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03三国前传 >

第4章

03三国前传-第4章

小说: 03三国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看这四方猛将的组成: 
  1原前将军、当时还在赴任途中的并州牧董卓。 
  2原并州刺史、时任武猛都尉丁原。 
  3东郡太守桥瑁。 
  4大将军掾王匡。 
  5西园军假司马张杨。 
  6原并州从事张辽。 
  7骑都尉鲍信。 
  8都尉毌丘毅。 
  除董卓所率亲兵以及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具有相当战斗力以外,其他各路兵马不是郡国兵,就是临时招募起来的武装,且各路兵马距离洛阳远近不一,像王匡、鲍信去了泰山,张杨和张辽回到并州,毌丘毅到了丹杨,要集聚于洛阳,在时间上难做统一的安排。而这种近乎全国范围的兵力募集,不可能不为宦官所觉察,既要诛除宦官,又要宦官明白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让他们有所收敛,何进的苦心就这样公布于天下了。 
  迫于形势上的压力,何太后也改变了初衷,将诸宦官遣返出宫,与其说是给士人一个交待,不如说是给何进一个台阶下。何进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让宦官暂避锋芒,先保全性命要紧。此时已经出任司隶校尉,有纠察百官并掌握着京畿地区治安权力的袁绍却有些坐不住了,假借大将军的名义,命令地方搜捕宦官亲属,想借此来敦促何进果断行事,将宦官一网打尽,免生后患。 
  而何进这时又陷入到不安狐疑之中。他似乎已经能体味到征召四方猛将给政治带来的丝丝苦意。慌忙间,他派出种劭宣诏阻挡住进军神速的董卓,并为业已进入京师的丁原安排了一个执金吾的位置。执金吾负有京师防务的职责,对于丁原的使用,可能也有袁绍的主意在里面。此意将在下文予以揭示。何进阻兵,否定了他先前的做法。而太后又重新起用了诸宦官,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汉末政治似乎是要在无尽的徘徊中打发时光。            
名士入府:是装点还是另有企图(5)     
  然而时间并没有改变宦官的命运。在一进一出之后,皇权的威力正在减弱,士人的态度似乎愈发强硬起来。而缺少了士人的认同,皇权就形同躯壳。宦官在这单薄的躯壳下,将失去往日的尊崇。他们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了。但皇权与宦官的连带,使得他们无从确立日后从容脱身的路径,或许在躯壳之下,再次清理自己的门户,乞求得到士人的宽容。然而奉献出一个蹇硕,被遣返出宫,这些让步足以化解他们的罪过了,还能做些什么呢?他们实在无法去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士人的怜悯。一旦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忍耐限度,他们就要孤注一掷了! 
  这时,何进又来到了太后的长乐宫,禀明要诛杀宦官,清整宫省。何进的此番举动,究竟为何?是象征性地走一过场?还是坚定了与士人合作的信念?宦官没有摸清何进的用意,脆弱的神经已无法负担这一再的恐吓,便假传太后之诏,将已出宫的何进重召进来,在一番苦诉衷肠之后,对何进进行了最后的“审判”,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在何进的身后就是灵帝驾崩之处。 
  宦官的一剑虽然发泄了他们的一腔愤怒,但等待他们的却是士人刀林剑雨的审判。何进的死,唤起了士人解决宿怨的冲动,他们挥舞着刀剑冲入了宫省,众宦官随之魂飞魄散。 
  在这短短的一瞬间,积年的怨恨就在殷红的血流中漂去了。 
  但刀剑的锋刃能够破除东汉长久以来的弊政吗? 
  士人的心灵创伤就这样被抚平了吗? 
  硝烟散尽,又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呈现在眼前?破碎不堪?复兴有望?还是…… 
  这一切的未知拉开了汉末(189~220)政治三十一年迷离动荡的帷幕。            
*士人兵变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八                        
出离困境:重整山河的旧思路(1)     
  历史总会在不经意处显露出她戏剧性的一面。长久以来就被士大夫认定为变乱皇权的两大毒素——外戚和宦官,居然在中平六年八月戊辰到辛未(公历9月22日至25日)的四天时间里,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在这场疾风骤雨的宫廷政变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1此次政变的导火索是宦官杀了外戚大将军何进。随即何进家兵发难,围攻南宫。担任宫内卫戍任务的虎贲中郎将、袁绍同父异母弟袁术火烧宫门。张让、段珪等部分宦官在慌乱中裹挟天子、何太后和陈留王协(即后来的献帝)仓皇逃往北宫,中途何太后被尚书卢植截留。稍后车骑将军何苗增兵南宫,何进家将与何苗不和,认定是何苗导致了何进之死,并且有保全宦官的嫌疑,两部遂发生火并,何苗被杀。而何进、何苗兄弟先后丧命,日后何太后归政,已无何氏外戚可以凭借,自此断绝了外戚专政的可能。 
  2士大夫介入政变,并且初步掌握了领导权。八月宫廷政变爆发后,先是袁术充当了急先锋,这与他宿卫宫省的职责有关。随后,太傅袁隗与司隶校尉袁绍迅速做出反应,“矫诏”清除了宦官在外朝的党羽。此举,可以看作士大夫已经从理性行政的空间中挣脱出来,付之武力的表现。而“矫诏”虽然在形式上还有依托皇权的色彩,但它的出现,足以显示出士大夫已经学会了利用皇权,以此来实现自身的政治图谋。从事态进一步演变的过程看,袁绍俨然已经成为操控全局的首脑人物,由他下令开始了对宦官群体的大肆杀戮,其景象大为血腥和恐怖,“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 
