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中国电影百年史 >

第41章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41章

小说: 中国电影百年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看过,印象很深,但是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
  赵丹和父亲的“哥们”情谊
  父亲和赵丹在解放前就很相熟了,早在赵丹在南通做话剧时,父亲去看戏时发现了他的演戏天赋,当然在解放前他们的合作并不是很多,只有在《乌鸦与麻雀》中有过密切的合作。父亲和赵丹的关系是“互不买账,又互相敬佩”,他们在创作上的交流很多,并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在创作上非常默契,像《聂耳》、《林则徐》等片以及预计想拍而没能完成的《李白与杜甫》,都是父亲想与之合作的影片。
  最突出的是《林则徐》中赵丹扮演的林则徐,父亲非常欣赏,希望用各个侧面展示林则徐的性格,在他的《话外音》中曾用这样的形容词来表达所期望的“正如我们把一颗宝石放在不同的光线下转动,它各个侧面便放射出珠光宝气一样。”赵丹做到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已经去世后,还是在“文革”期间的一个晚上,有人敲门,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人来我家,躲都躲不及呢,开门一看是赵丹和张瑞芳,他们是在路上碰到的说要来看看我的母亲,我和母亲当时都感到非常地震惊。在那个“红色恐怖”的时代,这样的举动值得敬佩,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的。
  光明的尾巴与策马西行
  父亲在解放前拍过《乌鸦与麻雀》这样市民味道非常足的影片,1950年还拍过《我们夫妇之间》这样的影片,你问我为什么他会在后来选择了这样的人物史诗片?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够选择的事情。因为父亲是一个性格比较激烈的人,有自己很鲜明的看法,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表达并不是“抵触情绪”。《我们夫妇之间》遭到批判,赵丹也因为《武训传》受到打击,但是如果就此转拍那些儿女情长的东西,他是不甘心也不愿意的,因为这些历史的、承载着理想的人物史诗片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是必然的。最后,因为上面的要求使得影片安上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而父亲希望的是林则徐策马西行的背影,这或许才是他的一种真实的态度吧!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青春之歌》剧照


歌剧演员出身的女明星谢芳


“难忘的1959”之《青春之歌》
    一代人的浪漫情怀
  195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80部影片中有30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影片拍摄的总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闪耀在“难忘的1959”的星空。
  电影大历史:“一切让林道静听见,一切让林道静看见”
  《青春之歌》的成功首先是改编的成功。把一部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改编为电影,难度很大。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以林道静为绝对主角,文学剧本的第一稿开头同原小说一样,林道静“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的外边……”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青春之歌》就是林道静。正如崔嵬导演该片的一个原则:“一切让林道静听见,一切让林道静看见。”一切要有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林道静是绝对的主角。
  白杨错过“林道静”
  1958年末,为庆祝建国十周年,《青春之歌》由有关部门确定推上银幕。白杨得到《青春之歌》将拍电影的消息,曾数次来到北京,争取饰演该片的女主角林道静。而“北影”的著名电影导演崔嵬认为,林道静是个20来岁的青年,白杨来演年龄偏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杨希望通过姐姐杨沫,能够给她以帮助。杨沫曾做过努力,然而她的努力没能奏效。后来,杨沫又给白杨出主意,让她去找找夏衍等文艺界领导同志,后来的情况不得而知。但事情的结局是尽人皆知的——白杨未能在电影《青春之歌》一片中担任主角。《青春之歌》于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时公映,由于崔嵬成功的导演,和影片优秀的演员、摄影阵容,以及女主角谢芳的成功表演获得一致好评。
  就是这件事,白杨和姐姐有所矛盾了,在一段时期她曾怪怨姐姐没有为之尽力。但是姐妹之间的亲情,使得二人最终还是言归于好。90年代后,杨沫和白杨都步入高龄,他们同卧病榻,1995年12月杨沫去世,9个月后,白杨也长逝于上海。
  谢芳与“林道静”一拍即合
  谢芳原名谢怀复,说起“谢芳”这个名字还与《青春之歌》有很密切的关系。1952年,团里安排宿舍,由于谢怀复这个名字太像男的,她被安排到男宿舍,闹过几次笑话后,团长建议她改一个名字,并亲自写了三个字让他抓阄。当时,她一把抓到一个“方”字,从此改名为“谢方”。1959年,谢方拍完《青春之歌》后就回了武汉,制作电影字幕的人只知道她名字的读音,于是就打成了“谢芳”。从此,谢方就将错就错的成为了“谢芳”。
  谢芳在出演《青春之歌》前已经有七、八年歌剧演员的经历,主演过的大型歌剧也有《小二黑结婚》、《刘三姐》、《货郎与小姐》等等。舞台上丰富的经验以及幼时家庭在音乐、文学方面的熏陶影响,使她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提到23岁时,那次偶然的机会去《青春之歌》试戏,谢芳回忆当时说:“让我试就去试试,试上了就好好拍,试不上就还回来演我的歌剧。”试肖像,随后又试演了两段戏,一段是林道静告诉好友王晓燕她与余永泽分手,另一段是在监狱中拒绝自首。事后谢芳才知道,那天同时试演林道静的共有三位演员。
  拍完《青春之歌》谢芳回到武汉,她毫不知情林道静已使自己成名。后来谢芳到日本演出,看到她在《青春之歌》中的剧照被放大到一层楼那么高,许多日本的观众用生硬的中国话一遍遍地叫着“林道静”。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五朵金花》剧照


