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

第12章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第12章

小说: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必沉弱或弦大,且兼腰痛腰酸、本证脉既不见尺弦大,又不见沉弱,而仅见六脉沉弦,沉脉为气郁,弦脉为肝病,且阴茎为宗筋之属,宗筋隶属于肝,此证乃肝郁气结,上热下寒,宗筋拘急之故耳。治宜疏肝木,理三焦,清上温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药进2剂,其证大减,继进4剂而愈。
《素问·厥论篇》说:“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阴缩。”《灵枢·经筋篇》说:“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人。”前以治肾,后以治肝,所以取效与不效者,在于病位之不同耳。
久泻久痢
曾治患者石××,男,50岁。一年多来,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日渐消瘦,前以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细询其证,腹痛尤甚于脐腹,痛则欲便,每日大便约30次左右,大便稀溏兼夹脓血,疲乏无力,但食欲基本正常,舌质淡,舌苔白,脉弦。证脉合参,诊为寒积不化,治以健脾温中导滞。理中大黄汤加味:附子9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槟榔9克,甘草6克,大黄3克,焦山楂30克,莱菔子12克。因思病久正虚,攻伐太过则正气不支,嘱其4日1剂。2剂后。腹痛消失,大便减为每日4.5次,粘液脓血明显减少,继按上方服药3剂,治疗20多天,大便减至一日3—4次,粘液脓血便明显减少。此时患者见此方效果卓著,为求速效改为每日1剂,三天后,腹痛、泄泻加剧。再审其证,舌苔薄白而呈水滑状,质淡。因思病久肾气虚衰,改为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9克,山药30克。连服4剂,不但腹痛、腹泻不减,反见里急后重更加严重。口舌生疮。经验教训告诉我,必须重新追问病史,必须反复考虑各种治法的得与失。因询患者家属,云:“某院检查诊断为肛门5厘米处,有一中等硬度,有压痛的6厘米×4厘米×3厘米的菜花状肿瘤,诊为直肠癌,因患者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又说:“某院曾用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收敛固涩的药物1OO多剂,不但无效,反而腹痛,泄泻更加严重。”因悟:久病正气已伤,虽有寒积,不可大下,又思肾虚之状全无,再与补肾,恐药不达病所,而治无过。故仍以理中大黄汤加味,七日1剂,服药1个月,大便正常,其他诸证亦解。(惟因条件关系,没有进一步检查,实为遗憾。)
又如:患者朱×,男,46岁。慢性痢疾,久治不效4年多:先在某院住院治疗无效,后在某院以芍药汤、香连丸、桃花汤、四神丸等治疗1年仍无功。细审其证,除大便每日3~4次外,并见大便稀溏而兼少量脓血,里急后重,左下腹疼痛,舌苔白,脉弦。综其脉证,诊为寒积不化,中土虚衰。乃拟理中大黄汤加味以温中健脾导滞。处方:附子9克,干姜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甘草9克,木香9克,槟榔9克,大黄4.5克。三日1剂。2剂后,腹痛、泄泻、便利脓血等症均明显好转;继服2剂,脓血消失,大便减至一日2—3次。但左下腹疼痛不减,或时见加重。综合脉证,因思左下腹乃肝经之所络也,此寒积虽除,脾土已衰,木邪犯土,治宜理肝木,助脾土,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干姜4.5克、防风3克。4剂后,诸证消失而愈。
