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3章

香港股灾重温-第3章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大小报章的头条均离不开股市,有些报章甚至加印号外版,尽可能以第一时间报导美国股收市情况。 
  不过,周三华尔街股市大幅回升160点,于是有些人开始提出疑问:停市四天是否太长?是否有损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声誉?而法律界人士李柱铭更指联交所停市不合法。 
  李福兆开始面对舆论界的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要在下星期一才恢复市场买卖,并认为若因美股回升草率复市,那么美国再跌是否又再停市?他还认为周二若非明智决定停市,股市已是「遍地尸骸」了。 
  至于港府方面,也同样作出支持联交所做法的言论,财政司翟克诚在该星期的立法局会议中就说过:「政府认为股市停市四日的决定是十分适当的,政府亦不会彻查今次事件是否涉及个人利益。」港府认为这项决定完全符合社会人士以及投资者利益。 
  这停市四日除了清理股市积压的交收,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引起社会的争辩之外,最严重的其实是期指市场面临崩溃的危机。由于涉及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港府聘请伦敦主要商业银行之一的Hambros Bank Ltd。出任顾问。 
  这四天无股无市的日子很快便过去了。相信当时每一个股民的心情都不好过,大家都不知道复市当日市场将会怎样,而自己又应该怎样去面对。
  虽然在复市之前,各方面均已作好应变措施,除了专家都力陈本港经济表现良好,股市不应再跌之外,银行公会亦把最优惠利率调低一厘至七厘半,希望能够藉此以稳定市场。 
  灾情惨烈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一个阳光普照的朗日,社会的一切活动一如往。中环也是一般的繁忙,并没有因这股市风暴而褪色,但每一个走在中环的人似乎都有一种灾难一触即发的感觉,尤其是股民当时的心情,更是非笔墨所能够形容。 
  当日的开市时间较住常迟了一个钟头,十一点正,甫开市全市只有沽家而没有买家,卖家跳价求售,无人敢螳臂挡车入市买货,蓝筹股最先有零星买盘入市挂入,一般所承的第一手价就是当天全日的最高价。十五分钟过后,恒生指数已跌去650余点,十一点四十五分大市更跌近900点,接着才稍见反弹,但早上收市时恒生指数还是下跌了845。04。 
  午后市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再度转劣,市场拋风四起,投资情绪悲观到极点,斩仓盘入市,投资者为拋售而拋售,结果全日大市共跌去1120。70,以2241。69收市,跌幅共达33%,创下全球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现货期指市场更是四度跌停板,翌日一份报章头条报导这宗新闻,就以「山崩地裂」一词形容这跌市的灾情。 
  接着,港府宣布了一连串的救市措施,其中包括豁免上市公司买回自己股份的限制,外汇基金、赛马会、汇丰银行等均入市买股票,希望能产生带头作用。 


  李福兆遭指责


  十月二十六日傍晚,香港联合交易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在这招待会之前,社会已有部分舆论向李福兆提出质询,会中一名外籍记者直率地质问(当时没有一个中文报章记者敢提出同样问题)有关股市停市四天的决定是否合法?李福兆老羞成怒,伸出右手食指直指向该名记者的位置,以英语怒斥该名记者,还以拳头敲击抬面,要求该名记者道歉。 
  「这是恶意诽谤。」李氏高声反驳。 
  「讲出你的姓名,我要我的律师纪录下来。」 
  「我现在就给你一张告票。」 
  「控告他,带他到警署去,把他送到警署去。」李氏怒不可遏。 
  当时联合交易所的其它高层职员试图劝李福兆冷静下来,但他们失败了。一众记者和电视台录像队把该名澳洲记者半拖半拉离开交易所的会议室这招待会就在喧吵声中结束。 
  十月二十九日,一分西报以头版位置刊登了一篇名为「癌肿正蚕食香港的金融心脏」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评李福兆这次停市行动,并称这个癌肿已严重伤害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美誉。在此之前,立法局议员李柱铭更在立法局会议上要求李福兆为关闭交易所的错误决定而辞丢联交所主席的职位。 
  李福兆其后的命运怎样?大家都知得一清二楚,我不想在此落井下石再作月旦。从股灾的爆发到李氏的收场,我不禁想起罗贯中的一阙词: 
  「……世事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照在,几度夕阳红!」
  
  第二辑 股灾灾情实录 


  八二置地 
  每一次股市大跌之后,定必带来经济衰退(也许我们可以说股市走在经济的前头,因预期经济衰退而下跌),经济衰退令到百业萧条,房地产市道也受到影响。全世界最大的地产集团O & Y就是因为世界经济年来持续的不景气,结果令到该集团面临倒闭的危机。 
  这件事不禁令我想起八二、八三年置地的处境,当时港股从1;800点暴泻下来,经济陷入衰退,物业市道亦因为过分的投机而下跌,当时相信谁也不会料到,置地──香港这家历百年不倒的最大地产集团,竟陷入一次财政危机! 
  此事要从八二年二月十二日开始说起。当日中午是「香港地王」的投标截止时间,这地王位置就是现在的交易广场现址,地政测量处列为「港岛内地段八六六八号」,占地十四万四千多方呎。这地王投标的条件十分苛刻,投标者须先付二亿元按金,中标后三十日内再缴付八亿元现金作为「首期」,三个月内缴付地价至总额的六成,余下的地价三十个月内付清。 


