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29章

中国哲学初步-第29章

小说: 中国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大小无定

    ①同上书,第333页。②法藏:《华严策林》,同上书,第2卷第2册,第300页。③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载《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404页。

 205

    中国哲学初步991

    故“

    (它们都没有自己的确定性)

    ;六,“无限因生故”

    (它们都由无尽的原因形成)

    ;七,“果德圆足故”

    (佛果圆满自足)

    ;八,“胜通自在故”(神通力无边自在)

    ;九,“三昧大用故”

    (定慧的妙用)

    ;十,“难思解脱故”

    (不可思议的开悟境界)。

    ①

    “事事无碍”具体表现为哪些特点呢?华严宗认为,“事事无碍”从下面十个方面体现出来:一,“理如事”

    (事无性无体,“全理为事”

    ,理遍在事,遍即事)

    ;二,“事如理”

    (事与理相即不二,事即理)

    ;三,“事含理事无碍”

    (事乃幻相,与理不同,然微小之事能够包含无边之理而不碍其为事,广大无边之理随缘遍现于诸事而不碍其为理)

    ;四,“通局无碍”

    (“通”即周遍,“局”即不周遍,意谓一事不动其位而能周遍无数事法,上下远近,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

    (事与理既非一非异,也非异非一,故一事能包含万事而不害其自身)

    ;六,“遍容无碍”

    (一事遍在于一切事中,同时又容摄一切事进入自身;另一方面,此一事又遍在于它所容摄于自身之内的一切事中,一事与一切事、一切事与一事,交参无碍)

    ;七,“摄入无碍”

    (意谓一切事被容入一事时,又包摄此一事于一切事中;一切事包摄一事时,又将此一切事容入它所包摄的一事之中)

    ;八,“交涉无碍”

    (一事包摄一切事,此事同时容入一切事;一切事包摄一事,此一切事同时容入一事;一事包摄另一事,此一事同时容入此另一事;一切事包摄一切事,此一切事同时容入一切事,“同时交参无碍”)

    ;九,“相在无碍”

    (第八是以一望一切,此即以一切望一,意谓:一

    ①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同上书,第2卷第2册第283页。

 206

    02中国哲学初步

    切事包摄一事而容入此一事,一切事包摄一切事而容入一事,一切事包摄一事而容入一切事,一切事包摄一切事而容入一切事,“无障无碍”)

    ;十,“普融无碍”

    (意谓前九门“融成一致”)

    ①。 华严宗用“总”

    、“别”

    、“同”

    、“异”

    、“成”

    、“坏”六相圆融与一多互相依持和摄入、同体相入异体相即等范畴和概念来描述这种境界,并将这种境界称为“十玄门”

    ,②认为众生只要以这种观点即“周遍含容观”观法,就能进入这一最高境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或“四法界”理论来自于对“赖耶缘起”与“真如缘起”理论的综合与发展,既克服了赖耶缘起说中藏识难以自然地与诸缘和合的难题,又使真如缘起说中的真空显示了随缘妙用,从而将佛教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所倡的“四法界”理论诚然是通过将人构筑的主观意义客观化并进而去认识这种客观化了的主观思想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它不是武断地宣称客观世界是如此的,而是通过名相分析与逻辑证明达到这一万物如如境界的,这与现代西方哲学大师胡塞尔(EdmundHuserl,1859—1938)用逻辑工具破斥经验世界的知识而达到超验世界中“万物如其自身展现”的知识一样,都令我们获得一种超拔感;它的“四法

    ①澄观:《华严法界玄镜》。

    ②此采唐君毅先生说,见《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第335页:“至于法藏之言十玄、六相之义,则此十玄初于连于上文之教义、理事、解行等十义,而说佛之言此十义,其中亦具相即相入相待相泯,以互为隐显存泯之义。 而六相乃总别同异成坏之相,乃就其所说菩萨自利利他各有十句之义相涵,以状此华严之义海。”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207

    中国哲学初步102

    界“学说中阐明的”真如即万物,万物即真如“的思想不仅使它本身增强了对大众的吸引力,而且对禅宗的”众生悉有佛性,见性成佛“理论的创立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它不用”空“

    、“有”而用“理”

    、“事”来论述真如与万法或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对宋明理学思辨结构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华严宗用以状其华严义海的“一多”

    、“体用”

    、“六相”等范畴和概念也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

    禅宗顿教的“佛性”论

    关于禅宗的起源,佛教有关典籍载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说法,以手拈花暗透佛意。 在场闻法尊者皆不了悟,唯有摩诃迦叶开颜而笑。 于是,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 据说,被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即由此始,后“以心传心”

    ,经“西天二十八祖”

