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第42章

亚当·斯密国富论-第42章

小说: 亚当·斯密国富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财富,即和这数量的大小成比例。他每星期的收入,决不能同时与一几尼相等,又与
这一几尼所能购买的货物相等。它只等于二者之一。事实上,与其说等于前者,无宁说
等于后者;与其说等于这一几尼,无宁说等于这一几尼所值。
    如果这人的养老金,不以金付给,却每星期付以一几尼的票据一纸,很明显,他的
收入,与其说是这一片纸,无宁说是这一片纸所能换得的物品。一个几尼,亦可以看作
一张票据。有了这张票据,可以向邻近各个商人,支取一定数量必需品和便利品。构成
取得这些物品的人的收入的,与其说是余块,无宁说是他因占有这个几尼而能够换得的
货物。如果这一个几尼竟然不能换得什么物品,那它的价值,就象对破产者所开的票据,
同样没有价值。
    一国全体居民每星期或每年的收入,虽然都可以是,而且实际也是,由货币支付,
但无论如何,他们真实财富的大小,他们全体每星期或每年的真实收入的大小,总是和
他们全体用货币所能购买的消费品最的大小成比例。这样,他们全体收入的全部,显然
不能又等于这货币,又等于这消费品,而只等于这两价值之一,与其说等于前一价值,
无宁说等于后一价值。
    我们常用一个人每年领受的金额,来表示这个人的收入。但所以如此,只因为这个
金额,可以支配地的购买力,换言之,可以支配他每年所能取得的消费品的价值。我们
仍然认为,构成他的收入的,是这种购买力或消费力,而不是含有这种力量的金块。
    如果就个人说,情形已经十分明白,那末,就社会说,情形还更明白。一个人每年
领受的金额,往往恰好等于他的收入;亦即国此故,他所领受的金额,最能简切明白表
示他收入的价值。但流通在社会间的金额,决不能等于社会全体人员的收入。同一几尼,
今日付甲,作为甲的养老金,明日可付乙,作为乙的养老金,后日又可付丙,作为丙的
养老金。所以在任何国家,年年流通着的金额,和年年付出的养老金比较,价值都要小
得多。但购买力,换言之,由陆续付出的全都养老金陆续买进的全部货物,和这全部养
老金比较,却总具有同样的价值;同样,全体领取养老金的人的收入,也必定与这全部
养老金具有同样的价值。构成社会收入的,决不是金块;社会上所有的金块,其数量比
它的价值要小得多。构成社会收入的,实是购买力,是那些辗转在各个人手中流通的金
块陆续购得的货物。
    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毂,是商业上的大工具。象一切其他职业上的工具一样,那是资
本的一部分,并已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把收入分配给应得
收入的人,固然是靠了铸币内含金块的流通,但那金块,决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
    最后,构成固定资本的机器和工具,还有一点类似货币那一部分流动资本。建造和
维持机器的费用的节省,若不减损劳动生产力,就是社会纯收入的增进。同样,收集和
维持货币这一部分流动资本的费用的节省,亦是社会纯收入的增进。
    固定资本维持费的节省,为什么就是社会纯收入的增进,这问题,是够明白的,而
且我们曾作出局部的解释。企业家的全部资本,必然会分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
本总额不变的场合,二者互相消长,乃势所必然。这部分越小,那部分就越大。提供材
料,支给工资,推动产业的,是流动资本。所以,固定资本维持费的节省,若不减损劳
动生产力,就一定会增加推动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增加社会的
真实收入。
    以纸代金银币,可以说是从低廉得多的一种商业工具,代替另一种极其昂贵的商业
工具,但其便利,却有时几乎相等。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
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轮,都轻微得多。但它怎样作流通的轮毂,怎样可增加社会的总收
入或纯收入呢,个中理由,人们还不甚明了,所以,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纸币有好几种,各不相同;银行的流通券,是最普通的,最合用的。一国人民若相
信某银行家资产雄厚,行为诚实,处事谨慎,换言之,相信他有随时兑换现金的能力和
意思,那银行家发行的钞票,便可在社会上通用,无异于金币银币。
    假设某银行家,以十万镑期票,借给他的顾客,这种期票,既然和货币有同等作用,
所以,债务人自当偿付利息,象借入货币一样。这利息,便是银行家得利的来源。发出
去的期票,固然有一部分会不断回来兑现,但总有一部分不断在社会上流通。所以,他
发出去的期票,虽然是十万镑,但有二万镑金银币,常常足够应付不时的需要。这样,
这种期票的发行,使二万镑金银币可收十万镑金银币的功用。同一数量消费品的交换,
同一数量消费品的周转和分配,可通过这十万镑期票而实现,和通用十万镑金银相同。
因之,国内流通用途,可省八万镑的金银。假设国内银行林立,都依达办法经营,那末,
这时流通国内货物所需的金银,就不过等于没有这期票时代所需的五分之一了。
    让我们假设,某个国家某个时代的通货总共为一百万镑,这个数目已够流通国内全
