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

第22章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第22章

小说: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更何况脚下踩着千年的古城砖,还有城墙脚下埋葬的无数苦力的冤魂或是战死在这里的将士的幽魂在作祟,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年岁陡然增加了许多,平添几分对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会突然有某种归宿感。毕竟自己身处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不管它是建筑的历史也罢,军事的历史也罢,抑或是惧怕的历史和失败的历史,总之从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只要登上长城,这些远古的回忆似乎就都在刹那间被唤醒。想到的感受的一切碰撞融合,最后交汇而成的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地理概况:    
    长城横贯中国华北和华中地区。由于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和王朝的疆域都不同,因而修筑的长城也都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据大致推测,长城总长度为七千多公里,接近一万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万里长城”。城墙最高处将近十米。    
    历史概况:    
    早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去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以后数千年,中原大地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    
    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景色怡人。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城高14米,厚7米,防御体系相当完整。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嘉峪关: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世界奇观:人类不朽的创造吴哥Angkor 

    吴哥    
    奇迹多半源于不经意的发现。1860年,法国人享利?英哈特(Henri Mouhot)在柬埔寨搜集动植物标本。一天,亨利在向导的带领下去看当地人说的一处古建筑遗址。他在阴森的密林里走了很久,一路上到处看到长满了苔藓和青藤的小山丘。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石阶,石阶通向几座尖顶高塔,这些破败的塔身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亨利突然意识到,来时看到的那些被苔藓和青藤覆盖的小山丘原来竟是一群建筑物和石像,只不过它们已经完全被茂密的丛林覆盖了,有的被树根侵蚀分成了许多小块。亨利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觉得“犹如在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吴哥(Angkor),一个在热带丛林里沉睡了四百年的城市。    
    真像是命运的捉弄,亨利最引以为豪的珍稀蝴蝶标本在运回欧洲的时候遇上了风暴,沉入大海;他记录发现吴哥遗址的笔记却引得全世界开始关注这个失落的古城。重新被发现的吴哥遗址逐渐经过清理修复,成为柬埔寨最大的骄傲。这个古城仿佛从密林深处走来,将人们带回到数百年前高棉与泰国兵刃相加的惨烈年代。    
    吴哥窟(也叫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寺庙。在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圣山。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吴哥窟建在三层台阶的地基上,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寺庙中央大道两旁是七头蛇形栏杆,柬埔寨传说中,七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寺庙周围是护城河和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吴哥窟是人的杰作,但每个设计都是为了体现神性。置身于吴哥窟的佛像间,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人的空间。神性和空间交汇在这个密林中的古城。    
    现在提到吴哥窟,人们自然会想起《花样年华》的最后一幕:一个男人将无法对人倾诉,甚至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一段情感秘密讲给吴哥窟的一个石洞听,再把它盖上,让发生在花样年华的故事从此留在吴哥,这里的一切,包括他的秘密,都会被自然带走,成为永恒的回忆。    
    曾有联合国官员说,“我担心吴哥再次被大自然收回,回归丛林。”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生长旺盛的热带雨林正用自己的盘根错节把吴哥的一切慢慢割裂,撕碎。有的寺庙入口几乎完全被硕大的树根遮盖。吴哥似乎又在渐渐离我们而去,退隐回茂密丛林。消失数百年后再度重现的吴哥更像一份自然的礼物。自然是它的主宰,由她决定什么时候再次收回这个奇迹。著名建筑家Louis Kahn曾说过,贝多芬写出第五交响曲之前,没有人觉得需要它,可是一旦杰作问世,人们就再也无法想象,没有它世界会怎样。我们能想象没有吴哥的世界吗?可是我们的敌人是时间与自然,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其实即使吴哥再度被自然收回,对它来也不失为一种安宁的结局,对这个介于人间和自然之间的古城来说,也是一种永恒的方式吧。而凡人如你我,只有在这个轮回中接触吴哥,触摸永恒。    
    其他看点    
    另一个保存较好的吴哥遗址是吴哥城(又叫大吴哥),这是高棉帝国宫殿城。是吴哥的“心脏”。在吴哥城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贝雍寺(Bayon)。贝雍有54座大小宝塔,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佛教神圣。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们潜在的威慑力,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方位及面积: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西北,暹粒(Siem Reap)村北6公里处,距柬埔寨首都金边(Phnom Penh)300公里,分布在近200平方公里的莽莽丛林中。    
    历史:    
    吴哥是高棉人(柬埔寨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 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Angkor)一词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吴哥所在地暹粒中的“暹”是泰国的简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历代国王大兴土木,留下了吴哥城(Angkor Thom), 吴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宫等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繁华的吴哥从此湮没于方圆45平方公里榛莽之中,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19世纪后期,吴哥被重新发现。    
    中国人对吴哥的最早记载:    
    1116年柬中外交关系恢复,1128年中国正式承认柬为臣藩。元朝的周达观,1296年来到吴哥住了一年,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文献《真腊风土记》,全书8500字,较早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吴哥的情况。后被译为法文、英文、柬文和日文,并多次再版,更被不少正规严谨的介绍吴哥的书所反复引用。    
    人口    
    高棉帝国鼎盛时期,吴哥曾有20万居住人口,现在约有八万四千僧人和村民住在这里。    
    


世界奇观:人类不朽的创造金字塔Giza Pyramids 

    金字塔                     
    2500年前,古希腊人列出了当时世界七大奇观,如今,七大奇观中只有为首的金字塔经受住了岁月千年的考验留存下来。难怪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古埃及人有建造金字塔作为国王和王后的陵墓的习俗,因此埃及的金字塔很多,素有金字塔之国的美称。其中最宏伟的当然是位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又叫大金字塔),它已成为埃及国家和文明的象征。大金字塔总共由大约230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石缝之间都插不进哪怕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一方石块平均有2。5吨,最重的达到100多吨。以古埃及人当时的劳动力,它们是如何把巨大的石块开采出来;并且运到这里来?又如何把它们垒砌起来? 何以抗拒时间的侵蚀直至今日?而且金字塔的底部四边几乎对着挣南、正被、征东、郑洗,误差小于一度。古埃及人是怎么计算的这精确的呢?    
    多少年来,大金字塔一直是人们探索而又无法确证的一个谜。因为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些现象,现代人用尽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有人说金字塔时外星人所建,是他们到地球上来的一个降落点,还有人说胡夫金字塔是由失踪的亚特兰蒂斯岛先民所建。    
    为了揭开金字塔之谜,人们进入大金字塔探密的尝试从未停止。与中国的秦始皇陵设置机关对付盗墓人不同,埃及法老凭借咒语来保护自己。胡夫金字塔上刻有一段让人不寒而栗的文字:“不论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降临在他头上。”而且美国《医学月刊》也确切刊登过报告,证实100名曾经进入过大金字塔的人之中,未来10年内死于癌症的几率高达40%,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人们探寻金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