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青春的敌人(第四版) >

第12章

青春的敌人(第四版)-第12章

小说: 青春的敌人(第四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烟雨蒙蒙的梦幻(18岁—20岁)二十岁谈信仰还太早

    二十岁谈信仰还太早    
    我们知道,人类史上有过一些时期,比如青铜时代,生活是忙碌欢乐而朝气蓬勃的。然而在另一些时候,这个世界却萎靡不振,苦不堪言,人类必须通过追求精神慰藉和梦想未来,以补救自然环境和人世的创痛,于是他们找到一种宗教,把感情和信仰交给了它。    
    对于西方宗教,父辈们有一种特殊的恐惧和莫名其妙的蔑视,他们宁愿对那些业已滑向修身健体、甚至现代迷信的东方宗教深信不疑,而无心问津以爱为基础的洋玩意儿。可以说,许多国人是相信灵和鬼的,而西方人热衷的却是神与人。我们的前辈曾相信谣言,对“育婴堂和教会学校残害生灵,甚至贩卖婴儿”的说法,深信不移。他们除了认为宗教是虚伪的之外,还认为信奉西方思想有辱于爱国心,是一种“信仰危机”。但实际上,他们首先是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自己信奉的马克思也是西方人,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因此而不爱国,相反连给国家提一点意见都不肯。此外,他们把“信仰危机”和“共产主义信仰危机”混为一谈。而一九八二年的《宪法》,虽经数次修改,但其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却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八十年代从信仰共产主义转向崇拜别的教义或者“什么都不信”的大批人,他们对于新信仰,就像对旧信仰一样,仅仅是一知半解。在这种转变中,我们的厌世情绪、对他人的冷漠自私、对金钱的热衷,是多么的违背教义,而且丝毫不因博爱的光照而减损。我们指责长辈盲从而且言行不一,但我们自己不盲从?不口是心非吗?我们不想对原有的信仰五体投地,就是为了对新信仰五体投地,而且照旧稀里糊涂地深信不移。实际上,这仍是人类精神的触目惊心的堕落——我们竟能在对一件事情尚未清楚了解的情况下,去坚定不移地信仰它,或者激烈地批判它。    
    的确,宗教在文明史上写下过光辉的篇章,圣经文化几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并且养育了不计其数的科学巨人和文化前驱,比如牛顿和托尔斯泰,他们活着的时候向一切未知事物和人类积习发出妄自尊大的挑战,然而宗教信仰却使他们对于神秘天宇和生灵万物始终怀有深情。今天,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漫步在一些世界大城,我们依旧会发现许多商店在星期天歇业,我们还知道北京饭店和大多数海外饭店一样,没有第十三层,这些经济上的和生活上的传统和习俗,都是来自于宗教的故事。翻开《圣经》,无论是身心上,还是艺术上,我们都会被这本抒写给人民的通俗读物所吸引。走进教堂,我们会因为感到身体渺小而认为自己在人世间的烦忧也是微不足道的,而唱诗班肃然的歌声,高远宁和,放松了我们疲惫的筋骨,给我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前辈们曾说,教堂、佛寺、道观里到处是外国特务,但我们从未撞见,相反倒是发现一些管理员凶神恶煞,显然是具有特殊背景。我们察觉出这个社会的虚弱,它已经不起别的东西与之共存,只得编造出各种荒唐的谣言。    
    不过,宗教的确有过暗无天日的年代。我们不会不记得,哥白尼发现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但生前他却始终不敢公布它。布鲁诺更进一步,说“太阳也不是中心”,这使他化为灰烬。还有伽利略,一个用天文望远镜清楚地看到了天体构造的人,当他必须面对妄想出来的原始教义时,心中曾充满什么样的鄙夷,但他不得不低头认罪,宣布自己是错的。此外,一次次血腥的宗教冲突、沾染着鲜血的宗教改革、以上帝的名义草菅人命,涂炭生灵,对于我们对宗教的五体投地的崇拜,这是一种讽刺。在《安多克勒斯和狮子》中,萧伯纳提醒我们说:“危及我们社会的,并不是不信,而是信仰。”当我们草草选上了一种思想。并且毫不怀疑虑地坚持它,那么无论它本身是优是劣,却都是危险的。越死心踏地地坚持,危险系数越大。    
    人在二十岁,谈“相信什么”和“不信什么”都太早。我们应该多看一些事情。提早为撼动一个信仰去求助另一个,并为捍卫新的而拒斥研究其他的,只能减少我们的客观精神。    
    我们无权三言两语对宗教和信仰说出个究竟,但却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持续多年的宗教热,就像大规模的气功热一样,除了延年益寿的幻想之外,却显露了社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被认为除了另寻他路之外,无从解决,别无他途。为了摆脱坏死的情绪和萎磨不振的精神,人们在寻找寄托。而“宗教信仰……是某些虚弱者的拐杖,奄奄一息者的振奋刘”(歌德语),也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语),于是人们选择了宗教,让它给自己慰藉。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道: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要想扼制宗教热升温,消除“现实苦难”、冷漠、萎靡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唯一的办法。    
    宗教热是一个警钟。


第一部分:烟雨蒙蒙的梦幻(18岁—20岁)绝不背离这个世界(1)