郭××,男,23岁。4年前患急性痢疾时,初用氯霉素、痢特灵三日即明显好转,但其后继续应用,不但不效,反见加重。一年后,不得不改请中医治疗,前后服药300余剂不见好转:细审其证,除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外,尚见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沉弦。综其脉证,诊为脾胃虚寒为本,积滞不化为标。乃拟理中大黄汤加减:附子9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甘草9克,枳实9克,厚朴9克,大黄4.5克。当天中午服药一煎,一小时左右腹痛、泄泻加剧,并泻下2次。次日服第二煎后,没有发生腹痛泄泻,停药2日后,大便由每日4次转为每日2次,里急后重亦明显减轻,又服上方1剂。停药4日后,又服2剂,诸证消失而愈。
三例治验,前一例先用缓攻有效,继予补益无明显功效,至再予缓攻而解。二例缓攻取效,继而无功,终以疏肝助脾而愈。又前两例重在补益,后一例重在攻邪,虚实比例不同,用药有别,实用方之妙着也。
刘××,女,28岁。脐腹疼痛,泄泻,食欲不振3年多.某院诊为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诊时大便每日3—5次,呈不消化状稀溏便,食欲不振,每日仅能吃150一200克,而且不敢吃油腻,稍吃油、肉及牛乳,即见泄泻特别严重,消瘦乏力,肢厥脉微,舌苔黄,口苦咽干。综合脉证,诊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郁而化热之疾。为拟温中健脾以扶其正,清热燥湿以除其邪。连理汤加味:附子9克,肉桂9克,党参9克,干姜9克,白术9克,甘草9克,枳壳9克,黄连9克,焦山楂9克。服药2剂,腹痛消失,泄泻好转(每日大便1一2次),食欲增加;继服4剂,大便转为正常,食欲大增。乃以上方为末,一日2次,一次6克,以善后。
李翰卿曾说:“久泄虽然多虚,但夹实者不少;久泄虽然多寒,但夹热者恒多。久痢虽多有积,但虚证不少;因此治疗久泄、久痢之时,必须仔细审查虚多实少、实多虚少、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补多攻少、攻多补少、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不同方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此外,攻下祛积时,一定要力求其缓;补益之时,一定要力求不滞;温热之时,千万不可使其上火;寒凉之时,千万不可损伤阳气,总之,以达到恰到好处为原则。”还说:“积滞内停者,必须除其积,正如尤在泾所说:久泄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泄一日不愈,必先逐去陈积而复补之。所以久痢、久泄必须攻下之后,停药3—7天之后,俟其正复再除其邪。”
亡兄健在时治一人,久泻不止,大便不爽,5年余,百治不效。询其证,除泄泻外,时见腹痛,遇冷而甚,得固涩剂则易生火,得寒剂则腹痛难忍,一日少则5次,多则10数次,子豆大硫黄服之,3日即愈。余试用之,亦屡屡有效。
腹痛
曾治患者安××,女,58岁。脘腹疼痛,嘈杂,时轻时重3年多。审之,除脘腹疼痛,嘈杂外,并见身痛腰痛,头痛头晕,舌苔白,脉浮紧。综合脉证,诊为风寒人里不得疏散,为拟人参败毒散方为汤1剂,药刚人腹约半小时即见脘腹疼痛、嘈杂,头痛身痛,腰痛甚剧,并有躁烦难于忍耐之状,一小时后突然寒战发热,继而全身奇痒,荨麻疹遍身而出,热退,头痛身痛,腰痛,脘腹疼痛顿失,两个多小时后疹退而诸证得愈。其后,但见脘痛或脘腹疼痛而兼身痛头痛者,以解表之法相佐者,往往效如桴鼓,且屡屡发现病解之时,或有寒战高热,或有身痛头痛加剧,或有荨麻疹遍身而出。因思战汗非仅见于温病、瘟疫,亦可见于内科杂证耳。
