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太素 >

第61章

-黄帝内经太素-第61章

小说: -黄帝内经太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五。(肝主于目,在天为日月,其数当 
九,故九窍合九野三百六十五数也。平按∶《素问》无人面应七星一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无九 
窍下七字。)人一以观动静,(九数各有九分义,故人之一分法动静也。)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 
之以候发毋泽也,(天之二分之义候五色,七星分发皆天之候。平按∶《素问》无也字。)五音 
一以候宫商角征羽,(五音一分之义,以候人之五声也。)六律有余不足应之,(六律升降,以 
候虚实。)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地之一分之义,以候高下有余也。)九野一节输应之以候闭, 
(九野一分之义,候三百六十五节气输穴闭之不泄也。)三人变一分候齿,泄多血少,(人九变 
一分之义,候齿及泄多血少。平按∶《素问》三上有节字,一分下有人字。)十分角之变,(九数 
各九之,此言十分未详,或字误。十分之义,角音之变也。)五分以候缓急,(五分之义,以候 
缓急也。)六分不足,(六分以候不足。)三分寒关节,(三分以候寒关节也。平按∶关袁刻误作 
开,《素问》亦作关。)人九分四时节人寒温燥湿,(人第九之分,以候四时节,寒温燥湿也。 
平按∶《素问》人九分作第九分,时下无节字。)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时一分,以候 
相反。平按∶相反下袁刻脱一字。)四方各作解。(四时一分,以候四方作解。此之九数,一一 
各有九分,取之作解,多少不等,或取一,或取二三四等,章句难分,但指句而已也。平按∶《素 
问》王注云∶“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 
后之具本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据本书 
自九窍三百六十五起至四方各作解止,与《素问》校,毋泽下本书多一“也”字,三人变一分上 
本书少一“节”字,下少一“人”字,九分四时下本书多一“节”字,仍止一 
百二十三字。杨氏亦谓章句难分,但指句而已。则其不可寻究,故不自今日始也,姑存之以待来者。) 
黄帝问岐伯曰∶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以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 
名异等者也。(同称痈名,针灸石等异疗之。平按∶《素问》针上无以字。《甲乙》其真安在作 
其治何在,异上有而字。)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息者,增长也。痈气长息,宜以针 
刺开其穴,泻去其气。平按∶《素问》、《甲乙》去下有之字。)夫气盛血聚,宜石而泻之,皆 
所谓同病异治者。(气盛血聚,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气盛脓血聚者,可以砭石之 
针破去也。平按∶《素问》、《甲乙》聚下有者字,皆作此。) 



卷第十九·设方

知汤药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 
黄帝问岐伯曰∶法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舍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 
针石不能治也,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持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 
目,而病不愈者,亦可谓不早乎?(精,谓有而不虚也。但有病在皮肤,微小精实不虚,若不疗 
者,定成大病,故良工称为病成。以其病者精志眷慕于亲戚,耳目玩乐于声色,日久病成,不可 
疗也,由其不破于脆微也。平按∶《素问》法病作夫病,必先舍作必先入结,持法作得其法,可谓 
作何暇,新校正云∶“按别本暇作谓。” 
注有而不虚原抄作有而虚不,原校作不虚。精实不虚,虚字袁刻误作无。)岐伯曰∶病为本,工 
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若本无病,则亦无疗方,故知有病为本,然后设工, 
是则以病为本,以工为末也。标,末也。风寒暑湿所生之病以为本也,工之所用针石汤药以为标也。 
故病与工相契当者,无大而不愈;若工病不相符者,虽微而不遣,故曰不得,邪不服也。)黄帝 
问曰∶其病有不从豪毛生,而五脏伤以竭,(有病不以风寒暑湿外邪袭于豪毛腠理入而为病而五 
脏伤竭,此为总言。平按∶《素问》有上无病字,生而作而生,伤以竭作阳以竭也。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本及《太素》阳作伤,义亦通。”)津液虚廓,(肾伤竭也。廓,空也。平按∶虚廓 
《素问》作充郭。廓袁刻误作廊。)其魂魄独,(心伤竭也。平按∶其魂魄独《素问》作其魄独 
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虽有五脏之精,而外少吐纳之气。耗,少也,肺伤竭也。)形别 
不与衣相保,(皮肤不仁,不与衣相近,脾伤竭也。保,近也。平按∶形别不与衣相保《素问》 
作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亟急而动中,是气巨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此四候即是五 
脏伤竭,病生于内,故曰动中。亟,数也。是为五脏大气数发,病生于内,病形施外,疗之奈何 
也。平按∶《素问》亟作极,巨作拒。注巨,大气也,应作巨,袁刻作拒。)岐伯曰∶卒治权衡, 
(卒,终也。权衡,脏腑阴阳二脉也。病从内起,终须调于脏腑阴阳二脉,使之和也。平按∶《素 
问》作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茎微动中四亟,(肾 
间动气得和,则阴茎微动,四竭得生,故本标得,邪气服。平按∶《素问》茎作 ,新校正云∶ 
“《太素》 作茎。”与此正同。动下无中字,亟作极。)湿衣缪处以复其形,(缪,异也。衣 
肉不相保附,故曰缪处。调之既得肾气动已,则衣肉相得,故曰复其形也。平 
按∶湿衣缪处《素问》作温衣缪刺其处。)开鬼门,(五神通之者也。)洁净府,洁,清静也。心 
之不浊乱。精以时,(命门所藏之精既多,以时而有。)服五汤,有五疏,修五脏,(五汤,五 
味汤也。药有五味,以合五行,相克相生,以为补泻,五气得有疏通,以修五脏也。平按∶《素问》 
五汤作五阳,有五疏修五脏作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黄帝 
曰∶善哉。(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故气之和则精生,精生则形盛,形精既盛则骨肉相亲,于是 
大气平和,是为病形虽成,疗之有验。平按∶注下精生,精字袁刻脱。) 



