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 >

第20章

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第20章

小说: 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

□穿上结实的皮靴如果有的话,许多毒蛇的毒牙很小,不能穿透皮靴。

□在使用床单、衣服、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

□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许多情况下,毒蛇只想着如何逃命。

□取其性命。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木棒,要具有良好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最好一击成功 受伤的毒蛇更加危险。

※北洲和南美洲※  
▲响尾蛇▲ 


许多响尾蛇生活在北美洲,体长从45厘米到2。1 米不等,身体粗壮厚实,脑袋宽大,尾部经常但并不总是发出短促响声作为警告。菱背响尾蛇体型最大,背上有清晰可见的菱形疹块。
▲铜头蛇▲ 


平均体长60…90厘米,身体粗壮厚实,体色橘黄,并且有褐色箍斑,头部红铜色,多生活在美国西部,易受惊吓,被它咬伤大多无性命之忧。
▲水腹蛇▲ 


体长在60…30厘米之间,体色深褐或呈橄榄色,有时伴有疹块,为淡黄色,腹部也有疹块,口内白色,是一种水生动物,生活在美国南部的淡水中,性好斗,所以不要惊扰它。
▲热带响尾蛇▲ 


体长1。5米,蛇身有菱形标记,颈部有2条黑色条带状花纹,尾部有角质环,多在晚间活动,在南美洲北部到墨西哥的干旱区域生存。这种响尾蛇体型大,极具攻击性,十分危险。
▲矛头蛇▲ 


表皮褐色,缀有苍白色几何图形,体长1。3…2米,剧毒,易致人死亡。矛头蛇有许多亲缘种,表皮灰色、褐色、淡红色不一,都缀有相同图形。矛头蛇在南美北部到墨西哥一带繁衍,有些种类在树上生活,在攻击目标之前,身体首先盘成环状。
▲巨腹▲ 


头部大,表皮呈红褐色,背部绷有大块暗褐色三角形图案,蛇身长达2…2。6米,或更长,生活在中美洲南美洲一带。晚间活动,多出现在丛林中的低地上,特别爱在洞穴中活动。在受到逼迫时,凶恶残忍。在生活于美洲的各种蛇中,巨腹最危险。
▲珊瑚眼睛蛇▲ 


体长45…90厘米,略显纤细,蛇身缀有红黑两色箍,由白色或黄色细圈相隔,在美国南部及其以南的美洲大陆生存(在东南亚有类似的蛇种)。其口部小,很少用口攻击,但一旦攻击即可致命。
没有辨认毒蛇的确切标准。眼镜蛇通常颈部胀起皮褶,响尾蛇的尾部有角质环,但是并不存在可靠的标记。对每条毒蛇都需独立加以研究辨别。如果心存疑惑,将每条蛇都看作毒蛇。
毒蛇2  
 


注意:除非明确给予相反的提示,这些蛇的毒液都可致人死命,不要接近、挑衅或触摸这些蛇类。
※欧洲※  
■蝰蛇■ 

体长约30…75厘米,体色从橄榄绿灰至淡红褐色不等,并且有一条更深的条带弯曲于背部。在山区的灌木丛生处、沼泽地段以及开阔地带经常出现,是北欧地区仅有的毒蛇,几乎从未致人死亡,但在南欧的亲缘种体型更大,也更危险。
※非洲和亚洲※  
■鼓腹巨蝰■ 


体型粗厚,尾部短小,头部宽大,体色如稻草秆,呈褐黄色,且伴有颜色更的标记。长约90…130厘米,生活在半干旱地区,通常在水域附近,主要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在其他地区也有其亲缘种栖息繁衍。在非洲和欧亚大陆,从沙漠地带到丛林深处都有蝰蛇出没。
■锯状鳞片蝰蛇■ 


体表有鳞片,体色淡红色至沙褐色不一,缀有深色标记和白色疹片。体长约40…55厘米,生活于北非西部至印度一带的干旱地域。相当常见又十分危险,经常发生咬人致死事件。
■蝰蛇■ 


