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 >

第3章

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第3章

小说: 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传统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此医书已有36种不同版本。直到今天,这部医学经典依然在韩国、中国及日本广为流传。


从韩医“申遗”看其文化推进战略系列2 韩医:受人尊敬的职业

文:任杰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秋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别为南北两个国家,南部为大韩民国(韩国)。1951年10月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韩国东医和西医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近数十年来东医学在韩国得以稳步发展。

韩国医学院的入学考试难度很大,招生条件非常严格,水准要求很高,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成为韩医。韩医学的大学是本科6年、硕士2年、博士3年,学生大学毕业的同时参加考试拿到许可证后,国家允许才能独自开设诊所。在韩国,韩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很高,很受人尊敬。

重要的是,面对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韩医表现得更为传统和自信。在韩国,韩医不能使用西医的诊断机器来为病人做身体检查,比如超声波、血常规等都不允许使用,所以韩医对人体的研究非常细致。韩国保健卫生部还规定了11部古典医书里的处方,无需做临床等各种试验,即可由药厂生产,《东医宝鉴》就是其中之一。

韩国重视传统文化,更为重视韩医药,因为韩医作为韩国的传统医学,一直是解除人民病痛的重要医疗手段,草药在韩国受到普遍赞同和信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长寿,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因为重视,所以韩国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的唯一一个在法律上西医、传统医并重的国家。以前,韩医就都是使用汉医学原理治病,随着韩医的发展,韩国觉得本国医术应与中国有所区别,所以1986年将原本的“东医学”、“汉医学”名称改为“韩医学”。但是韩医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科目与中国的还有很大相似之处,中医的经典《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都是要学习的,此外,附加了许浚的《东医宝鉴》和李济马的《四象体质》。

《东医宝鉴》在韩国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该书的作者许浚,在韩国的知名度堪比中国的李时珍,韩国将他的故事也拍成了连续剧《医道》,剧中主人公许浚艰难曲折的求医经历,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治病救人的仁心仁术,甚至他曾经为功名所惑的失落……把观众紧紧的锁在电视机前,与剧中人同欢喜、共悲伤。


 

从韩医“申遗”看其文化推进战略系列3 韩国:文化立国 

文:任杰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秋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韩国的文化战略,推动了《东医宝鉴》的申遗,这也证明韩国为保护传统文化下了很大的功夫。韩国政府可以为了一条古老的小路而拆去周围高大的建筑,一块石头、一间房子都可能是被保护起来的文物。既然这些在我们看来十分不值得一提的东西都能成为受保护的文物,那么《东医宝鉴》申遗,应该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想《大长今》,小长今进宫的第一次考试里,尚宫出了一道难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长今是否能够成为正式宫女。问题是:“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诸葛亮进兵汉中,曹操屡败而兵退斜谷,军士请示夜间口令,曹操谕示的口令是什么?”这是朝鲜决定宫女的考试,可是考的竟然是我们中学课本里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在争取成为内医馆医女的考试中,主考官员为深入测试医女的学识,给长今出了新的题目:孟子初见梁惠王,二人的对答之语。长今对这个文章倒背如流。这两个例子,都显示了李氏朝鲜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直至现在,韩国的“高考”中学文学类的考生,试卷中都会有占25分的“伦理”,主要是考老子、孔子、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一些观点,比如,会有“请问下列哪句话不是孔子说过的”这类题目。

其实这些都是事出有因。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策略,明确提出了力争5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

这一方针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韩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手段,是韩国经济发展的依据,《东医宝鉴》也好、韩医也罢,这些都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毕竟它们从中国传到韩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已经化为了韩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把中国的、韩国的择清楚,只是探究一下韩国申请《东医宝鉴》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和背景。

在电视上看到的韩国家庭重视传统文化,韩国人很有规矩、很懂礼貌,非常重视伦理和长幼关系,药膳、针灸等与韩医有关的知识和画面,经常出现在韩剧里,这在我们看来,都觉得很新奇,虽然我们都知道韩国的这些传统文化源于我国,但是在观赏韩剧时,中国人也常被韩剧里蕴涵的那些“仁、义、礼、智、信”的文化所吸引,更何况不知道这些的外国人?

韩国的文化推销政策,似乎让中国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认为那是韩国的,毕竟我们很少有受年轻人喜爱的介绍传统文化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韩国申请端午祭成功的原因了。其实,中国文化在韩国已经生存了这么多年了,早已融入韩国人的生活中,上千年的历史,就算是金刚石应该都已经化在水里了,更何况是文化这种无形的存在?

