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

第21章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第21章

小说: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    
    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凿岩为城,建立了首都佩特拉。那时,佩特拉越阿拉伯谷地向西直通地中海港口,是阿拉伯商队东西贸易的隘口,城市日渐繁荣,国力大增,成为中东一个强悍的国家。由于佩特拉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希腊人、罗马人几次进犯,都无功而返。公元106年,罗马军队实施“断水计”,断了城内军民水源,占领了佩特拉,使之成为罗马帝国的最繁荣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佩特拉在罗马人手里继续扩建,一直是东西商路的重要中心,随着南北商路逐渐被打通,货物直接从南边的红海出入,佩特拉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最后,人去城空,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布尔克哈特才重新发现了它,佩特拉在销声匿迹了几百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主要景点:    
    西克峡谷(Siq)    
    要进入古城佩特拉,西克峡谷是必经之地。峡谷长1500米,最宽处不过7米,最窄处仅能通过一辆马车。两边的石壁高70米~100米,抬头仅能望到一线青天。    
    艾尔?卡兹尼宫殿(Khazneh)    
    卡兹尼又被称为“法老的宝库”,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宝的地方。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高50米,宽30米,分上下两层,总高50米,宽30米,带有罗马的建筑风格。底层由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撑着前殿,构成堂皇的柱廊。二层是三组高大的亭柱雕刻,中间一组为圆形,共有九尊罗马式神像浮雕,虽然残缺,仍不失本来神韵。正殿后壁龛肃立着圣母像,栩栩如生。左右殿壁的壁画,色彩暗淡,但粗旷的线条依稀可辨。卡兹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无比神奇。     
    露天大剧场    
    古城中有一座依山雕凿出的罗马式露天大剧场,可容纳6000人。看台呈扇形,沿山而上排成阶梯。舞台用巨石铺砌,声音可以清楚传到最后一排席位。现在舞台上还残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    
    其它:    
    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在佩特拉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世界奇观:人类不朽的创造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马丘比丘    
    ――失落在云雾中的神话    
    数百年前,印加帝国屈辱地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居民也因为对西班牙人带来的传染病没有抵抗能力,人口在短时期内锐减百分之九十。在这样一个没有文字,仅靠口传来记载历史的民族,人的便消亡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好在精于石器建筑艺术的印加人留下了虽不能开口,但却能够永恒的马丘比丘古城遗迹,即便这世上再没有印加人,印加文明在地球上的痕迹也将无法磨灭。    
    也许是对侵入者的一种惩罚,马丘比丘以沉默来面对世界。人们经历了发现马丘比丘的兴奋之后,想要找到了解这神秘古城的钥匙,却陷入一片迷惘。    
    马丘比丘座落在老年峰和青年峰中间陡峭狭窄的山脊上,四周被崇山峻岭重重包裹。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印加人却建起了他们的城市。从远处看起来,马丘比丘似乎随时都可能从狭窄的山脊上滑下万丈深渊。古代印加人怎么能在绝顶上建造城市着实令人费解。这与世隔绝的所在几百年都没有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因此也免遭劫掠。当初美国人宾汉姆(Bingham)偶然发现马丘比丘的时候,它已经被几个世纪以来的树林灌木、苔藓藤蔓遮盖,只能隐约看到些断壁残垣。今天,杂草滕蔓虽然被清除了,但是想要瞻仰古城,仍然得耐心等待笼罩古城的山中云雾散尽。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丘比丘被叫做“云雾中的城市”的原因。等待是漫长的,可是也正因为这样,当那层神秘的白色面纱最终消失,马丘比丘更像是上天额外赏赐给人类的礼物。    
    通过对这里发现的木乃伊做年代测定,人们发现马丘比丘大致在十五世纪中后期由印加王帕查库提(Pachacuti)所建。城中宫殿、神庙、祭坛、广场、街道、水道、监狱、仓库等一应俱全。因为被人遗忘在高山之巅数百年,所以一切都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以15世纪印加人的生产力和技术,他们如何将巨大的石块运上绝顶山梁已经让人惊讶,他们又如何把这些巨大的石块垒成城堡就更让人无法想象,更何况石块之间结合严丝合缝,有时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如此精密的建筑,细致的规划,却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历史记录,也确实匪夷所思。    
    现代的考古学者推断,马丘比丘并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个举行各种宗教祭祀典礼的活动中心。平时有一些人居住在这里照料寺庙和祭坛,大部分人要到宗教节日才到这里来。考古薛家在城中发现的头骨中,绝大多数是女人的头骨。他们推断这些都是为了敬献给太阳神的“太阳神的处女”。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Intihuatana),它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异巨石,据说是印加人每年冬至的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阳,太阳神(Apu Inti)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灵。印加王都自称为“太阳之子”。这是这些太阳的子民为什么竟遗弃了他们的拴日石?这也不得而知。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现代人的推断,究竟这古城为什么不为人知,为什么被遗忘了三百年?这些都是印加人留给世界的神秘问卷。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去理会这些现代人穷追不舍的问题?我们可以只把马丘比丘当作高山之巅,云雾之中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时隐时现,只为诚心倾听的耳朵讲述。    
    地理概况:    
    位于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城外约122公里处,海拔高度2500米。    
    古城简介:    
       马丘比丘城占地约5平方公里(长1000米,宽550米),分为梯田和城区两大部分。城区又以中央广场为界,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地势略高于下城。    
    城内主要看点:    
       太阳庙,印加之家,大庙、拴日石(Intihuatana)、三重门、谷仓、大磨盘、神鹰庙、中央广场    
    历史概况:    
       马丘比丘是被印加帝国于16世纪遗弃的古城,1911年被美国地理和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海拉姆?宾汉姆(Hiram Bingham)偶然发现,后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通向古城的印加古道,全长45公里。“印加”这个名词,既可以指印加帝国,也可以指印加民族。印加帝国开始于1438年印加王帕查库提(Pachacuti)――意思是“地球震撼者”――即位之时。这位勇猛的印加首领将散落杂居的印加人聚拢起来,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后来帝国势力逐渐遍布安第斯高原,包括今天的厄瓜多尔和智利,成为南美的大帝国。印加文明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公元1200年,起源地点便是今天被成为“南美考古之城”的库斯科(Cuzco)。1532年,西班牙人皮扎诺(Pizarro)带领一支区区数百人的队伍,利用和当时的印加国王谈判的机会,生擒并处决了印加国王。之后开始了西班牙人在印加古国的殖民统治和疯狂劫掠,加上当地人对西班牙人带来的欧洲疾病没有抵抗能力,人口在几百年内锐减百分之九十,古老的印加文明被逼到濒于灭绝的境地。    
    气候:    
    六月至九月为干季,也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一月至五月是雨季。    
    


世界奇观:人类不朽的创造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认出地球上两大工程,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长城。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并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泰姬陵一样,成为国家民族的象征。不过与这些古老遗迹不同的是,长城并不是在某一个朝代,由某一个君主建造的,它的故事绵延几万里,横亘数千年。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到17世纪明朝末期,几千年里中华大地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修筑长城竟是不变的决心和行动。在国人心中,长城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概念。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互相防范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从秦始皇开始,长城就始终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绵延万里的长城既然是宏伟的防御体系,我们登上长城便总是企盼得到某种英雄气概上的满足。但是登上长城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却是一种失落:我们伟大的长城就只是这样一段城墙吗?单看长城的一段,觉得它实在过于单薄。仅凭这段城墙,如何能抵御外族的侵略?    
    事实上长城也确实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有人说历史一向都有两部,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一部。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即便长城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有英雄气概,起码也有几分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