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圆觉经略说 >

第15章

圆觉经略说-第15章

小说: 圆觉经略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所谓证道,证个什么呢?是不是有个什么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一个境界呢?佛在此说:“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心经”上亦说:“无智亦无得 ”。有人打完坐,哭丧着脸跑来问我说:老师,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无得无失,有得有失就不对了,表示你还没有悟。“无取无舍”,一般人学佛都想抓住一个境界,想抓住一个空或清净,这些都是有取,都是贪。很多人学佛越学越烦恼,为什么?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烦恼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诉你,无取无舍,妄念本来就留不住,何必去舍呢?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无所谓修,亦无所谓得定,亦无所谓任运自在,亦无所谓生生灭灭。
  “无能无所”,能证者是道体,所证者是境界。于此真正的证悟之中,无能证者,亦无所证者,所以说“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上面所讲的是无修,这里所讲的是无证。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什么?无证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非常重要,这是点眼之处,不可忽略过去。我在这里把这个秘密告诉各位,千万记住。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无证的结论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
   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好!你们就按照上面所讲的如是修行,就这样修行,这样一步一步有秩序有层次地修行,要如此反复思惟,要这样保持定在那个境界上,这个方便、方法都告诉你了,什么方法?观心,就这样开悟。
  假如这样还不开悟,怎么办呢?不必着急,不必害怕,“求知是法,亦不迷闷”,只要依照这个方法,慢慢行去,细水长流,总有一天会开悟的。你看佛多么慈悲!多么会安慰人!多么会鼓励人!
  到此,释伽牟尼佛对普眼菩萨所提的问题,全都答复完了,最后再作一个偈子总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普眼汝当知】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
  【一切诸众生】
  十方所有一切的众生,
  【身心皆如幻】
  生理心理皆如幻化。
  【身相属四大】
  身体乃四大和合而成,
  【心性归六尘】
  心理精神乃六根六尘相互为缘所起的作用。
  【四大体各离】
  地水风火四大体性各自分离,
  【谁为和合者】
  生命的主宰到底是谁呢?
  【如是渐修行】
  如是渐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一切心、身、世界都清净。
  【不动遍法界】
  自性不动遍满法界,
  【无作止任灭】
  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亦无能证者】
  亦无悟道能证的人。
  【一切佛世界】
  所有一切诸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犹如虚空中的花朵。
  【三世悉平等】
  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佛与众生悉皆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到最后的境界是无来亦无去。
  【初发心菩萨】
  刚发心学佛的人,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欲求入佛道】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应如是修习】
  应按照这个方法顺序去修习。
  诸位有心学佛的人士,若能把普眼菩萨这一段多多反复参研,深入细心体会,一定修证成功,早日圆成佛道。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
   白佛言:】
  接下来由金刚藏菩萨提出问题。金刚藏菩萨在密宗是很重要的一位菩萨。
  顾名思义,所谓金刚是无始以来永恒不变、颠扑不破之意。藏者大仓库也,含藏万物。
  每位菩萨起来问问题的仪式都一样,在此省略,不再重复解释。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
   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晦,幻翳(yi4:遮
   盖)朗然,慧目清净。】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你刚才已经为众菩萨们解释阐说如何成佛的基本因素,以及修行的顺序和方法,替我们这些众生开启蒙昧迷糊的心智。与会大众承蒙佛的慈悲教诲,“幻翳朗然”,有如眼睛生病模糊一片,现在病好了,眼睛看清楚了。“慧目清净”头脑明明白白,对于如何修行圆觉成佛的方法,都清晰明了。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
   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
   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接着,金刚藏菩萨把他的问题提出来了。他问世尊,假如每一个众生本来都是佛,自性本来圆觉清净,为什么还会有无明呢?这个问题在“楞严经”上也提到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念无明如何生起来的呢?
  假如众生有生命以来就有无明,那么,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呢?这是逻辑上同一个问题的反问。
