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

第70章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第70章

小说: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呈忧郁状,舌苔白,脉沉滑。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郁证也;脉滑者,痰热也。合而论之,乃肝肺气郁,痰热不化之证也。治宜疏肝理气,宣肺化痰。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苏叶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薄荷6克,黄芩10克,元参10克。
服药2剂,说话增多,继服10剂,说话完全恢复。
阮××,女,成。
生气后失语2个多月。医诊癔病。先以针灸,西药、中药金嗓丸、清音丸等治疗不效。细审其证,完全不能说话,咽喉窒塞不适,舌苔黄白而腻,脉沉弦滑。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结,湿滞不化。治拟疏肝理气,化湿祛痰。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黄芩4克,元参6克。
服药2剂,咽喉窒塞感减轻,并开始能说一些简短的语言,继服2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同病而异方,其治均愈者何也?答曰:两病均为气滞所为,故均取理气疏肝法治之,然贺姓者脉见沉滑,滑者,痰热也,故重于化痰;阮姓者脉见沉弦滑,苔且见腻,乃湿为甚,故重在化湿,故用方不同也。
干燥综合征
但宗养阴,不求病因,实以虚治,津反不生
邹×,男,50岁。
口、鼻、眼、咽喉干燥疼痛3年多,口鼻眼咽关节肿痛干燥1年多。医诊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先以西药治疗近2年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养阴生津泻火之剂近1年亦无功。细察其证,除口、鼻、咽干燥外,并见两眼干痛微红,全身关节肿痛,手指关节发僵,胸满心烦,胃脘满胀,舌苔白,脉虚弦滑。综合脉证,诊为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治拟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化痰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姜黄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眼、口、鼻、咽喉干燥,胸满心烦,关节肿痛均减,继服20剂,诸证竟失,后果愈。
某医云:本证既为阴虚,为何养阴之剂反不效?答曰:干燥之证本为津虚,故治疗者尤重养阴生津。然局部津虚有阴津亏损所致者,有瘀血阻滞所致者,有痰湿不化所致者,其若痰湿不化者,必须燥湿除湿,若但予养阴生津,非但津不得生,亦且助其痰湿耳。今本证既有气虚,阴虚,又有痰、瘀阻滞,故但予养阴生津则不效,今所以用加味一贯煎取效者,就在于其既能补气养阴,又能燥湿,活血耳。又问:本方本无治关节肿痛之药,为何关节肿痛反愈?答曰:关节者,诸筋之会也;筋者,肝之所主也。今用加味一贯煎理肝木,养肝阴,故关节肿痛得愈。
脂膜炎
1.仅遵经训,以脉论证,处方论治,始获奇效
雷××,女,38岁。
两肩臂结节疼痛,疲乏无力半年多。医诊脂膜炎。先以西药治疗4个多月不效,后以中药养阴清热,活血凉血之剂治疗2个多月亦无功。细审其证,在两臂有20多个皮色不变如黄豆大的结节,按之稍痛,身热乏力,舌苔白,脉弦滑。综合脉证,思之:脉弦滑者,痰热凝结于肌与筋也。治宜化痰通络。清热散结。处方:钩藤15克,地龙12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30克。
服药4剂,身热乏力好转,结节有的消失,有的开始缩小,继服40剂,诸证全失,愈。
某医云:前用诸药数月而无功,今用上药不久即获愈,其故何也?答曰:喻嘉言云:“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前药之治一未通络而治脏腑者一也,治血而不治气二也,养血而不消痰者三也,三者俱误,故不效也。
2.谨察脉舌,注意兼证,治之果愈
周××,男,18岁。
身热乏力,皮下结节1年多。医诊脂膜炎、皮肤结核。先以西药治疗半年不效,继以中药清热解毒,清热养阴之剂配合治疗7个来月仍无功。细察其证,身热乏力,体温38.8℃,两臂、两腿酸痛,两臂、上腹部有30多个皮色不变的黄豆大小的结节,两腿有12个紫红色的结节,舌苔薄白,脉虚大紧数。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者,气血俱虚也;紧数相合者,寒湿郁久化热也。脉证合参,乃气阴两虚为本,湿热内郁,表寒闭郁为标。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除湿清热,散寒解表以治标。处方:人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服药4剂,精神好转;继服10剂,发热消失,结节消失。停药1个月后,诸证又复出现,但很轻微,又服上药1个月,愈。
某医问:同是脂膜炎何用药不同也?答曰:脉证有异也。前证之重用化痰通络因其为实证,后证之用清热燥湿,补气养阴,散寒解表,因其主要为虚证,故用法迥异也。