  3张让等虽裹挟天子和陈留王逃离洛阳城,但河南尹王允随即派出中部掾闵贡予以阻截,张让等投河而死。自此,宦官被彻底肃清。 
  如果照此态势发展下去,在宦官和外戚两亡的情况下,下一步的结果顺理成章地就是士大夫接管政权,他们也许会因为宿敌的消失,而致力于朝纲的修整,抒发一下他们被压抑太久太久的政治情怀。 
  而如何使国家走出疲敝的困境,长久以来,士大夫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使用经学所提供的政治修复机制,试图实现皇权的独立自强。 
  在汉代,经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功用。在建章立制的同时,经学还为士大夫提供了一套政治修复机制。这就是源于天人感应学说的灾异警示,其在东汉政治事务中的应用,大致是以这样一个程序来体现的:先言灾异的发生,显现出天的意志;再引用一些经书大义,继而切入人事,从而来表达士大夫对于政治现状的理解,最终是要把灾异的出现归结在现实中人的因素对政治的干扰上。确切地讲,在这时候就要把此意上升到外戚或是宦官的干政,造成了皇权下移,导致政治败坏的层面上,从而对“天谴灾异”作出解释。举例来说,如出现日食,和帝时的司徒丁鸿就把它理解为“臣乘君,阴陵阳,月满不亏,下骄盈也”,进而可以导出“威柄不可以放下,利器不可以假人”的道理。采用这样的灾异警示,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不可以不刚”,“王不可以不强”(《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皇权要独立自强就成为东汉中后期士大夫所表露的共同思想。 
  第二,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官僚职能,剔除政治中的不合理因素,努力扭转政治的颓势。 
  范晔在《后汉书》中多次论及东汉中后期衰而不亡的原因,例如: 
  永元之际,天子幼弱,太后临朝,窦氏凭盛戚之权,将有吕、霍之变。幸汉德未衰,大臣方忠,袁、任二公正色立朝,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逼。不然,国家危矣。(《后汉书》卷四三《朱乐何列传》范晔论)            
出离困境:重整山河的旧思路(2)     
  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岂非仁人君子心力之为乎?(《后汉书》卷六一《左周黄列传》范晔论) 
  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范晔论) 
  东汉之所以衰而不亡,就在于士大夫还在国家政治中起着支撑的作用。这种支撑,是士大夫在政治实践层面中寻求到的官僚职能,以此来抵制政治中不合理因素的干扰。如,以袁安、任隗、杨秉以及周景等为代表的三公对外戚、宦官及其党羽的奏劾,致使大批贪赃枉法的高官落马;又如,士大夫在监察执法上力度的加大,宦官们会因为“李校尉”、“骢马御史”的存在,而心生畏惧,在行为上有所收敛。“李校尉”指的是那位鼎鼎大名的李膺,党人“八俊”之首。对于年轻人来说,李膺就是他们的偶像,是天下的“楷模”,有幸被这位名人接见一次,那就等于登龙门了;“骢马御史”指的是侍御史桓典,桓氏《尚书》传家,世为帝师。桓典后来也参与了策动何进诛除宦官的行动。            
矛盾:无法摆脱的君臣之义(1)     
  不过,还应指出的是:虽然对于士大夫来说,作为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国家政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政治命运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客观上需要他们有所作为。但就其作用而言,还是有限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在政治中的作用,要通过天子这一环节,才能得到最终的转化。在经学的知识体系中,政治的根本讲求的是君臣之义,君为本干,臣为末枝,君权神授。能够对君主施加影响的只有“天”,臣在国家政治中只扮演了一个效忠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费孝通先生在《论绅士》一文中就曾指出:“官僚是皇帝的工具,工具只能行使政权而没有政权。”(《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页)这就使得饱读经书的士大夫,纵然“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说新语·德行》)的初衷,而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需要通过天子才能实现。由此就产生了两组矛盾: 
  一组矛盾是士大夫要求改良政治现状的愿望和天子的不作为之间的矛盾。 
  在东汉中后期,经常会出现检讨当时政治和频繁要求选拔贤良的天子诏书,这似乎是在满足士大夫改良政治的愿望。但事实上只是为了应付上天谴告的一种敷衍,选拔上来的贤良,也大都是些欺世盗名之徒,即便有一两个贤才,也常常是选而不用,像黄琼那样的练达之士,起初是公车征聘,礼遇有加,后来是“久处议郎,已且十年”(《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表面文章做多了,“天子”干脆就不再对灾异的发生负责,将其转嫁给三公,免掉几个大官的职,算是给老天一个交待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发生变异后的皇权具有排他性,要“亲小人,远贤臣”,到何太后那里,甚至会认为士大夫是可有可无的,是可怕的异己势力。这样大凡是士大夫要求矫正的政治弊端,都会受到来自皇权的保护,像以天下为己任的陈蕃,愈是呼唤政治清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