  再来是综合性的问题,十方三世一切不同的众生本来成佛,那么,为什么有我们这些众生呢?为什么我们现在是众生,而不是佛呢?假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后来才生起无明,那么,一切如来什么时候又生出一切烦恼呢?这里所说的烦恼就是无明,或称惑业。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
   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希望如来大慈大悲,不要因为度众生很辛苦,而舍弃了无遮的大慈悲,无遮就是广大没有遮盖,大慈大悲是没有选择,没有条件,没有阻碍,没有范围,任何众生都平等救度。
  希望佛大慈大悲为诸菩萨打开秘密藏,解答这个秘密,此秘密是为菩萨而开,唯有大菩萨才懂得秘密藏,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凡夫?这是个令人疑惑难解的大秘密。这个大秘密唯有诸大菩萨才懂得,至于其他凡夫众生,那就疑窦丛生了。所以亟需佛来开显这“修多罗了义法门”,使之永远断离怀疑后悔。修多罗是经藏、经典的意思。了义则是究竟清澈圆满的意思。
  我们知道佛法有四个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为某一位老师、法师、上师或善知识,我特别喜欢他,或者他对我特别钟爱,而只相信他说的佛法,其他人所说的,我一概不理,不以为然,这不是一个佛弟子所该有的行为。学佛人只问对方所说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个人的喜好爱恶所迷惑困宥(you4:宽容,饶恕,原谅。)。
  第二,依经不依论:一切菩萨的论述以及后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应该以佛经作依据,不应以论藏作依据。所以,我常劝学佛的同学们,不要陷于这一百年来的佛学著作及注解中,昏头转向,应该直接研究佛经。至于名词不懂,则可查佛学辞典,乃至于我所写的及我所说的,只是帮助诸位了解研究佛经而已,不要以我的话为标准,要直接以佛经为依据。
  前几天,我的一位在大学担任系主任的学生来找我,说最近准备写一本“××概论”,问我怎么写较为妥当?我说你不要再写什么概论了。我向来对学生看什么概论持保留态度,什么哲学概论、文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唉!已经概了几十年了,还在那里穷概。一把剪刀,一罐浆糊,东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论。奉劝各位,要真作学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
  最近国外有人写信问我,想要研究学佛,第一步要从哪一本书入手,我想了一下,还真答不出来,只好回说没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学概论的话,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学概论有两本,一是“大智度论”,一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佛学概论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以及永明寿禅师的“镜宗录”。他说老师,这些概论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
  注意!学佛要依经不依论,佛经看不懂的话,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检点终会有所体会的。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有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经。了义是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譬如“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法华经”,这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末直截点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还是有个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
  第四,依智不依识: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据我们的意识妄想去推测。
  刚才我们讲到了义法门,所以提到了四依四不依,现在我们回到本经,金刚藏菩萨为我们提出问题,希望佛大慈大悲为末世众生讲解经藏中的了义法门,令众生“永断疑悔”,得到真信。
  “华严经”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基督说信者得救。其实,信很难。诸位真的信佛吗?如果我说你不是真信、正信,那你一定很生气。对不起,没有证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必须“永断疑悔”,才是真信、正信。疑悔的悔有二层意思,一是后悔的悔;另一层意思是对于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不知对或不对,自己不敢确定,有一点怀疑,这就是悔,所以把疑与悔放在一起。
  中国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况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没有成佛以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现代青年喜好学禅,问他有没有问题呢?半个问题都没有,不疑就不悟,这样还学什么禅呢?禅宗讲参话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迦叶为何微笑?牙齿白呀?释伽牟尼佛又为什么要拈花?假如你不去参究这类问题,那就不要学禅了,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金刚藏菩萨在此提到“永断疑悔”,写文章叫破题,问题的主要中心给你点出来了。断了这个疑悔,你就得到金刚藏颠扑不破的智慧境界,了解佛法真正的奥秘。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菩萨提完了问题,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