部年产物。再让我们假定,后来因为银行林立,发行兑现的期票一百万镑,而在金柜内
保留二十万镑,以应不时的需耍。这样,在流通界就有了八十万镑金银币,和一百万镑
期票,总共一百八十万镑了。但国内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流通、周转和分配,原来只
需要一百万镑;现在,银行的作用又不能马上增加国内年产物数额。所以,在有银行作
用以后,流通国内年产物,一百万镑仍是足够的。待售待买的货物量照旧,用以买卖的
货币量,亦自然可以照旧。流通的渠道——如果这名称适当——自必完全照旧。一百万
镑,就足以充满渠道了。逾这限度,灌注下去,势必溢而旁流。现在,我们灌注下了一
百八十万镑了。八十万镑定然会溢流出米,这数额是国内流通界所容纳不下的。但是,
国内不能容纳的数目,置之不用,又未免损失太大。因此,一定会把它送到外国去寻求
在本国寻求不到的有利用途。不过,纸币是不能送到外国去的,国为外国离发行银行远,
离可使用法律强迫其兑现的国家远,所以,纸币在外国是个能通用的。送到外国去的,
一定是八十万镑金银。国内流通的渠道,以前由一百万镑金银充满,现在,却将由纸币
一百万镑充满了。
    这巨量金银送往外国,决不是无所为的,决不是送给外国作礼物的。它的外流,定
然会换进一些外国货来,供本国人消费,或转卖给别国人民消费。假使运金银的人是甲
国人民,他们现今用这巨量金银,购乙国货物,供两国人民消费。他们所经营的,就是
所谓贩运贸易。由此获得的利润,当然是甲国纯收入的增进。所以,这巨量的金银,就
象新创的基金一样,可用以开办新的事业。国内事业,现由纸币经营,金银就移转过来,
作为这种新事业的基金。
    如果他们用这巨量金银,购外国货物,来供本国消费,那买进来的货物,不是()
游惰阶级消费的货品,如外国葡萄酒、外国绸缎等等,就一定是(二)更多的材料、工
具和食料等,从而维持和雇用更多的勤劳人民,这些人民再生产出他们每年消费的价值,
外加利润。
    如果用于前一途径,就无异鼓励奢侈,增加消费,而不增加生产,不增加维持这项
消费的固定基金,对社会无论就那一点说,都是有害的。
    如果是用于后一途径,却可鼓励勤劳,虽然会增加社会上的消费,但也会提供维持
这项消费的固定资金。消费者会把每年消费的价值,全都再生产出来,同时提供利润。
社会上的总收入,换言之,社会上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势将增加起来,其增加的数量,
等于工人对加工材料所增加的全部价值。社会的纯收入,也必然增加,其增加的数量,
等于上述价值减去这些工人使用工具机械所需要的维持费后剩下的价值。
    由于银行作用而被排往外国的金银,假如是用来购买本国消费的外国货物,就有大
部分是,而且一定是,用来购买第二类货物。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几乎是必然的。固
然,也何这详的人,他们的收入虽没有增加,却忽然大挥霍起来,但我相信,世界上,
决没有一个阶级,全是这么办。谨慎从事,固然不能望于人人,但至少,一个阶级,总
有大多数人不侈靡,不乱花钱,这大多数人的行为,总能奉行谨慎的原则。至于那般游
惰者,作为一个阶级,他们的收入,既不能由于银行的作用而增加毫米,所以,除了少
数实际的例外,他们这一阶级的费用,亦不能由于银行的作用而增加。游惰阶级对外国
货物的需求,是照旧的,或者大概照旧。由于银行作用而排往外国购买外国货物以供本
国消费的货币,亦只有一极小部分,是用来购买这般人需用的物品。其中大部分当然是
用来振兴实业,不是用来奖励游惰。
    我们计算社会流动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量时,常须记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社会
流动资本中,仅可计算食料、材料、制成品三项。而由货币构成,仅用以实现这三项流
通的部分,必须减去。推动产业,需要三件东西,即材料、工具和工资。材料是工作的
对象;工具是工作的手段;工资是工人作工的目的。货币既不是工作的材料,亦不是工
作的工具;工资虽普通用货币支付,但工人的真实收入,并非由货币或金块构成。构成
工人真实收入的,是货币的价值,或者说,是金块所能换得的货物。
    一定数量资本所能雇用的劳动量,显然等于该资本能供给以材料、工具以及适应于
工作性质的维持费的工人的数量。购买材料工具和维持工人,固然少不了货币,但该资
本全部所能履用的劳动量,无疑不能同时等于用以购买的货币和被购买的材料、工具、
食料。而只等于这两价值之一,与其说等于前者,无宁说等于后者。
    以纸币代金银币,则全部流劝资本所能提供的材料、食料和工具,必按所代金银的
全价值而增加。流动和分配轮毂的全部价值,现在被加在本来靠它而流通的货物的价值
上面。这件事,有些象某个大工厂厂主的处境。由于机器的改良,他舍弃旧机器不用,
把新旧机器价格之差额,加入流动资本,即加入作为购置材料、支付工资的基金。
    一国流通的货币,对于靠它而流通的货物的价值,究竟保持着什么比例,也许没有
确定的可能。有人说是一比五,又有人说是一比十,一比二十,一比三十。但是,货币
对年产物全部价值所持的比例,无论怎样微小,在年产物中,只有一部分,常常是一小
部分,指定用作维持产业的基金,但货币对这一部分年产物所持的比例,总该不小。如
果以纸币代替,流通所需要的金银量减少到等于原先的五分之一,那末,其余那五分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