卷第十九·设方

知官能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三《官能》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四 
《针道》篇。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 
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受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言道之博大, 
不可胜数,余学之于子,推寻穷问其理,十有二载。余今司而诵之,以示于子,其言有不当不可, 
余必当合理,余望传乎所授之人,传之后代,使久而利物也。平按∶请受其道《灵枢》作请正其 
道。)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道在岐伯,授之与帝,帝得之于神,故是圣王之道也。)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帝诵岐伯所授针理章句,凡有四十七章。形之所在肥瘦, 
气之所在虚实。一也。)左右上下;(肝生于左,肺藏于 
右,心部于表,肾居其里,男女左右,阴阳上下,并得知之。二也。)阴阳表里;(五脏为阴居 
里,六腑为阳居表。三也。)血气多少;(三阴三阳之脉,知其血气之多少。四也。)行之逆顺; 
(营气顺脉,卫气逆行。五也。)出入之合;(血气有出入合处。六也。诛伐有过,诛伐邪气恶 
血。七也。平按∶诛《灵枢》作谋。)知解结;(结谓病脉坚紧,破而平之。八也。)知补虚泻实 
上下之气;(能知补泻上下之气。九也。平按∶《灵枢》之气作气门。)明于四海,审其所在; 
(髓、血、气、谷四海,审知虚实所在。十也。平按∶《灵枢》明下有通字。)审寒热淋露;(因 
于露风,生于寒热,故曰寒热淋露。十一也。平按∶《灵枢》寒上无审字。)荥输异处;(五行 
荥输有异。十二也。平按∶荥《灵枢》作以。)审于调气;(审吐纳导引以调气。十三也。)明 
于经隧;(经,正经、奇经也。隧,诸络也。故曰泻其经隧,无伤其经,即其信也。十四也。)左 
右支络,尽知其会;(支络,小络也。皆知小络所归,大络会处。十五也。平按∶《灵枢》支作肢。)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阴阳之气不和者,皆能和之。十六也。)虚与实邻,和决而通之,(邻, 
近也。虚实二气不和,通之使平。十七也。平按∶《灵枢》和作知。)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 
逆顺,乃知可治;(把,持也。人身左右脉不调者,可持左右寸口人迎,诊而行之,了知气之逆 
顺,乃可疗之。十八也。平按∶《灵枢》注云∶“把一作犯。”注了字袁刻脱。)阴阳不奇,故知 
起时;(奇,分也。阴阳之脉相并,浑而不分,候之知其病起之时。十九也。)审于本末,察其 
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妙通标本,则知寒热二邪所在,故无危殆, 
是为官主九针之道。二十也。)明于五输,徐疾所在;(明脏腑之经各有五输,输中补泻徐疾所 
在,并须知之。二十一也。)屈伸出入,皆有条 
理;(行针之时,须屈须伸,针之入出条数,并具知之。二十二也。)言阴与阳,合于五行;(知 
分阴阳之气,以为五行。二十三也。)五脏六腑,亦有所藏;(五脏藏五神,六腑藏五谷。二十 
四也。)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八风,八节之风也。四时八 
节之气,各在阴阳之位,并合明堂,处于五行五色之部。明堂,鼻也。二十五也。)五脏六腑; 
(候五色之部,察知五脏六腑。二十六也。)察其所痛,左右上下;(察五色,知其痛在五脏六腑 
上下左右。二十七也。)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知十二经所起寒温各有主。二十八也。)审尺之 
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言能审候尺之皮肤。二十九也。平按∶《灵枢》尺作皮肤二字。)鬲有 
上下,知气所在;(谷入于胃,清气上肺,故在鬲上;浊气留入胃中,在于鬲下。三十也。平按∶ 
《灵枢》鬲作膈,知下有其字。《甲乙》作知其气之所。)先得其道,希而疏之,稍深以留之, 
故能徐之;(为补之道,希疏深留,徐动其针。三十一也。平按∶希《灵枢》作稀。《甲乙》作 
布而涿之,注云∶“《太素》作希而疏之。”《灵枢》、《甲乙》徐下有入字。)大热在上,推 
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病者,常先取之;(视病热之上下,泻而去之。三十二也。)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寒在皮肤,留针使针下热,寒入骨髓,亦可留针 
使热,泻出寒热气。三十三也。)针所不为,火之所宜;(脉之陷下,是灸所宜,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