我们怎么能说韩国剥夺了我们的文化?文化不是园明园里的瓷器、宝物,谁都能抢的去的。事实上,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帮我们继承了中医文化的外国人,因为在许多国人呐喊着中医是骗术时,是这些外邦人,像珍惜自己的民族荣誉一样,珍惜着中华文明的遗孤。我们已经准备丢弃中国的传统医学,现在又在抱怨些什么呢?

在1986年韩国修订医疗法之前,“韩医学”本来叫做“汉医学”,后来因汉字与“韩”同因,“汉医”被改名成“韩医”,并被作为高丽医学而向世界宣传推广。在电视剧《大长今》中,针灸被认为是韩国人发明的。《朝鲜日报》还找到了个法国人作证,宣称要纠正世界人民的错误认识,把针灸还给韩国。从“汉”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其源头。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精神的支撑点放在过去,不是将其归过于不幸,就是托庇于祖荫,却很少会对当下反思。大约韩国的端午祭“申遗”刺伤了我们的自尊心,今日的中医改韩医“申遗”,势必将大大加快我们的中医“申遗”进程。但有一点要弄清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只是大国文化的心理满足和民族情感的狭隘自尊,最重要的是要以真正传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只能说明一个文化的发源地,至于现在谁传承得好,谁保存和保护得更加完整,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历史上的所有并不都能成为现实归属的有效证据。中医也不例外。
  
因而,韩国拟将中医改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警示的就不只是我国中医的保护和发展,还有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根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学习针灸的外国留学生当中,韩国人占大多数。而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70%都是韩国人。但奇怪的是,韩国人在中国学中医,获得学历,韩国政府并不认可。也许是出于行业保护的原因,在韩国有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韩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较高。韩国人对“韩医”的认同很高。很多人都认为“韩医”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但是设立“韩医”专业的韩国大学很少,考上“韩医”大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这些韩国学生始终相信,虽然暂时不能回去行医,但是随着中医在全世界越来越盛行,以及韩中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由中国颁发的中医资格证书和中医学文凭不久一定会被韩国政府认可,他们迟早会有用武之地。 

“精神”是个中医词汇
精者,《说文》载:青,东方色也。又指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本义为蓝色,亦即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是也。

方位上是以东方为尊,颜色上是胜于蓝,又有挑选之意。这就是青的涵义。推而广之,我们发现所有用“青”作声符的字都是类似的、带有精华的意思。如,清者,水之青;晴者,日之青;菁者,草之青;睛者,眼之青;聙者,耳之青。
一般而言,精是一个中医里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什么叫精?很多人以为精就是这个阴,习惯称为阴精。其实,精指的是阳气的蓄积状态。那它与阴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阳气能否聚集,能否由释放状态转入积聚,就是靠这个阴的作用。再具体地看,《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也就是说,肾在五脏属阴,且为阴中之阴,而精就藏在其中。

精与神相连。《病机撮要辨证》载:“精之生,由于神,神之生,合于精,故非神不能致生,非精不能有神,因此,精神二者,为生命之根本。”中医是把精神思维、知觉、运动等外部的综合表现称为神。所以,一个人的精神是与他的气、血、精液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出了问题,不外两种情况,一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所致,多表现为精神昏乱紧张之象;二是七情内伤所致,即“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以及“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七情有病,则多表现为精神不足萎靡之象。

至于怎么来调控自己的精神,《内经知要》说:“心已起而未有定属者意也;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志虽定而反复计变者思也;思之不已,必远有所慕,忧疑辗转者虑也;虑而后动,处事灵巧者,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取决于“志意”的统帅作用,只有在这个统帅的指挥下,使身体跟上外界的环境变化,并调节好喜怒等内情,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健康。

独家对话…国宝级中医大师朱良春
大道源自百姓心…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访问记



“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宋代名相王安石曾经这样描述他的南通之行。

人到长江口,随着江水的流程进展,流域幅面的逐渐打开,心理视阈也随之出现一个动人的展开过程,到此处,长江的概念已不同以往,天际线下,缓缓移动的波涛,于往来之中,以舟樯的形式,承载着一种宽广的道德之美,使人的视觉经验得到全面刷新,南岸不远处的江阴要塞,于历史记忆中凸峙着长江天堑的显要,人在船上,随波逐浪,是一种心胸浩荡、与天地悠然合一的无上感受,遥望江北的南通古城,更多了几分期待,几分神往……


田  原:朱老;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听说您28号要到北京讲学,所以,我们特意赶来南通,代表很多读者来看望您,也想听您谈一些往事,从医的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