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218章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218章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年左右;古腾堡印行了《最后的审判》、《拉丁语语法》、《天文历书》三种书;人们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近代印刷术的诞生。但上述三本书现在找不到了;古腾堡1455年印制的有名的《四十二行圣经》现在还存有48部;成为稀世珍宝。古腾堡的发明早已为世界公认;马克思高度评价活字印刷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发明;雨果称它是〃一切革命的胚胎〃。
但是法国、荷兰都宣称是它们的人最先发明了金属活字。根据古腾堡早年曾到过法国斯特拉斯堡研究活字印刷的经历;有人由此认为法国有人早于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特别是在荷兰;15世纪就流传哈勒姆城一个叫考斯脱的人发明活字印刷的说法;并且比古腾堡早得多。考斯脱一直被当作荷兰民族英雄;哈勒姆中心广场至今矗立着他的铜像。1982年的一份联邦德国《南德意志报》登的一则报导增加了这一传说的说服力。人们在一本15世纪荷兰手抄本书籍的封面上后页发现了12个铅印的红色字母。据伦敦一位有名的拍卖鉴定人鉴定;这些红色字母是1430年在荷兰哈勒姆印出来的。如果真有如此;那么荷兰人比古腾堡还要早20年就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一发现与荷兰的传说互相印证;对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一说产生了很大冲击;但还不足以完全动摇古腾堡的地位;因为12个字母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欧洲活字印刷比古腾堡要早的说法。此说能否成立;还得看以后的研究和发现了。
(丁笃本)
埃及玻璃何时传入中国?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最早制造玻璃的民族是埃及人。据说在上古以前;埃及人采用苏打作溶剂的方法从沙中提金;偶而发现了制造玻璃的方法。那时埃及人制造玻璃的原料是一种纳和钙的硅酸盐类的自然物;通常取之于苏打和石灰石;比现代玻璃含有更多的铁和铝的氧化物;以及氧化锰和碱;另外还常有少许的镁。埃及人最早制造的玻璃器皿是乳色玻璃;它是用埃及被称为雪花石膏的方解石精制而成;具有乳白色的半透明性质。到了公元前1580至前1314年的埃及十八王朝时;埃及已拥有许多玻璃工人;能制造出各种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器皿和珠子。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玻璃并非国内制作;而是由埃及辗转引进;这是科技史研究者已经达成的共识;但是;古埃及的玻璃是在何时传入中国的呢?
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在公元前1001至前947年的周穆王时期传入的。据《十洲记》记载;西湖曾经向周穆王进献被誉为〃白玉之精〃的玉杯。这种杯又称作夜光常满杯;一直被误认为是用祁连山玉(即酒泉玉)所制造。但穆王的夜光杯;即使不是完全透明的玻璃杯;也很像是用埃及乳色玻璃所造的雪花石膏杯;而祁连山玉多以绿玉为主。古籍所载的夜光常满杯;以〃白玉之精〃这样崇高的称颂来衡量;和祁连山玉这种砆玉实不相称。因此其来源应当是个遥远的文明古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当时只有以生产雪花石膏和玻璃著称的埃及才能相当。据此他们认为在公元前10世纪;由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伊朗语系民族进献的夜光常满杯;应是埃及用雪花石膏制成的乳色玻璃杯。