 那时候,本港地产已现跌势,九龙湾工业用地投标价不断下跌,中环商厦也供过于求,租率已下跌二成,而且最优惠利率仍处于十六厘的高水平。 招标结果只有三票投标,而置地竟然出价四十七亿五千五百万港元,第二标的投标者是长江实业,传闻出价二十七亿至三十亿之间,第三标则是新鸿基地产及恒基兆业,出价约二十五亿,结果置地「勇」夺地王! 
  当时来说,置地的出价创下本港开埠以来投地的最高纪录。由于当时股市持续下跌,地产市道不振,加上期间中资以低价投得美梨道停车场地皮,故此置地的出价便引来议论纷纷。有谓置地志在必得,因为置地一直都垄断性占有中区大部分贵重地皮,为免第三者「冷手执个热煎堆」,所以不惜出高价夺取。亦有谓置地有意托价,由于当时工业以及住宅缕宇价格大跌,只有商业大厦所受的影响最轻微,置地以高价夺得这幅地王,相对来说稳定了置地在中区其它物业的价格,同时也稳定了租值。 
  置地是一间极富经验以及历史悠久的大地产集团,没可能计错数,个中原因至今仍非我们局外人所能够明了。当时置地在港以大好友姿态出现,除了买地之外,还收购香港电话公司和港灯公司,也许他们对香港前景过分乐观了一些。 
  可惜股市和物业市道的淡势进一步恶化,因此令到置地的财政陷入困境,当年置地的全年业绩就亏损了五亿多元,而且沉重的利息支出使人担心置地可能会「置诸死地」,有报章的软性专栏说,置地的利息支出平均计算,每一分钟就派了一千元出街,其利息的负担可想而知。 
  在这情况下,置地股价当然是如断线纸鸢般下跌,最低潮时股价跌到只有一元多,其时有人作了个这样的譬喻:「烟民每日吸一包香烟,就烧掉三股多置地。」 
  当时怡和大班纽璧坚先生,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样挂冠而去? 


  八七置地 
  八七年股灾前,在市场「奋勇作战」的老股民相信记忆犹新,当时股市已全线滑落,唯独是一只置地竟是逆市上升,使不少投资者错误判断市势,结果招致损失。有关置地被收购的消息,八八年后己完全沉寂下来。在此之前,有关这公司的消息甚多,增添本市炽热的投资气氛。 
  置地易手的传言,可追溯至八七年年中,当时日资财团与恒生银行力争中区旧消防地段,日资初露觊觎本港地产的野心。七月时,市场开始传出日本某银行有意买入「怡策」所持的置地,收购价每股大约八元。但这消息很快便沉寂下去,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十月期间,收购置地的消息突然甚嚣尘上,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众说纷纭。其一是说另一日资财团想以每股十三元的价格收购置地;另一种说法是:本地几间华资大地产公司,有意联手买入置地,收购价更高达十六元。 
  当时世界股市已开始从高峰回落,但港股却因置地事件而分散了投资的注意力,大家只热中于「借艇割禾」,趁这消息赚取投机之利,忽略了市场存在的危机。结果不少投资者都在十月股灾蒙受严重损失。 
  股灾过后,市场虽然满目疮痍,但传言并没有因而灰飞烟灭。直到八八年四月,由于已过了半年,有意收购者可避过以去年大跌市前之最高价对置地进行全面收购,于是消息又再广泛流传。 
  当年五月四日,有关收购置地的若干行动,又传再度部署,令置地股价由八元三角升至公元五角,翌日一度升至九元,以八元九角收市,两天共升六角,当时股灾后,仅半年,市场投资气候仍差,因此,已是相当可观的升幅了。 
  当时,市场有传闻谓华资财团由于没法遂收购之愿,故有意把所持的置地股份售与一日资大财团。但谣言很快地被怡策的行动所粉碎,五月六日,怡和、怡策和置地三间公司同时宣布停牌,稍后怡策宣布以每股八元九角半的价格,购入长江、恒基、新世界及中信四间公司共拥有的8%置地股份,耗资十八亿三千四百万元,消息公布后,大市急挫。
  置地一系股份复牌后,同样难逃大跌厄运。 
  怡策这次购回置地股份,以长实为首的一方有一项很特别的协议,就是承诺七年内这几间公司不购入置地或怡和名下任何一间公司1%的股份。这附带条件引起当时市场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这是怡和大班凯瑟克对本港前途信心的明证,但当时我却持不同的见解,在一份月刊中为文指出,「这协议只是令到凯瑟克面对九七问题,更加可以进退自如而已!」原因是这七年的协议只是限制了长实、新世界和恒基不得大量买入怡和系的股份,但假如怡和意欲出售自己手上的股票,那是可以随时出售给任何公司的。 
  最近,怡和更改本港的第一上市地位以及置地出售皇后大道中九号物业,一再证明怡和对九七的香港毫无信心,当时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当年的「七年之约」,期满之时刚好是一九九五年,距离九七不足两年的时间,华资大户会否在九五年时又再策动另一次「买地」之战?怡和安排协议期满刚好在九七之前,是有心还是无意? 
  优膀劣败、股海淘汰 
  每一次股市大崩围之后,定必有许多上市或非上市的公司倒下来,被淘次出局,七三年的一次如是,八一年的跌市亦然。七三年大跌市后倒闭清盘的上市公司甚多,只可惜资料现在不少经已遗失,记忆所及,当时的「香港天线」、「山帝国」等都是其中的例子,由于那时候市场监管不善,上市公司的要求不严格,至令许多缺乏实力的公司亦能够上市,才种下日后倒闭清盘的祸恨。当时就有外国分析家这样形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