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第39章

亚当·斯密国富论-第39章

小说: 亚当·斯密国富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机械未发明前,极其累赘困难。第三,果用漂布机浆洗,代替以往布脱机后入水践踏
使布密致的方法。在十六世纪初期,英格兰各地尚不如水车风车。即阿尔俾斯山以北的
欧洲各国,亦是如此。唯有意大利一国,比这早一些时候采用此等机械。
    此等情况,也许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往时精粗毛织品,何以较现在昂贵。往时,此
等货物上市,更费去更多劳动,所以上市后,必须交换更大量劳动的价格。
    英格兰往时制造粗毛织品的方法,与今日工业幼稚国所用的相同,它大概是一种家
庭制造业,其工作的各部分,差不多每一个家庭的毎一个成员,都偶尔担当过。但他们
通常只在没有其他工作可做时才做这工作,这工作并不是他们大部分生活资料所仰给的
来源。劳动者当作副业制成的物品,其价格总比其生活费完全或大部分取资的制品的价
格低得多,那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至于精毛织品,那时候英格兰尚无制造,而是
仰给于商务繁盛的弗兰德。那时候,该地制造这种毛织品的人,大概也象现在一样,从
这工作取给其全部或大部分生活费。此外,当时弗兰德制品,是一种外货。对国王须缴
纳若干赋税,至少,亦得缴纳往时通行的吨税和磅税。这些税大概不很高,当时欧洲国
家的政策,不在于设高关税以限制外国制品输入,却宁愿奖励商人,使能廉价输入豪绅
显贵所希求的本国不能自制的便利品和奢侈品。
    此等情况,也许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粗制品的真实价格,与精制品真实价格相比,
何以昔时远低于今日。
    本章的结论
    我在此将以下述议论,结束这冗长的一章 。即一切社会状况的改良,都有一种倾
向,直接或间接使土地的真实地租上升,使地主的真实财富增大,使地主对他人的劳动
或劳动生产物有更大的购买力。
    改良及耕作的扩大,可直接抬高土地的真实地租。地主所得那一份生产物,必然随
全部生产物的增加而增加。
    土地原生产物中,有一部分的真实价格的腾员,最初是土地改良和耕作扩大的结果,
接着,又是促进土地改良和耕作扩大的原因。例如,牲畜价格的腾贵,会直接而且以更
大比例,提高土地地租。地上所得部分的真实价值,换言之,他支配他人劳动的能力,
会随土地生产物真实价值的提高而增大,而他在全部生产物中所分的比例亦会随之增大。
这种生产物,在其真实价值增高以后,并不需要使用比以前多的劳动量来取得它。因此,
在土地全部生产物中,只须以一较小部分来补偿雇用劳动的资本及支付普通的利润。由
是就有较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如果能直接使制造品真实价格低落,亦必能间接提高土地的真
实地租。地主通常把他消费不了的原生产物或剩余原生产物的价格,去交换制造品。凡
减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事物,无不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因为,同量的原生产物,
这时候可换得更多的制造品。于是,地主便能购买更多的他所需要的便利品、装饰品和
奢侈品。
    社会真实财富的增加,社会所属用的有用劳动量的增加,都有间按提高土地真实地
租的倾向。这种劳动量,自然有一定部分流向土地方面。土地上将有更多的人和牲畜从
事耕作。土地生产物将随所投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地税又随生产物的增加而增加。
    至于和上述相反的情况,例如对耕作及改良的忽视,某种土地原生产物真实价格的
低落,由于制造技术退步和产业凋敝而发生的制造品真实价格的腾贵,以及社会真实财
富的衰落等等,都倾向于减低土地的真实地租,减少地主的真实财富,使地主对于他人
的劳动或劳动生产物,只有较小的购买力。
    上面已经说过,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
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人民的收入,
即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三种人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
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
    由此可见,这三大阶级中,第一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和社会一般利益密切相
关,不可分离的。凡是促进社会一般利益的,亦必促进地主利益,凡是妨害社会一般利
益的,亦必妨害地主利益。地主在关于商业及政治问题的公众集议上,为本阶级的利益
打算,决不会贻误国家,至少,在他们对本阶级利益具有相当知识的场合是如此。但实
际上,他们往往缺乏这种知识。他们在上述三阶级中,算是一个特殊阶级。他们不用劳
力,不用劳心,更用不着任何计划与打算,就自然可以取得收入。这一阶级所处的安乐
稳定地位,使他们自然流于懒惰。懒惰不但使他们无知,并使他们不能用脑筋来预测和
了解一切国家规章的后果。
    第二阶级即靠工资过活的阶级的利益,也同样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劳
动工资最高的时候,就是对劳动的需求不断增加、所雇劳动量逐年显著增加的时候。当
社会的真实财富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马上就会低落,只够他们赡养家
庭,维持种类。当社会衰退时,其工资甚至会降低到这一限度以下。劳动者在繁荣社会
中不能享得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会中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经验不到的痛
苦。但是,劳动者的利益,虽与社会一般利益密切相关,但他们没有了解一般社会利益
的能力,更没有能力理解本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他们的状况,不能让他们有接受
各方必要消息的时间,即使有此时间,他们的教育和习惯,也不能使他们对任何消息作
出适当的判断。因此,在公众集议时,只在特殊场合,即在雇主为着白己的特殊目的,
而不是为着劳动者的利益,出来鼓动并支持劳动者发言的场合,劳劫者才发表意见。此
外,劳动者能发言的,很不多见,其议论受到尊敬的,更为少闻。
    劳动者的雇主即靠利润为生的人,构成第三个阶级。推动社会大部分有用劳动活动
的,正是为追求利润而使用的资本。资本使用者的规划和设计,支配指导着劳动者的一
切最重要动作。但他们这一切规划和设计,都是以利润为目标。利润率不象地祖和工资
那样,随社会繁荣而上升,随社会衰退而下降。反之,它在富国自然低,在贫国自然高,
而在迅速趋于没落的国家最高。因此,这一阶级的利益与一般社会利益的关系,就和其
他两阶级不同。在这一阶级中,商人和制造业者通常是使用资本最大的两阶层。因为他
们最富裕,所以最为社会所尊敬。他们终日从事规划与设计,自比大部分乡绅具有更敏
锐的理解力。可是,因为他们通常为自己特殊事业的利益打算,而不为社会一股利益打
算,所以,他们的判断,即使在最为公平(不总是如此)的场合,也是取决于关于前者
的考虑,而很少取决于关于后者的考虑。他们比乡绅高明,与其说是由于他们更理解公
众利益,倒不如说是由于他们更理解自身的特殊利益。由于这种比较优越的理解,他们
往往利用乡绅的宽宏施行欺骗手段,使他老老实实地相信,他自身的利益不是公众利益,
唯有他们的利益才是公众利益,并使他仅仅凭了这单纯而诚笃的信念,舍弃自己的利益
和公众的利益,去迁就他们。其实,不论在哪一种商业或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
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有时甚或相反。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人的利
益。可是前者虽然往往对于公众有利,后者却总是和公众利益相反。缩小竞争,只会使
商人的利润提高到自然的程度以上,而其余市民却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承受不合理的负担。
因此,这一阶级所建议的任何新商业法规,都应当十分小心地加以考察。非小心翼翼地、
抱着怀疑态度作了长期的仔细检查以后,决不应随便采用。因为他们这般人的利益,从
来不是和公众利益完全一致。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
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国富论(第二篇)
序论
  