但不少学者怀疑此说只是一种假托和猜测。他们认为;近年来考古发掘
提供的实物表明;南方沿海地区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到公元三四世纪一直是中国玻璃制造的重要基地。广州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起;即已拥有自己的玻璃制造业;它的兴起很可能和印度有过技术上的交流。因为埃及玻璃要远销中国;不论陆路或海道;必须经过南亚次大陆;因此中国最初知道埃及玻璃;都从印度运入。这些事实表明;埃及玻璃制品大致从公元前2世纪便已开始流入中国;一直继续到公元五六世纪。个别的可能早在公元前6世纪;已有精制的埃及玻璃珠流入长沙了;因为在属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年代的长沙楚墓中已发现了埃及的蜻蜒眼式玻璃珠。从北方运进中国的玻璃大都经过帕格曼;由南方输入的玻璃大都由南印度、中南半岛诸国转运。
如果说在埃及玻璃何时传入这一问题上尚难达到比较一致的结论;那么在由此引出的埃及玻璃制造技术何时传来这一问题;同样存在着相异的见解。一种长久流传的说法认为是在5世纪上半叶由大月氏输入中国。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魏书》卷102《大月氏传》曾经记载;在北魏太武帝(424—452)时;有个自称〃能铸石为五色玻璃〃的大月氏商人来到北魏首都平城(山西大同);在那里烧炼玻璃;获得了光泽胜过西方玻璃的成绩;并建造了一座可容百人的玻璃宫。由于大月氏玻璃工匠传授了制造五色玻璃的技术;使得当时的中国北方有能力成批生产彩色玻璃。这个精通玻璃制造法并贩运玻璃制品的大月氏商人;大约正好来自亚洲南部的玻璃制造中心塔克希拉;那里由于素来与古埃及的玻璃制造业交流技术;一直在玻璃制造方面处于先进地位。
与此不同的一种见解是;还在3世纪时;我国南方与非洲有直接交通的交州、广州沿海一带已首先从埃及引进了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东晋著名的炼丹术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已提到了仿造埃及玻璃碗;使玻璃制品进入日用器皿领域。交、广两州的设置在3世纪初;三国孙吴统治交州;公元225年始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从这以后;两地便开始有仿造埃及水晶碗的工场了。两州与埃及之间的贸易十分频繁;很早就接触到埃及透明玻璃的制作技术;因而很快便研究出埃及玻璃之所以比其它地区的制品精巧;首先取决于五种成份的配制。这五种成份就是硅土、苏打、石灰、镁和氧化铝;都有一定的配制比例。这与现代科学对埃及古玻璃的鉴定结果是相一致的。
埃及玻璃碗由于它的耐高温性能;比中国玻璃碗更能适应骤冷骤热的要求;因而在当时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广州玻璃制作业通过吸收先进的埃及工艺;便能按照埃及玻璃的配方;制造出本国生产的单色或多色透明玻璃碗。
这一创举;使中国南方的玻璃制造业大步向前推进;远远超过了北方黄河流域的传统玻璃制造业。不过这种工艺上的突破和创新;受到了地理上和行业上的严重局限。埃及水晶玻璃制作技术传入广州以后;因销路不广而很快失传了。直到18世纪乾隆年间才再次由欧洲天主教士传入宫廷。
由此看来;在古埃及玻璃及其制作工艺何时传入中国问题上要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及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努力。
(慧中)
阿拉伯世界何时从中国传入瓷器?