体长1…1。25米,体色淡褐,缀有三排斑块,斑块是边缘发白的黑色环,中心呈红褐色。从巴基斯坦到台湾,除丛林地域外多数地区都有出现。这一地区的蛇咬伤多是蝰蛇所为。
■马来亚响尾蛇科毒蛇或食鱼腹■ 


体长约60…80厘米,体色淡黄、淡红、灰色相间,缀有几何图案,腹部淡黄或有淡绿褐色斑点,生长于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一带,在这一地区有许多亲缘种,要避开任何与之相似的毒蛇。
■眼镜蛇■ 


生活于非洲东部至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一带,体长通常约1。5…2米,受到惊吓时,通过其渐渐膨胀的抬起观望的头部可以辨认出其为眼镜蛇,另外颈部有皮褶胀起。眼镜蛇在这些地区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多岩石和半干旱地带。
■树眼镜蛇■ 


头部小,蛇身纤细修长,通常有墨绿色或灰色鳞片,体长约1。5…2米,多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栖息在树木上,不过黑色树眼镜蛇体大,为陆生动物,袭击时快速敏捷,事后如不及时治疗,几乎不可能存活。
■非洲树蛇■ 


体长约1。3…1。5米,身材细长,体色淡绿至淡褐或灰黑色不等,生活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稀树草原中,常居于树上或难以到达的地点。有剧毒,受到惊吓时会臌起喉咙。

■喷射毒液的眼镜蛇■  

许多眼镜蛇,包括非洲南部的粗皮小眼镜蛇,既可咬啮又可喷射毒液。喷射毒液是一种纯粹的防御措施,除非毒液进入眼睛或裸露的伤口,一般不具危险性。一旦毒液喷射到皮肤上应立刻用水冲洗,特别情况下,可使用尿液。
 

■金环蛇■ 

体长90…150厘米,头部小,体表由黑白或黑黄相间的圆箍环组成。生活在印度至印度尼西亚的开阔地带或丛林之中,多在夜间活动,不具有攻击性,但被其咬伤是致命的。  
毒蛇3、蜥蜴  
 


注意:除非明确给予相反的提示,这些蛇的毒液都可致人死命,不要接近、挑衅或触摸这些蛇类。
※澳大利亚※  
■南棘蛇■ 

肤色淡褐、淡红或灰色,缀有深色箍环,蛇身粗厚,体长约45…60厘米,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附近一些岛屿上,多在沙地上生活,有完美的保护色以及剧毒液,不过危险性不及虎蛇和眼镜蛇科大毒蛇。
■澳大利亚黑脊游蛇■ 


体长约1。5…2米,蛇身细长,呈蓝黑色,腹部亮红色,生活于澳大利亚淡水域中或淡水区域附近,有数个不同品种。被其攻击很少能够致命,遭挑衅后,颈部变得扁平。
■澳大利亚褐蛇■ 


蛇身细长,呈灰黄色至褐色不等,蛇腹发白,体长约 1。5…2米,在澳大利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干旱地区繁衍生存。有数个品种,极具攻击性,并且毒性强。
■虎蛇■ 


身长约1。3…1。6米,蛇身厚实,头部宽大,身体呈浅暗橘黄色或茶色,并伴有黄绿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环,生存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半干旱区域。虎蛇攻击性强,含剧毒液,是致人死亡的最主要的蛇种。
■眼镜蛇科大毒蛇■ 


体色浅褐至深褐不等,蛇身两侧和腹部呈黄褐色,体长可达3。5米,生活于澳大利亚北部开阔地带或丛林中,受到挑衅时易怒,毒液可致人死亡。
■海蛇■ 


生活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中,部分为陆生动物,多栖居于港湾或海滨沼泽中。体色与身长变化很大,蛇身约1。 3…1。5米,尾巴扁平,状似桨片,身上的鳞片是区分海蛇与鳗鲡的标志。海蛇没有攻击性,但有些海蛇的毒性在蛇类中首屈一指。 


蛇类具有完美的保护色,只有当其运动时才会使人警觉。在蛇类出没的地域内,每天你都会遇到几条,但或许任何一条都未引起你的注意。
受到毒蛇袭击的可能性其实很小,并且多数可以康复。在马来西亚,每年更多的人是死于椰子果的掉落;在印度,住院的病人中受到鼠咬的更多。