    在无分工,少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由自己供给的原始社会状态下,要经
营社会事业,无须预储资财。人人都力图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
饿了便到森林去打猎;衣服坏了,便剥兽类的皮革来穿;房屋破了,便就近伐取树枝草
皮,尽其所能,加以修茸。
    在彻底实行分工之后,一人自己劳动的产物,便仅能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的极
小部分。其他大部分需要,必得仰赖他人劳动的产物来供给。这种产物必由购买而得。
购买的手段即是他自己的产物,或者说,他自己产物的价格。但在购买以前,不仅自己
劳动的产物要已经作成,还要已经卖掉,所以至少在这两件事情能够办到以前,必须先
在某个地方储有各色各样的货物,足以维持他的生活,并提供材料和工具供他使用。例
如织匠在织物尚未作成、尚未卖掉以前,要不是在自己手中或他人手中有所蓄积,足以
维持他的生活,并给他提供材料和工具,他就织不出任何东西。很明显,这种储蓄非在
他开始从事这项职业很久以前完成不可。
    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预蓄的资财愈丰裕,分工就能按
比例地愈细密,而分工越细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
每个工人所担任的操作,既渐趋简单,便有各种新机械发明使操作更为简便迅速。所以,
当分工进步了的时候,雇用工人数目不变,所必须预先储有的食物供应,要和在分工没
有这样进步时相同;而必须预先储蓄的材料和工具,却要比在分工没有这样进步时所需
要的来得多。况且,一种行业分工越是细密,它的工人人数往往越是增加;更确切地说,
使他们分工能够越来越细密的,就是他们人数的增加。
    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而这种蓄积,亦自然会导致
这种改进。投资雇用劳动的人,自然希望投资方法能够尽量产出最大量的产品。所以,
对工人职务的分配,必努力期其适当;在能够发明或购买的限度内,他所备置的机械,
必努力期其精良。但在这两方面,他的能力怎样,往往要看他能有多少资财,看他能雇
多少工人。所以,在每一国家里,不仅产业的数量随着举办产业的资财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由于资财增加的结果,同量产业所能生产的产品亦会大增。
    我在本篇所要说明的是:资财的性质怎样,资财蓄积对各种资本的影响怎样;资本
用途不同,其影响又是怎样?本篇共分五章 。我们知道,一个人或一个大社会的资财,
自然会分成几个部门,所以在第一章 ,我要说明什么是这些部门。我们把货币看做社
会总资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