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荣誉。英文里面〃China〃一词;有个特别的含义;那就是〃瓷器〃。由于中国造瓷最早;影响极大;外国人就称中国为〃China〃。
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影响之深。
中国瓷器传入阿拉伯世界;也如同造纸术、养蚕那样通过〃丝绸之路〃;即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经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及巴勒斯坦等商埠。除了这条陆路之外;还有海路;唐代四大港(交、广、泉、扬等州);北宋三司(广、杭、明等州);南宋四大港(广、杭、明、泉);元代八大港(广州、泉州、漳州、温州、庆元、杭州、澉浦、上海)都是瓷器出口的大港。外销瓷离中国后;船经波斯湾、巴士拉、巴格达至埃及;或巴博、席拉夫、萨马拉至埃及。这是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陶瓷贸易之路;〃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那么;这条路何时开通?桥梁何时架起的呢?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饶有兴趣的题目。
一曰始于公元7世纪。《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3期刊载一文〃伊朗乃沙布尔出土的唐越窑碗〃认为;从考古发现的可靠材料来推断;唐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扩大;作为新兴商品的瓷器大量行销印度、伊朗、伊拉克及埃及等地;阿拉伯南海岸和非洲东海岸索马里、肯尼亚、莫桑比克等遗迹中都发现有我国残瓷器。
二曰始于公元8世纪。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著的《陶瓷之路》一书认为;从1912年英国人发掘9世纪最为昌盛的埃及开罗南部福斯塔特(Fostat;13世纪末逐渐荒废)遗迹;获得了若干唐三彩陶片和邢、越窑残器;还有刻划莲花、凤凰等纹样的残片中可确定这些瓷器年代最早的是8世纪的唐代;所出土的中国陶瓷数量与其它遗址比较;还是占绝对的多数。这不仅是研究中国陶瓷、而且是探讨中世纪埃及和中国贸易极为重要的材料。
《中国的瓷器》一书也认为;在8到16世纪这800多年中;埃及不断输入各种名窑陶瓷;而当中国陶瓷的新品种以优美的姿态出现时;不论在什么时代;马上就能仿制出来;如唐三彩、白釉瓷器、越窑青瓷等不一而足;当时中国的瓷器因其时髦款式而盛行于埃及。
三曰始于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苏雷曼(Sulayman)就是经过海路来中国经商的。851年(唐大中五年);他写的一部游记讲:〃中国人用陶造用品;透明如玻璃;里面加了酒;从外面可以看到。〃瓷器既然被阿拉伯人欣赏称赞;运到阿拉伯去的一定有相当数量;且在人民大众中间享有显赫的声誉。
在对伊拉克北部的沙麻拉城这座九世纪中叶阿拨斯王朝的临时首都遗址的发掘中;曾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瓷器;都是模仿中国瓷器制造的;同时还发现许多从中国运去的瓷器。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拨图塔在其游记中写道:〃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城(泉州)与广府(广州)。用当地山上泥土燔烧成炭。先在泥中加上一种当地特产的矿石;燔烧三日后取出;再泼之以水;使之发酵。优质瓷器;须发酵一月;但不宜再久。中国瓷器销经印度和其它各地;甚至运到我国摩洛哥。〃
四曰始于晚唐五代。马文宽、孟凡人著的《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一文认为;从考古资料看;在非洲约有17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散布的地域广阔;数量惊人;瓷器种类丰富;延续时间很长。非洲发现的中国古瓷;包括了绝大部分唐朝主要窑口所生产的瓷种;对这些不同古瓷品种、窑口和年代的分析;可形成一个粗略的中国古瓷从晚唐到清代中叶的年代发展序列。晚唐五代瓷器的外销情况;在西亚文献中也有反映。如西亚学者贝哈基在1059年(宋嘉佑四年)谈到〃巴格达的哈里发柯伦。阿。拉西德统治时期(786—806年;即唐贞元二年至元和一年);东波斯霍拉桑地
区的统治者阿里。伊本。伊萨曾献给这位哈里发20件中国御用瓷器及2000件一般瓷器。巴格达驿长伊本。考尔达贝在846—881年间写了《郡国道里志》一书。书中提到中国几个名港;着重指出〃中国出口货物中有精美的瓷器。〃
总之;从晚唐五代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外销瓷的烧制、海外贸易与海外交通的发展;国外瓷器大量出土以及国外文献资料等方面断定;在晚唐五代时期;瓷器作为外贸商品;已经大量地输往阿拉伯世界。
从现存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来看;阿拉伯世界从中国传入瓷器不会早于公元7世纪;但是;这个时期规模小;限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至公元八九世纪;瓷器大量地输入阿拉伯世界;形成规模效益;此说能否成立;亦是一个未知数。要彻底解开这一历史哑谜;看来还得有待于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潘顺利)
神奇的古印第安天文学知识来自何处?
15世纪末以前;美洲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远在西欧殖民主义者侵入美洲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