    、“东土五祖”

    ,至六祖惠能(惠能亦作慧能)而在中土大放光彩。实际上,这只是禅宗后人为要表示本宗的“法统”或“祖统”源远流长而编造出来的传法谱系,不足置信,真正的禅宗是由四祖道信创立、由六祖惠能光大的,在道信之前,只

    ①《五灯会元》卷一,《七佛。 释迦牟尼》。

 208

    202中国哲学初步

    有禅学而无禅宗。由于史料的缺乏和紊乱,对于惠能这个人我们所能确切知道者不多,而关于禅宗所宗之《坛经》的真伪问题更惹很多专家烦恼。 目前,根据学术界对惠能的研究,大致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共识:一,惠能生活于公元636—713年之间;二,他出身贫困家庭,不识文字;三,他是湖北黄梅高僧弘忍的弟子;四,目前所见最古本《坛经》即敦煌写本《坛经》是由惠能门人法海记录并由其另一门人神会与其传人加工编纂而成的,其中大部分是惠能所传法言,也有一部分是神会及其门人掺进去的,至于惠昕本(成于公元967年)

    、契嵩本(成于公元1056年)和宗宝本(成于公元1297年)

    《坛经》,不仅字数增加了很多(有的本子增加了近一倍)

    ,而且出现了明显属于后期禅宗的行迹和语言,因而其价值远远不如敦煌写本《坛经》。

    佛教最关心的、也是佛教最根本的问题是众生能否成佛与如何成佛这两个问题,前者讨论的是众生是否具有佛性(成佛的性质、体性)

    问题,属于本体论(Ontology)

    范畴;后者讨论的是成佛的路径和方法问题,属于方法论(MethdoloCgy)范畴。 所有佛教理论大都由这两个部分构成,禅宗也不例外。关于佛性问题,惠能明确主张,无论圣凡、智愚、善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这一点从他初谒弘忍时的对答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河方人?

    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

 209

    中国哲学初步302

    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甚作佛!

    ‘惠能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

    ①

    这里所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意思是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却无南北之异,即佛性遍四方上下一切人心中;这里所谓“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意思是人虽有夷夏之别、贵贱之差,但无论夷夏贵贱,其所具有的佛性都是毫无二致的。 如果这还看不出惠能关于善人恶人是否皆有佛性、其佛性是否相同等主张,那么,他的“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

    ②这一说,足以证明他坚信包括“一阐提”

    ③在内的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佛性,因为这里的“三身”指“法身”(即自性身,亦即“诸法实性”或“佛性”)

    、“报身”

    (即受用身,亦即成佛时所获得的清净圆满的果报之身)

    、“化身”

    (即应身或变化身,亦即佛随缘应化、开导众生之身)

    ,既然三身皆为一切众生所具,可见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并不是惠能的首创和发明,早在印度的《大方等无想经》、《大般涅槃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佛教经典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在中土,远在晋宋之际的竺道生(约公元35—434年)就已有“一切众生,

    ①郭朋:《坛经校释》,第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②《坛经校释》,第39页。③在传统佛教中,称断了善根的人为“一阐提”人。

 210

    402中国哲学初步

    莫不是佛,亦皆泥垣“

    ①的说法。 在佛性论广为流传的隋唐时代,除了唯识宗倡“一分无性”

    ②论之外,其他宗派几乎家家都倡导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 佛性论虽非惠能首创,但他对佛性的理解却具有特异之处。 在他看来,佛性既不是天台宗所讲的染净二法皆具的真空妙有,也不是华严宗所说的“一真法界”

    ,而是遍在于一切有情无情界中的佛的法身,这种法身在有情界(即动物界)称之为佛性,在无情界(即自然界)称之为法性,两者是异名同义,一而二,二而一的。 我们看他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重要论述:“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虚空,名之为大。”

    ③

    就是说,佛性广大无边,包罗一切诸法(即有情无情二界所有事物)。而一切诸法皆是其自身佛性的体现。 因此,佛性于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自然、善法与恶法,都不即不离、不染不舍,就像广大无垠的虚空一样。 这也就是说,佛性是万法的本体、万法是佛性的现象。 惠能所理解的佛性与万法的关系,实际上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那么,惠能理解的佛性有些什么规定性和特征呢?他的得法偈明确地告诉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

    ①《注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

    ②所谓“一分无性”

    ,意指有一类人不具佛性。③《坛经校释》,第50页。

 211

    中国哲学初步502

    清净,何处有尘埃?“

    ①这里,惠能道出了他所理解的佛性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即“清净明澈,纤尘不染”。惠能在《坛经》中反复地申说了佛性的这一本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