曾治患者赵××,女,25岁。阑尾术后3年来腹痛不止。某院诊为肠粘连。先用西药治之不效,继用中药祛瘀活血之刑,心烦、恶心、腹痛更甚。邀余诊视。思之,术后肠粘连予七厘散多奇效,乃与七厘散4瓶,一日2次,一次1瓶,三日后来诊,云:“七厘散刚刚服下,即嘈杂心烦,继而呕吐,强忍服下4瓶之后,腹痛、心烦不但不减,反见更加严重。余沉思良久,再询其证,走路、翻身、生气时,均腹痛加剧,经常弯腰不敢直身,纳呆食减,心烦易哭,两脉弦而沉,舌苔薄曰:综合脉证,云:“此肝郁脾虚,血滞之证耳”。为拟逍遥散加干姜,1剂诸证减,10剂诸证除。
喻昌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诸医知瘀血而予活血无效者,在于经络之不明耳。
曾治一人,胃脘、脐腹疼痛,时轻时重,并偶有蛔虫从大便排出,但用中、西药驱蛔时反不见蛔虫排出。审其脉弦紧,舌苔薄白,知其为脾胃虚寒,因与附桂理中汤2剂,药后腹痛不但停止,而且不久排出蛔虫数条。从此之后凡见蛔虫病予驱蛔药不效而腹痛又不止者,均以温中散寒之品治之,多效如桴鼓。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常以乌头散寒,桂枝汤解表;治心腹卒中痛,常以柴胡汤和解,桂枝汤解表,后世医家亦有用升阳益胃汤、五积散、人参败毒散以治脘腹疼痛者,惟近世一些讲义多所缺少,致使此法不得发扬,实为遗憾。
腹痛之因风寒闭郁者,予散风常获奇效,然若闭郁入于血分者,则难解。例如:患者申××,女,25岁。腹胀大疼痛一年多。某院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住院治疗半年无效出院。邀余诊视,察其脉浮紧,头痛身痛,予五积散1剂,非但疼痛不减,亦且出现五心烦热,又以活血逐瘀之法治之,服药20余剂仍无效果。勉予应用刮痧法以暂时减轻痛苦,不期竟3次而愈。
胀满
曾治一妇人,年五旬,子宫全切术后腹胀,矢气不能,疼痛烦躁,有难忍之状。询治于予。审视其证后云:服药虽效。不如针刺之速也,可刺公孙、内关穴。针入约5分钟,腹胀稍减,继而矢气频仍,20分钟后,腹胀消去八九。其后他医亦有以此法治之取效者。某医云:术后肠胀气常以肛管排气,何不介绍此法于诸医,以减轻病人痛苦。余遵其意,书于此,以飧同道。
淋证
1963年曾治一人,患淋证,尿急尿频尿痛,以八正散去大黄治之,10余剂不效,患者易医治之,服鲜土大黄30克,一剂减,二剂愈。余久思不得其解,及读至《温病条辨》:“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始悟。此所以先用之而不效者,在于去大黄之故耳。又思:便秘而尿涩痛者,大肠、小肠俱见实热,若以瞿麦、篇蓄、车前子、木通、滑石等淡通,必火邪更炽,此非通腑不安,故以土大黄而效。其后,但见便秘之淋证必去淡通之品,而酌加大黄、芒硝以承胃气,泄实火,结果效果甚佳。
浮肿
1970年在山西省洪洞县讲授中医课时,遇一男性患者,13岁。慢性肾炎,浮肿尿少,轻度腹水,时轻时重,3年多,曾三次住院治疗,均因无明显效果而出院。此次见余至,欲治而无钱,不得已,求赐单方,余百思无策。偶游至旷野沟渠之侧,见白茅生长甚多,嘱其兄速至其处挖之,茎、叶、根同煎,不拘份量,渴则饮之,饥则服之。3日后,尿量渐多,浮肿渐消,食欲增加;20日后,浮肿竟完全消退,饮食如常,精神倍增,近似常人。
蛔虫病
《金匮要略》云:“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吋,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其粉为何?有云铅粉者,如尤在泾云:“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金匮要略选读》亦认为粉即铅粉,因其杀蛔虫作用可靠。有云米粉者,如《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云:“古单称粉者,米粉也。,’余始认为尤氏之见甚为正确,因铅粉能杀蛔虫,米粉不杀虫,但偶遇一患者,脘腹剧痛吐涎,发作有时,前医以西药治之不效,余以乌梅丸、甘草粉蜜汤之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