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人体元气保养说明书:求实养虚不生 >

第14章

人体元气保养说明书:求实养虚不生-第14章

小说: 人体元气保养说明书:求实养虚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微笑道:“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

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收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张无忌终于由此悟得太极剑的精髓: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治病就跟使剑一样,用心才能治本,练五禽戏时更应注意神似而非形似。

五禽戏 五脏 精气神

虎戏 肾 精

鹿戏 肝



熊戏 脾

鸟戏 肺

猿戏





第五章 天赐良药,唾手可得 静坐就是不生病的大智慧之一(1)

    静坐也能养生治病?可能很多人对此会有质疑。但是大道至简,“静坐”不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不运动”,对于中医养生来说,“静坐”是一种高级运动的特殊形式。正如《黄帝内经》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中医一般都是高寿,那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作为中医名家,每天给别人治病,那么,他们自己是怎么保健养生的呢?

刘渡舟是中医圈内如雷贯耳的名字之一,正如同“张艺谋”三个字对于中国电影圈的影响。一生救人无数的刘渡舟先生,曾在自己七十六岁的时候向我讲授了自己的养生秘诀:“垂垂老矣,然尚能饭,能讲学看病,能完成任务。得力之处,自思每日打坐一个小时,从不间断,持之以恒。”

他是这样向身边的人具体介绍他的养生方法的:

儒、释、道三教皆有养生之法,而皆主张静坐。教人患心摒念,放下尘怀,从“恬淡虚无”四字入手,少一点妄念,便多添一点正气,久而久之,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静坐)

静坐又称“打坐”。一开始坐时,你会发现思想是很杂乱的。要想名利财色皆为身外之物,而人生苦短,如露如电,应做如是观。把一团似烈火的心冷下来,给心松绑,心得自在,不被物欲所扰,则神清气爽,而真气从之。如此,就可以做到《内经》讲的:“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大道真是至简啊,一个简简单单的静坐,就能做到《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国传统养生方式的打坐,和风靡世界的时尚运动——瑜伽一样,都主张静坐,而我发现,在诸多的养生保健法中,静坐是中老年人最好的运动方式之一。

古人言:“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指静坐)。”而对中医养生来说,静坐绝对不是“不运动”,而是高级运动的特殊形式。

说到此,可能有人还是不明白:简简单单的静坐,怎么就能够“真气从之”呢?怎么就能够让我不生病呢?

让我举个例子您就会明白:我们都有过登山游玩的经历。爬山,其实挺耗体力的。我时常开玩笑地和患者朋友讲:“如果爬山不是一种游乐,而是有人让我们马上冲到山顶上去送封信,那么,爬山绝对是件特别累人的差事!不过,如果是心里放松地去爬山,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同样要流汗,但感觉完全不同,效果也更不一样。为了任务完成的去爬山,心中充满的是紧张、责任、沉重、单调,毫无乐趣可言。而和家人朋友一起爬山,心中则充满的是轻松和舒展。

看似同样的爬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情、效果。而对于健康养生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很多的疾病,是由于“心累”造成的,这种心累,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刘渡舟老先生所说的“名利财色”这些“身外之物”,如果生理上和心理上摆不平的话,都会构成“物欲所扰”。而这种扰乱,则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身体的不适或疾病。

那么,如何“给心松绑,心得自在”呢?刘渡舟老先生从《黄帝内经》中找到了静坐养生的方法:回到家里,只需要安静地盘腿而坐。两三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都可以(不要求非得静坐多少时间才行,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时间,以感觉良好为原则)。

第五章 天赐良药,唾手可得 静坐就是不生病的大智慧之一(2)

    还可以放上自己喜欢听的轻柔的音乐,享受天籁之音的空灵之美。接着,轻轻闭上双眼,轻轻的呼吸,不去想什么工作、生活、感情等俗事,仿佛来到一个世外桃源。久而久之,您就会像刘渡舟老先生所说的一样“神清气爽,而真气从之”了。

或许会有人说:你能不能把静坐的方法说得更具体点,还有,静坐到底能改善和调理身体的哪些症状呢?

