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第38章

亚当·斯密国富论-第38章

小说: 亚当·斯密国富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裕,或是贫困;其大部分土地,是否改良;其社会状态,是接近野蛮,还是接近文明。
    物品货币价格腾贵的原因,如全是由于银价跌落,则一切货物所受影响,一定相同。
即银价若较前减少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所有一切货物价格,亦必相应地普
遍抬高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但是,人们当作问题议论纷坛的各种食品价格
的腾贵,其程度却参差不一。就现世纪平均来看,人们公认,即使那些以银价腾贵来说
明谷价腾贵的人也承认,谷价上升率比其他食品价格上升率小得多。由此可知,后者价
格的腾贵,决不能完全归因于银价跌落,我们必须考虑其他原因。以上所提出的原因,
也许已可充分说明,为什么这些食品价格涨得比谷物大,而无须求助于银价跌落的假设。
    单就谷物说,在现世纪最初六十四年间,及最近异常不良季节以前,其价格较前世
纪最后六十四年间略低。此种事实,不但英国温莎市场价格表证明其属实,即苏格兰各
郡公定谷价调查表,以及法国麦桑斯和杜普雷·得·圣莫尔二氏所精勤搜集的许多市场
账薄,亦证明其属实。此种实证,原极繁琐难稽,现在所得,可算是超出人们所期望的
那么完备了。
    至于最近十年或十二年的谷物高价,可由季节不良充分说明,不必想到银价跌落这
个事实。
    因此,银价在不断跌落的见解,实无何等确凿的根据。既不根据对谷价的观察,也
不根据对其他食品价格的观察。
    或许有人说:同量银在今日所能购得的某种食品量,即使照上面的叙述,亦远较前
世纪所能购得的该种食品量为少。他们还说,确定这个变化究竟是由于该货物价值的上
涨,还是由于银价的下落,即使确定了,也不过是确定一种徒然的、无益的区别,对一
个只携带一定量白银去做买卖或只有一定量货币收入的人,并无帮助。我当然不敢说,
知道这个区别就能以较廉的价格购到货物。但这种区别决不能因此便说是全无所用。
    一国的繁荣状态,可由此区别,得到一平易的左证。所以这区别的确定,对于大众
当不无助益。某种食品价格的腾贵,若是由于银价的下落,那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从
它所能推得的,只是美洲矿山的丰饶。尽管有了这种情况,真实财富即土地和劳动的年
产物就会日渐衰微,象葡萄牙、波兰那样,或者日渐增加,象欧洲其他大部分地方那样。
但这些食品价格的腾贵,若是由于生产该食品的土地的真实价值的增大,即该土地产出
力的增长,或由于土地耕作的改善和改臾的扩展,由于土地更适于谷物生产,那我们就
可以坚决地断定,该国是在繁荣进步。土地乃是一切大国的国家财富中最大的、最重要
的、最持久的部分。此种区别,对于此最大、最重要、最持久部分的价值有否增加,既
能提供决定性的证据,那无疑不能说对公众毫无助益,至少能给予公众以若干满足。
    不但如此,在规定某些下级雇员的报酬时,此区别对公众也有若干助益。若某种食
品价格的腾贵,是由于银价的下落,则此等雇员的金银报酬(假定以前并未失之过高),
便应按此下落的比例予以增加。否则其真实报酬,将依这同一比例减少。但食物价格的
腾贵,如果是由于该食物价值随着生产它们的土地的产出力的改善而增加,那末,要按
什么比例来抬高他们的金钱报酬,或者要否抬高,其判定就成为一个极微妙的问题。我
相信,改良及耕作的扩张,既一定会使一切动物性食物与谷物对比的价格或多或少地提
高,它也一定会使一切植物性食物和谷物对比的价格式多或少地下落。它必能使动物性
食物价格上涨,国为生产此食物的大部分土地,既已改良而适于谷物的生产,就得对地
主和农业家提供谷田的地租和利润。它必能使植物性食物的价格下跌,因为由于增加了
土地的产出力,这种食物的产量必更为丰足。而且,农业的改良使许多植物性食物能以
更廉的(因为所需土地与劳动化谷物少)价格上市。如马铃薯,如玉米即所谓印度玉蜀
黍,都属于此类。此两者为欧洲农业,或者说欧洲本身,由于通商及航海大发展而得到
的二大改良。此外,在农业幼稚状态下,许多植物性食物,其栽种仅局限于菜园中,所
用器具仅为锄。到了农业改进,这些植物就开始在一般农场栽植,并以耕犁从事栽植。
如芜青、胡萝卜、卷心菜等,都属于此类。因此,在社会改良的进程中,如果某一种食
品的真实价格必因而腾贵,那末,另一种食品的真实价格,就必因而跌落。在此场合,
要判定前者的涨价,在什么程度上能由后者的跌价来抵偿,那是更微妙的问题。家畜肉
价格一旦涨到极点(除猪肉外,一切家畜内在英格兰大部分地方,似乎已于一世纪前,
达到了极点),此后其他各种动物性食物价格,无论如何腾贵,对一般下层阶级人民的
境遇,是不会有大影响的。英格兰大部分贫民境遇必不至因家禽、鱼类、野禽或鹿肉价
格的腾贵而陷于大困苦,团为马铃薯的跌价定可给予一定的补救。
    当现今食物缺乏时,谷价昂贵,无疑会使一般贫民受苦。但在普通丰年,谷物以普
通价格或平均价格出售时,他种原生产物价格的自然上升,不会使贫民感到大痛苦。食
盐、肥皂、皮革、麦芽、麦酒等制造品价格因课税而发生的人为的上涨,也许会引起他
们更大的痛苦。
  
