德教训和其他多种微妙之处。 



      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就犹如一场假面舞会结束了,我们 



都摘下了面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看清楚我们在一生中所 



接触过的、与之发生关联的都是些什么人。到了这时候,我们 



的性格暴露无遗,我们从事的事业也结出了果实。我们的成就 



获得了应有的评价,所有幻像也都荡然无存了。但要走到这一 



步,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只有当生命临近完 



结之时,我们才真正认清和明白了我们自己、我们真正的目标 



和方向,尤其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接受了我 



们的位置——那通常,但并不总是,比我们原先设想应占的位 


… Page 242…

  232                            人生的智慧 



置要低。但有时候,我们却必须给自己一个更高的位置,这是 



因为原先我们对卑劣、庸俗的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因此把 



 自己的目标定得——对于这一世界来说——太高了。顺便说一 



下,此时人们体会到了自身内在。'231' 



      我们习惯于把青年期称为生命中的幸福时期,而老年期则 



被视为悲惨的。如果情欲真的能够使人幸福,那么这一说法就 



会是真实的。在青年期,人们受到情欲的百般煎熬,感受的快 



乐很少,痛苦却很多,到了冷却下来的老年期,情欲放过了人 



们,他们也就马上得到了安宁;人们随即有了一种静思默想的 



气质。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人的认识力摆脱了束缚,占据了主 



导地位。认知本身是没有痛苦的,所以,认知在我们意识里越 



占据主导的地位,我们就越感觉到幸福,我们只要想到这一事 



实:所有快感乐趣都带有否定的性质,而痛苦却具有肯定的特 



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认清情欲并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到 



了老年,我们不能因为缺少了许多的快感乐趣而感到有所抱 



怨。因为每种快感的产生都只是一种需求的缓解。因为需求的 



消失而导致快感的消失,是丝毫不值得抱怨的,这就犹如一个 



人吃过饭以后不能再多吃,或者睡过一觉以后,我们已经清醒 



了一样。柏拉图在 《理想国》的序言里正确无误地认为耄耋之 



年是最幸福的,前提是人们终于摆脱了那不停烦扰人的性欲。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人们仍然受到性欲的影响,或者受 



到这一魔鬼的摆布操纵,那么,性欲所造成的没完没了、花样 



繁多的忧郁,及产生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微 



的精神错乱之中。所以只有在性欲消失了的时候,人才会变得 



理智。确实,除了个别情形以外,大体而言,年轻人都具有某 



些忧郁、凄婉的特征,而老年人却带着某种的喜悦——其中根 


… Page 243…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33 



本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青年人受着性欲这一魔鬼的控制— 



—不,应该是奴役才对。这个魔鬼吝惜着不肯轻易放松他们哪 



怕是一个小时的自由。几乎所有降临在人们头上的、或者威胁 



着人们的不幸和灾祸都是由这一魔鬼直接'232'或者间接地带 



来。但享有喜悦之情的老年人恰似一个甩开了长期锁在身上的 



镣铐,现在终于得以自由活动的人。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 



以这样说:人的性欲衰退以后,生命的真正内核也就消耗得差 



不多了,剩下的只是一副生命的躯壳。的确,这就像一出喜剧, 



戏的开场由活人扮演,之后则由穿着这些人的服装的机械人把 



这喜剧演完。 



      无论如何,青年期是躁动不安的时期,而老年期则是安宁 



的时候。由此就可以推断处于这两个时期的人的幸福。小孩贪 



婪地向四周伸出了他的双手:他要得到他眼前所见的五光十 



色、形状各异的一切。他受着眼前一切的诱惑,因为此时他的 



感觉意识是那样年轻和新鲜。同样的事情以更大能量发生在人 



的青春期。青年人同样受到这世界的缤纷色彩及其丰富形状的 



诱惑,他的想象力夸大了这一世界所能给予他的东西。因此, 



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 



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相比 



之下,在老年期,一切都已经平息下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 



是老年人的血液冷却了许多,他们的感觉不再那么容易被刺激 



起来;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生经验使他们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 



切欢娱的内涵。这样,他们逐渐摆脱掉幻想、假象和偏见,而 



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 



净的认识。现在,人们得以更正确、更清晰地认清了事物的客 



观面目;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所有尘世间事物的渺小和虚 


… Page 244…

  234                            人生的智慧 



无。正是这一点使几乎所有的老者,甚至那些才具相当平庸的 



老人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气质。这使他们和青年人有所区 



别。这些带来的首要结果就是精神的安宁——这是构成幸福的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确实就'233'是幸福的前提条件 



和本质。因此,正当青年人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到处都有奇妙 



美好的事物——只要他能够摸准了门路、方向——的时候,老 



年人却坚信传道书所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句话。他们深谙这 



一道理:一切坚果里面其实都是空的,不管它们如何被镀上了 



一层金衣。 



      只有到了老年期的后期,人们才真正达到了贺拉斯所说的 



境界:“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平静、沉着”。 



也就是说,人们到了此时才对一切事物的虚无,对这世上的繁 



荣、喜气后面的空洞、乏味有了直接、真正和坚定的确信,虚 



幻的画像消除了。他们不再错误地认为,在这世上,除了免受 



身体和精神之苦以后所享受到的那种幸福以外,在某一王宫或 



者茅棚还栖身着另一种更特别的幸福。根据世人的价值标准而 



定的那些伟大或者渺小,尊贵或者卑微,对于这些老者而言, 



它们之间其实再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使老年人获得了一种特 



别的平静心境。怀着这种心境,他们面带微笑地从高处俯瞰这 



一虚幻的世界。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尽管人们不遗余 



力地装饰、美化生活,但透过那些廉价、耀眼的灯饰,人生仍 



旧呈现了它那贫瘠不堪的面目;无论人们如何为生活着色、打 



扮,人生从本质上而言,不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衡量它的 



真正价值的方法只能是视乎它缺少痛苦的程度,而不是它是否 



欠缺欢娱,更不是通过生活中的奢华场面。耄耋之年的根本特 



征就是希望破灭,幻像消失了——而在这之前幻像赋予生活一 


… Page 245…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35 



种魅力,激励我们展开活动、追求。此时人们认清了这世间的 



富丽、堂皇,尤其是表面耀眼和尊荣后面的空虚和无意义。人 



们体会到:在众人渴望、期盼的事物和苦苦追逐的享受的后面, 



其实大都隐藏着微小不堪的内容。对于这'234'个生存的贫瘠、 



空虚的本质人们逐渐达致了一致的认识。一个人只有活到 70 



岁以后,才会明白 《传道书》的第一首诗的含意。正是这一点 



使老年人带上了某种郁郁寡欢的样子。 



      人们更以为:老年人遭受的命运就是疾病和无聊。疾病并 



不必然伴随着老年人,尤其对于活至高寿者来说,因为 “随着 



年岁的增加,健康或者疾病也在增加”;至于无聊,我在上文 



已经表明,为何老年人比起青年人更少遭受无聊的侵袭。老年 



期确实把我们带进孤独,原因显而易见。但无聊并不必然地伴 



随着这种孤独,无聊只是必然地伴随着那些除了感官享受和社 



交乐趣以外,别无其他乐趣的人。这些人并不曾开发和丰富自 



己的精神潜力。确实,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弱,但 



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总会有绰绰有 



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正如上面所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