真气运行法

别急,当代已经100岁的著名老中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李少波老先生,专门编创了适合普通人养生祛病的“真气运行法”,五天见小效,十天见中效,两月见大效,只要您坚持去练,就能轻松达到“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养生目标。

第一步:炼精化气——呼气注意心窝部。

(1)在椅子上或床上闭目端坐,耳听呼吸,从容自然;

(2)然后内视心窝部(好像用眼睛“看着”心窝部),注意要让意念(即注意力)随着呼气而趋向心窝部,而吸气的时候顺其自然就行了,别加任何意念。

早晚各一次,每次20仭30分钟。

通常练习此法三五天后,就会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后就会感觉心窝部有温热感,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这第一步练习能使心火下降,脾阳振奋,让食欲不振、脾胃虚寒的人增加食欲,胃口大开。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这也就是中医养生常说的“气沉丹田(指小腹部位)”。

做完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的动作后,再呼气的时候如果心窝部发热,就让意念(即注意力)随着呼气而趋向小腹(丹田)部位,吸气时还要顺其自然,不加意念。照此法去练,一般人10天左右,呼气时就会感觉一股热流送入丹田,这就是气沉丹田了。

早晚各一次,每次30分钟。

第二步的练习能使您的脾胃功能得到很好地增强,消除慢性消化系统的疾病。

前两步通过呼吸、意念的配合,推动体内的真气,使真气从心窝集中到丹田,这在中医里称之为“炼精化气”。

第三步:炼气化神——调息凝神守丹田。

当丹田发热之后,就要开始意守丹田了,也就是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小腹(丹田)部位,而不再去想什么呼气时要往下送的动作了。

还是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四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

通常练此法后40天左右,您就能使丹田积足真气,感觉小腹发热明显,特别舒服。练习到这个阶段,您就明显能够睡得香、精力充沛、性功能也大大增强,心脏不舒适的多种情况都会有所好转。此法还能有效调理诸多肝脏方面的慢性疾病。

第三步练习在中医里被称为“炼气化神”,是打通全身经络的前奏。我们很多患者朋友都反映:练到这一步时,身体的好转很明显,自觉每天都离不开“真气运行法”了。

不久前,我去兰州参加“真气运行法”创立人、甘肃省名中医李少波先生“百岁大寿”时,亲眼看到老人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学者谈笑风生。而来自各个国家的“真气运行法”练习者,也现身说法,讲述了练习真气运行法调理自身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鼻炎、支气管炎、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几十种常见疾病的真实案例,场面真是感人至极。

第五章 天赐良药,唾手可得 用太极治病,四两拨千斤(1)

    其实,太极功法的所有动作都是诸病通治的,都是保养人的精气神的,都是对五脏六腑的全面调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经常有患者问我,从古至今的养生方法成千上万,散步、慢跑、健身、锻炼经络、瑜伽……如果只允许选择一种养生方法,你会推荐哪一种呢?

其实,在养生的“八万六千法门”中,和您最有缘分、让您坚持修炼的只有几种,就像你一生中最真挚的朋友只有那么几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硬让我做“唯一”的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对中国人来说,最妙的养生运动是练太极拳,因为她是“身心并练、性命双修”的养生法,既简单又有效,而且极富文化韵味,会让您身心都快乐、健康。

有人会说,听说太极拳的招式很多,这么多动作,太复杂难学了吧?别急,今天我教您最为精简易练的“八式太极拳”,加上起势、收势总共才10个动作。全套太极拳只需三分钟就能习练完毕,普通读者只需两三天就能够学会掌握。

太极拳的每个招式都可以单独练习进行养生保健。也就是说,你学任何一个太极拳的招式,就相当于学到一则养生妙法,单独反复练习就能起到养生效果。而全套的太极拳会通过“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方式,让您很快就全身气血畅通,精神大好,而很多经久不愈的身体顽疾因为气血一通,往往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般随风而逝。

一升一降“调阴阳”

起式的动作非常简单,双手缓慢平举,好像吊车一样升腾起来,此所谓“升”;然后,双手和身体轻轻下沉,此所谓“降”也。

而收式则是双手由升到降,恢复平常的站立姿势就可以了。

为什么《易经》上说“太极生两仪”?因为就在这一升一降间,您肝火会平,元气会升,从而细细品味到真气浇灌身体的快感。

前后推掌“通气血”

一掌向前推出,而另一掌则向后收回;然后,另一掌再向前推出,其他一掌则向后收回。主要的动作就这么简单。

有人会问:这一式的标准叫法是“卷肱式”,这是什么意思呢?卷是弯曲、肱是胳膊,卷肱就是弯曲胳膊。“卷肱式”的主要动作是“前后推掌”,但为了让推掌的内力更大、更强,就要采取弯曲胳膊(卷肱)的方式,弯完胳膊之后,再把掌推出。就像要跳得很远,先要后退以便助跑一样。

这个招式您别看简单,练久了您就会感觉到什么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神形俱修”的真义。

左右推掌祛“三高”

这一式动作稍微复杂一些,但为了方便您一目了然地掌握,我建议您先将其“精简”为左右推掌。只要明了这个基本动作,就容易把其他复杂的动作顺畅地做出来,不信,请往下看。

太极拳源于技击,虽然动作看似柔缓,但每招都暗藏攻防之法。这招“搂膝拗步”在向左或向右推掌(攻击)的同时,下方的另一只手则要搂开(拨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