受到毒蛇袭击后应采取必要措施。当然,对不同程度的伤害采取的措施也不同。有些毒蛇在出于自卫时,喷射的毒液量很少,有时甚至没有丝毫毒素。如毒蛇慌乱不安、失去控制或者刚刚咬过别的东西,其毒液一般不会有充分效力,毒液囊中储存的毒液数量也不会很多。你身上的衣服或鞋子可能会完全将毒液拒于身外。许多毒蛇一次注入人体的毒液远远不能使人致命。

※无毒蛇区域※  
有些地区没有毒蛇出没,如新西兰、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爱尔兰、波洛尼西亚以及极地区域。

※蜥蜴※  
■希拉毒蜥■ 


这种蜥蜴仅在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及附近地域有分布,头部大,呈圆形,躯干粗短厚实,尾巴短胖,缀有明亮的黄色图案。长约37…45厘米,咬噬时射放毒液,不过可能仅在受触摸骚扰时才咬人。
■串珠状蜥蜴■ 


与希拉毒蜥相似,但体色更黑,体型更大,尾巴更细长,多杂色斑点,生活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干燥地带,性情顺,但咬噬时也释放毒液,所以别招惹它。  
河、海中的危险生物  
 


这里列举的海洋生物和鱼类十分危险,多数生物或者接触时可使人感染毒素,或者其肌肉含有毒素。
※河流中的危险鱼类※  
▲电鳗▲ 


身长几近2米,粗约20厘米,体色橄榄绿至黑色不等,腹部发白,生活于南美洲奥里洛科河流域和亚马逊河流域,更喜欢在浅水中出没,因为浅水中氧气更为充足。一条大电鳗放出的电压可达500伏特,足以使你的脚部麻木。
▲水虎鱼▲ 


生活在南美洲奥里洛科河和亚马逊河流域,体长不一,可达50厘米长,鱼身粗胖,颚宽大,牙齿犹如剃刀,可相互扣紧。水虎鱼十分危险,特别是干旱季节水位下降时。
※河流和海洋中的危险生物※  
▲魔鬼鱼▲ 


是浅水中,特别是热带水域中的危险鱼类,不仅在少滩海附近生活,体形变化很大,但所有种类的身体都具明晰的放射状,许多种类生活在南美和西非热带河流中。淡水种的体长很少超过30厘米。流入太平洋的各大河流中不会有它们出现。尾部的脊刺含有毒素,可产生严重伤害,有时甚至致命。 
咸水域危险鱼类  
 


这里列举的海洋生物和鱼类十分危险,多数生物或者接触时可使人感染毒素,或者其肌肉含有毒素。
※咸水域危险鱼类※  
■银鲛■ 


主要生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的暗礁水域,体长约2 5…30厘米,可以食用,但大多数鳍上有尖锐的鳍刺,含有毒液,所以触摸时要小心谨慎。
■刺尾鱼■ 


体长约2…25厘米,体厚实,口部小,体色鲜艳,尾部两侧的鳍状如柳叶刀,猛烈动时可在对方身上划出严重的伤口。生活在所有的热带水域。
■蟾鱼■ 


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两侧的热带海域中,体长约2 0…25厘米,体色灰暗,嘴巴大,栖息在沙层里,背部的鳍锋利,有剧毒。
■由或蓑由■ 


多生活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的暗礁附近,体长 30…75厘米,体形相差大,但通常都具有淡红色长长的放射状鳍,受其刺击时,剧痛难忍。生活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亲缘种毒性较小。
■石鱼■ 


生活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热带海域,体长达40厘米,体色灰暗,体表坑凹不平,难以引人注意。遭到践踏时,背鳍放出毒液,可引起剧痛,严重性况下可致命。
蟾鱼、石鱼和蓑由可以食用。击打其头部,待其死后再小心处理。

有些鱼尽管没有毒液,但其锋利的鳍相当危险,而这却通常令人难以察觉,除非相当接近。鳍通常位于背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