    绝不背离这个世界    
    在我们刚刚脱离母体时,世界一片漆黑。来到这个世上的第一分钟,我们就为丧失母腹的苦痛感到过不适,我们伤心地哭了一场,渐渐睡去。我们静静地躺在世界的摇篮边,在两三天的睡梦里,走过了祖先二三百万年所走过的漫漫长路,获得了基本的人的天性。我们自然地掌握了行走和语言。从两岁到七岁,我们在双亲膝下,感受着世界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温暖。”我们通过学校,走进社区的一小部分生活。那时,我们受过一两次欺辱,至今还记在心底,并认为它在我们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也同样伤害过别人。不过,那时我们认定世界很有可能比这些小小的不适要欢乐。青春期过后,我们感受到了前面谈过的所有不祥。自身、人性、社会的不足,让我们十分伤心。但此时,我们仍然认为世界是悲喜交错的,一方面我们热烈议论着它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觉得它完全可以改观,变成一个无瑕的天地。    
    但是二十岁时,我们终于清晰地悟彻,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将是万古长存的状态,于是,失望惊哭、颓废消沉、隐居、发疯、自杀,接踵而来。我们忍受不了误解、歧视、有意的迫害、污辱、失恋、长时间没有理想的工作。此外,我们还要忍受更大的折磨——世界的丑恶。    
    自从第一批生命开始在这个地球上独立生存,瘟疫、压迫、战争就跳出胚胎,一刻不停地追逐着生灵。后来,人们发明了医学、政治、谈判手段,用以尽量减少那些灾难。可是,当仲由长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那一度怃然自信孔丘先生最终败下阵来,没能见到他的仁与爱的“大道之行”。当李耳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变成为庄周的彻底逍遥,当屈原投江弃世,当陶潜不经意地漫步在田园小径,写下几首“采菊东篱下”,当铁血理性的法家,从商鞅发展到韩非,当功利主义思想占据了第一位皇帝的身心,第一次满足了以暴力行为消灭无政府状态的冲动时,东方的弱点大局已定,就此形成。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历史同样没能免于思想和情感在权力和武器面前的退却。亚里士多德出色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在铁蹄溅血欧亚非之后,顺路探望了那位趴在路边狗一样晒着太阳的犬儒大师。那一刻,这位毕生致力于血腥功名的君王,竟对人本生活产生了渴望,他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情愿是这位第欧根尼。”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的老师,就是那位被类似于中国法家的新兴奴隶主们定罪为“毒害青年”因而从容饮鸩赴死的苏格拉底,留下了一句居高临下的讽刺:“你的肮脏是自我陶醉,你的自我陶醉是肮脏的!”在他看来,这种脱离社会结构的抗议,孕育着背离世界的萌芽。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技术文明被弘扬,一举摧毁了从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含情脉脉的小市民、许许多多乐善好施的人民、高尚激扬的古代骑士以及向风车挑战的人,化为文化遗迹。尼采宣布:“上帝死了。”随后,他一直呼唤的“超人”们,把二十世纪变成了最辉煌(技术进步超过了以往社会的总和)和最血腥(其间150多次战争中,阵亡了1。2亿人民,是从前诸世纪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的年代。    
    今天,科学技术也引来了灾难。科学一方面为现存的人们尽可能多地提供着舒适豪华,而另一方面,它上天掘地、填海夷山、截水断林,为保证最佳的舒适豪华而攫取一切一次性的宝藏资源。在提高了当代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它急剧缩短着整个人类的寿命。遗憾的是,我们并不因为环境的改善而感到舒适豪华,反而像“托克维尔效应”阐述的那样,变得更加敏感和不耐烦,要求更高的舒适豪华。在这个普遍陷于电脑程序和金属铜臭气息的世界里,我们再也无法找到质朴如初、千年幸福的幻境。人们只是刹那间享用着用钱买来的快乐,灵魂却依旧没有着落。他们穿着华丽的衣着,精神却是裸体的。    
    这就是世界,我们已居住了二十年的不完美的世界。    
    一九九一年元月四日,母亲从编辑室回来,带回一个消息和一封来自香港何小姐的便笺。消息是:“三毛自缢了。”那位写过《撒哈拉的故事》和《我爱我的荷西》的女人,离开了世界。便笺是寄给我的,里面夹着一只可爱的书签,下面印着两句圣经箴言:“忍耐胜过威力,自制强如夺城。”在便笺背面,何小姐以清秀的字体,抄录席慕蓉的《尘缘》短诗,用以相勉:    
    这人世的一切我都    
    希求  快乐忧伤啊!    
    是我的担子我都    
    想承受。    
    我喝了口咖啡,又想起蒙田的话:“在我们所有的缺点中,最严重的就是轻视自己的生命。”    
    我走访过许多酗酒的人们,他们多数认为烂醉如泥,比清醒时痛快。他们呕吐,闭紧双眼,丢开心灵,为了躲避无法化解的愁绪,寻求眼前的痛快,甘愿缩短整个人生。我也走访过精神病人,也许精神分裂症是上苍对不堪忍受现实压力的人的一种宽容,他们不再需要清醒地看世界了。还有一些人退避回自己温暖的小家,另一些人走向教堂和遥远的村野。而许许多多三毛忠实于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选择了自己的死期和死法,仿佛这个尘世怎么也不能使他们留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