    改良的进展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但是,改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逐渐降低一切制造品真实价格的结果。随着改良,一
切制造业的费用,大概都会逐渐减低,没有例外。机械的改善,技巧的进步,作业上更
妥当的分工,无一非改良所致,亦无一不使任何作业所需的劳动量大减。诚然,社会状
态,日益繁荣,劳动的真实价格,必大大增高,但必要劳动量的大减少,一般足以补偿
劳动价格的增高而有余。
    固然,有些制造品,从改良上所得的一切利益,还不足以抵偿其原料真实价格的增
高。在许多木器的制作,能以最好机器、最大技巧及最完善分工得到的一切利益,恐怕
还抵不过木材真实价格由于土地改良而发生的上涨。
    但是,在原料的真实价格没有增高或增高有限的场合,制造品的真实价格,一定会
大大低落。
    近两世纪,物价跌落最显著的要算那些以贱金属为原料的制造品了。前世纪中叶需
二十余镑才能购得的手表,现在恐怕有二十先令就可购得。刀匠铁匠所制成的物品,各
种钢铁玩具,以及以伯明翰出品设菲尔德出品著称的一切货物,其价格跌落的程度,虽
然没有象表价那么大,但也足使欧洲其他各地工人惊倒。他们在许多场合承认,即使以
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还不能制出同样优良的产品。也许以贱金属为材料的这种种制造
业,比一切其他制造业都更适宜于进行分工,更可进行机械改良。其制造品价格的特别
低廉,当无足怪。
    在近两世纪中,毛织业制造品,没有何等显著的跌价。反之,最上等毛织物价格,
在这二十五年乃至三十年间,和其品质比较,却上涨了一些。据说,这是因为西班牙羊
毛贵了好多。又有人说,完全由英格兰羊毛制成的约克州毛织物的价格,就其品质说,
在现世纪中,已跌落了好些。但是品质的好坏,大有争辩的余地。所以这种说法,我都
认为未必确实。毛织业上的分工状况,今日和百年前大致相同。其使用的机械,亦无大
变动。但这两方面可能都有小小改良,使毛织物价格跌落若干。
    但是,我们如把此种制造品的现在价格和更远的十五世纪末叶价格比较。则其跌价
就显得明确得多。那时分工程度,远不及今日精细,使用的机器,亦远较今日不完备。
    1487年即亨利七世第四年曾颁布以下法令:“最上等赤呢或最上等花呢一码,零售
不得超过十六先令,违者每码课罚金四十先令”。依此推断,含银量约与今币二十四先
令相等的十六先令,当时看做是上等呢一码的合理价格。当时颁布此法令,意在取缔奢
侈,可知普通售价必在十六先令以上。每码一几尼在今日可看做此等织物的最高价格。
这样说来,即使假定品质相等,最上等呢的货币价格,自十五世纪末叶以来,亦显有跌
落,何况今日最上等呢的质量,可能比当时好得多。至于它的真实价格,则跌落更大。
六先令八便士,为当时及此后许久小麦每夸特的平均价格,所以十六先令就是小麦二夸
特三蒲式耳多的价格。现在小麦一夸特如评价为二十八先令,则当时最上等呢一码的真
实价格,至少必等于现在英币三镑六先令六便士。当时购买这种呢一码的人,必须支付
今日三磅六先令六便士所能支配的劳动量与食品量。粗呢的真实价格,虽亦显有跌落,
但其跌落程度,没有上等呢那么大。
    1463年即爱德华四世第三年颁布的法令,限定农业雇工、普通工人、市外或郊外居
住的一切工匠所雇用的雇工,都不得穿用每码二先令以上的呢。当时二先令,约含有今
币四先令同量的银。但是,现在每码值四先令的约克呢,恐怕比当时最苦雇工穿用的呢
好得多。所以,这些人所穿衣物的货币价格,就其品质说,现在亦比当时低廉。至其真
实价格,那是更比当时低廉了。小麦每蒲式耳十便士,当时看做适中合理的价格。所以,
二先令,就是当时小麦约二蒲式耳二配克的合理价格。按每蒲式耳合三先令六便士计,
现在二蒲式耳二配克小麦,更值八先令九便士。当时贫困雇工,每购这种呢一码,所须
舍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日八先令九便士所能购得的食品量。但是,这法令也旨在取缔
贫民的奢侈与浪费。可知当时贫民通常所穿的衣着,比现在昂贵得多。
    这法令,又禁这阶级人民,不得穿用每双价格超过十四便士(约等于今币二十便士)
的长袜。当时十四便士,约为小麦一蒲式耳二配克的价格,以每蒲式耳三先令六便士计,
现在一蒲式耳二配克小麦要卖五先令三便士。在我们今日看来,长袜一双值五先令三便
士,对最穷最贱的雇工是贵到极点的价格,然而,当时下级雇工,必须对长袜支付等于
这数目的价格。
    在爱德华四世时代,欧洲各地大概没有一地方知道织袜技术。当时所穿长袜,都是
由普通布匹制成。而这也许是其昂贵原因之一。英格兰最先穿袜的,据说是女王伊丽莎
白,她的袜,是由西班牙大使奉赠的。
    往时精粗毛织业所用机械,都远不及今日完备。这些机械近数百年来,曾经过三次
大改良,此外还有多次小改良,其次数和重要性,现难于确定。三次主要改良如下:第
一,以纺条纺锤代替纺轮,其结果,同量劳动,能成就二倍以上的工作。第二,使用若
干精妙机械,大大便利和节省绒线毛线的卷绕或经纬线在上机前的安排,这种工作在此
等机械未发明前,极其累赘困难。第三,果用漂布机浆洗,代替以往布脱机后入水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