第二节外、皮、骨伤、肛门大肠病

1.不审季节,不审上下,但予解毒,其病缠绵
刘××,男,18岁。
颈项部疖肿此起彼伏2个月,少时4~5个,多时7~8个,上有黄白色脓头,基底为硬结。前医屡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与中药清热解毒之剂,疗效一直不够显著。细审脉证,无甚特殊。因思《难经》有云:“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太阳经者,为人身之大表,其经络于项,宜取太阳经穴之血。急取委中放血治之,一次愈。
某医云:取委中放血治疖肿何故如此之效耶?答曰:春夏者阳气在上在表,前用之药多为治里治下,病非所在,故治之不愈也。委中之穴者,既为太阳经之合穴能主表主上,又能凉血泻热,活血逐瘀,故取其穴位以放血也。
2.能合脉象,非仅解毒,始得治愈
文××,男,55岁。
头项部疖肿,此起彼伏,少则3~4个,多则7~8个已2年多。医诊疖病。先用西药间断治疗1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之剂近8个月亦不效。细审其证,除项部疖肿之外,并见头晕头重,有时眩晕的不敢站立,恶心呕吐,且日渐健忘乏力,神情呆痴,纳呆食减,舌苔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脉濡缓,且久病不愈者,气阴两虚,痰郁气结,郁而化火也。治宜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4剂,不但头晕头重,神疲乏力,健忘失眠,纳呆食减俱减,且疖肿亦明显改善,继服10剂,疖肿全部消失,它症亦减七八,又服25剂,诸证全失。
某医云:疖肿诸书均云其属火毒,若病久不愈者多云气血俱虚为本,热毒为标。然其何先用抗生素,清热解毒方药,后用补气养血,清热解毒均无效耶?答曰:本病从脉证来看,此病一方面有气阴俱虚,一方面有痰郁火毒,前用诸方治火者未化痰理气,补气养阴;治气阴俱虚者,未予理气化痰,郁火不解,但用清降,其何能散?故治之不愈也。
3.实火当泻,尤当看下,参之与脉,其病得治
郑××,男,25岁。
面、颈、肩、臂疖肿,此起彼伏2个多月。医诊为疖病。先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之剂近1个月,仍然此起彼伏。细审其证,面、额、颈、项有数个如红枣大的疖肿,其中前额之两个已破溃出脓,其他疖肿均红肿疼痛,且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干,脉弦数。综其脉证,思之:弦数者,肝胆实火也;舌苔黄干,大便秘结者,阳明实热也。合而论之,乃心肝胃火所致也。治宜清肝泻火。处方:川芎10克,当归10克,防风10克,龙胆草10克,大黄10克,元参15克,羌活6克。又:牛黄解毒丸,凉水化开,涂局部。
药进6天,疖肿消失,愈。
某医云:余久用抗生素与中药清热解毒之剂不效,先生仅用少量清热泻火之药反愈者何也?答曰:清热解毒之剂为治疖肿之有效方法之一,然疖大都属火,火邪当泻,此之但予解毒不愈者一也;火有脏腑经络之异,若妄施泻火,不分脏腑,此之但予解毒不愈者二也;治火不看其下,不予通便泻火,此之但予解毒不愈者三也。三者俱备,何能效?今余用少量解毒之药而效者,一者有泻火,二者分经络脏腑,三者通下大便也。
丹毒
1.火郁三焦,表里俱热,但予解毒,火郁不散,其病不愈
弓××,男,30岁。
两足、膝红肿热痛,其色如丹,发热恶寒25天。医诊丹毒。先予清热解毒之剂不效,继又配合西药治之亦无功。细审其证,体温39.3℃,两膝、两足红肿疼痛,并见大量不高出皮肤之皮疹,按之疼痛,舌苔黄白,脉浮弦数。综合脉证,恩之:脉浮者,病在表,在上也;弦者,在三焦也,在半表半里之间也;舌苔黄者,病在里也。皮损红赤如丹,火也,火邪及于阴分也。治宜解表清里,清泄三焦。处方:板蓝根30克,升麻10克,马勃10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大黄10克,薄荷10克,牛蒡子10克,元参30克。
服药3剂,体温下降至37.5℃,膝、足红肿热痛明显改善,继服6剂,诸证俱失,愈。
某医云:何大剂抗生素,清热解毒之剂不效,而本方2剂即体温下降,3.剂肿痛大部消失耶?答曰:郁火于表者必散之,郁火于里者必下之,此病表里皆郁,必须解表,攻里同施。今本证虽用大剂清热解毒,但未予解表,未予攻里,致郁者更郁而火邪不解,而上方所以取效者,乃一散,二下俱备也。
2.但宗解毒,不辨色脉,其病延期郑××,女,29岁。
10天前,突然出现两足大趾、小趾红肿热痛,急至某院外科诊治,诊为丹毒。予青霉素等治疗后,非但大趾、小趾肿痛不见好转,亦且发现两个足背均红肿疼痛。乃自动出院求中医诊治。医诊流火。急予清热解毒之剂普济消毒饮治之,3剂后仍然效果不够明显。又转邀余诊治。审其两足趾与足背均红肿热痛,按之有可凹性浮肿,身热,全身酸痛,舌苔白,脉滑数。综合脉证论之:此痰湿挟风热为患也。治宜疏风清热,化痰除湿。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胆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龙胆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同时配用:牛黄解毒丸,冷水调化涂局部。
服药3剂后,两足肿痛明显好转,体温亦降至正常。继服10剂,愈。
某医问:丹毒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多称有效,而本例何故不效也?答曰:丹毒虽本属火热,然有干湿之分,其干者治宜清热解毒,尤多见于上焦,其湿者治宜除湿清热,尤多见于下焦。正如陈实功《外科正宗》云:“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之火,治以凉心泻肝,化斑解毒汤是也;湿者,色多黄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烂,又且多疼,此属肺脾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本证虽非湿热之典型者,然其病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