受尽磨难的“阿诗玛”杨丽坤


“难忘的1959”之《五朵金花》
    杨丽坤:永远抹不去的美丽
  《五朵金花》堪称那个时代艺术方面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当时获准在国内外放映,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片。《五朵金花》将民俗、民族风情和故事有机结合,它在群芳争艳的“献礼片”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杨丽坤所扮演的美丽善良的“金花”更是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电影大历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爱情更清澈
  像“可可西里”在青海话里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的意思一样,“金花”在云南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而且一定是美丽善良的姑娘才敢担当这个名字。副会长金花与白族青年阿鹏在“三月三”盛会上一见钟情,蝴蝶泉边约定一年之后如不变心就再次相见。“蝴蝶飞来山茶开,去年约会今年来”,于是阿鹏高唱着来寻自己的心上人金花姑娘了。一路上遇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牧畜场的金花,炼铁厂的金花和拖拉机能手金花,甚至还遇见了找金花的采药爷爷。救人,出力,帮活,却始终与心上人擦身而过。两个人终于在“蝴蝶花开”的歌声中怦然相遇了。
  这是少数民族人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表达对爱情信仰的方式,他们有着水晶一般清澈的心,用这美好的结局来希冀更美好的生活。先天的禀赋过于卓越,也就不再驯服于电影理论的刑锁去框定它了,它是在创造一种自己举手投足的方式,人在歌唱的时候,心也在歌唱,人在舞蹈的时候,心也在舞蹈。电影此刻不得不站在一旁了,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并不能对这样生活有任何程度的扰乱,相反,它是被影响的那个。
  许多少数民族的电影像《刘三姐》,《阿诗玛》都流传下来经典对唱,有一点点音乐片的影子,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加上风情对唱,遍地的飞花!也许只有他们的结合才能从祖辈那里继承些许润滑,让爱情更清澈,曲子更悠久传唱。现在看来,《五朵金花》确实算是一部比较前卫的电影,从中听不到任何杂音。它给了我们一个梦想,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一种爱情,不痛苦,不悱恻,仅仅是充满美好和信仰。电影也因为沾染了它的气息而有些光辉四射了。
  口述影像;银幕上的美神,现实中的悲剧
  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因脑梗塞引起的并发症在上海的家中去世,享年58岁。2001年1月15日,杨丽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阔别故乡20余年的“阿诗玛”重新踏上了云南这片热土。当天,云南各界群众万人泣别“阿诗玛”,场面相当感人。这个一生中只主演过《阿诗玛》和《五朵金花》两部电影的姑娘,却在中国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两部电影给杨丽坤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却也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
  素心芳菲一芭兰
  1954年,省文工团领导发现昆明市新村小学里有个女孩子舞跳得很好,就派一名演员去仔细看看。左打听右打听,才找到女孩子的姐姐,经过多次动员,终于与这个佩带红领巾的女孩——杨丽坤会面了。检查了一下身材,做了几个舞蹈动作,感到有从事舞蹈的良好条件,就满意地收下了她。在很短时间里,她就迅速地成长起来了。不久,她便成为独舞演员,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和赞赏。她在强烈的聚光灯下,单凭一人身影,控制了空旷的舞台。举止松弛自若,舞姿优美舒展。人们赞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素心芳菲的芭兰。”这时,她仅仅12岁。
  五朵金花一枝独秀
  1959年初,《五朵金花》定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的影片。导演王家乙来到省歌舞团找女主演,听团里说有一位姑娘舞跳得好,气质也很出色。王家乙就说去看看,正好碰上杨丽坤在擦玻璃窗,导演一看认为太合适了,试镜头后就拍板用她了。那年,杨丽坤只有17岁。
  影片上映后,受到全国人民一致好评。周总理称赞它反映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1960年2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电影奖”,杨丽坤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埃及总统点名邀请她前往埃及领奖。该片曾先后在56个国家上映过,打破了我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纪录。
  受尽磨难的“阿诗玛”
  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阿诗玛》,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从一开始拍摄就屡遭磨难,杨丽坤被指责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她不得不一边在镜头前演着阿诗玛,一边受到工作组的“帮助”。更可怜的是,杨丽坤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看到过自己主演的这部电影,在《阿诗玛》剧组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杨丽坤接到通知马上赶回单位,从此就陷入一连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