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4章

香港股灾重温-第4章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囊蟛谎细瘢亮钚矶嗳狈κ盗Φ墓疽嗄芄簧鲜校胖窒氯蘸蟮贡涨迮痰幕龊蕖5笔本陀型夤治黾艺庋稳菹愀凼谐。骸敢恢还飞鲜幸灿写蟀讶伺哦由昵搿!蛊浞杩竦那樾慰上攵!
  八一年大跌市之后,亦有不少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地倒闭,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形,就如年来美加以及日本经济衰退,许多公司都出现财政困难,甚至全世界最大地产集团O& Y现在也面对极大的财务危机,所以当年不少上市公司被淘次出局正是自由经济体系中优胜劣败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当年由于「佳宁事件」牵涉的层面太广,所以才对整体社会做成颇严重的仲击,在这次大跌市中据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五间上市公司中,就有一间清盘破产。由这数字可知,当年小投资者在股市中误触「地雷」的机会是极高的。 
  「佳宁」、「益大」、「侨联」、「百宁顺」、「海外信托银行」、「香港工商银行」、「好世界投资」等,相信老股民都不会忘怀这些名字吧?这些公司在八一年之前,也曾显赫一时,为不少股民制造过无数个发达美梦哩! 


  公司倒闭之因 


  一九二九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无数公司相继倒闭,甚至银行亦出现连锁性的倒闭风潮。不过,一九八七年港股虽然从4;000点大跌至2;000点,跌幅多逾五成,毫不逊于任何一次熊市,但这一次跌市过后,香港股市并没有一间上市公司出现财政困难,更没有倒闭停牌的情况出现,和过去跌市所出现的状况相反,可谓异数。 

司机随即卖了自己的房子,全部买入该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人人争相拋售股票,该股迅速打回原形,那富豪对该司机的承诺早就拋诸九霄云外了。至今我仍然不明白,市场灵通人士怎知道那富豪与司机的谈话?那司机不知道近况如何? 


  「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中国古谚有云:「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在香港股市中,「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不知道大家可相信否? 
  七六年大跌市前,有一只叫做「香港天线」的股票上市,据老一辈的股民说,这是一间替住户安装天线的公司。当时便有人取笑说连一根天线也可以上市,把猫只狗只上市也可以了。 
  八一年这次牛市的末期,出现的「妖股」就是「佳宁置业」,此股实可说是香港股市的魔星,不少股民以及上市公司都被该股累至倾家荡产,要是该股当年没借壳上市,也许当时香港股市不会弄至那般境地! 
  八七年港股升上近4;000点时,市场忽闻「大富豪夜总会」筹备上市,那时便引来议论纷纷,大家均十分好奇该公司的资产净值怎样计算?夜总会的小姐算是公司的资产吗?算是流动资产?近日笔者与一位专替公司槁上市的朋友闲聊,他笑道:「如果大富豪可以上市,也许一个黑社会组织「XX会控股」也可以安排上市了。」 
  无巧不成话,当大富豪上市仍在扰攘期间,股灾就出现了,股灾之后,大富豪的上市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虽然年来港股新上市公司频密,但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甚么稀奇古怪的公司上市这是联合交易所现在的上市条例较以前更加完善严谨的结果?抑或是现在股市还没到大跌的时候? 
  假如你听到甚么古怪的公司准备上市时,小心就是离市的时刻。 


  和黄派钱Vs怡和迁册 
  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表面化之后,愈来愈多的上市公司把公司迁册往百慕达注册,现在股民对这行动已是见怪不怪,市场亦没有对这些消息再作任何反应了。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本港哪一家上市公司首先作出这创举?当时市场又有些甚么反应?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香港四大行之一的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改在百慕达。当时怡和新任主席西门.凯瑟克解释,由于怡和未来将大肆发展国际业务,所以需要一间国际性的控股公司。选择百慕达群岛作为控股公司的理由,是因为该处为英属地区,没有英国法律系统,如果怡和总部仍留在香港,恐怕将令其国际贸易伙伴失去信心。 
  当时投资者对香港政治前途的消息反应十分敏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投以没信心一票,因此怡和这石破天惊的创举引起市场极大震撼。犹记得当日也是和记黄埔公布业绩之日,李嘉诚似乎预知有不利股市的消息宣布,所以在怡和宣布之前,香港股市尚未开市,便抢闸宣布和黄每股大派现金红利四元!这也是香港股市破天荒的创举,李氏把二十亿元现金送与每一位小股东,这慷慨的做法至今仍没有哪一间上市公司可以做到。 
  和黄派钱的理由是:「公司内部累积过多的现金,由于政府新财政预算案中规定,公司的利息收入需缴交利得税,但如果派发给与股东,则可使这些利息避免纳税。为对股东公平起见,决定派发特别股息。」 
  这消息对该股以及大市来说,应属利好困素,纵不利好,也不该利淡,消息公布后,和黄股价果然作出利好反应,迅即于开市后急升,但很快地便掉头急跌,当怡和的迁册也公布后,市场更是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 
  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滑落,一度跌至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一成,和黄在良好业续以及大派红利的支持下,亦不能幸免于难。翌日(三月二十九日)港股更是一片凄风苦雨,当日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由于当时投资者已到盲目悲观的地步,和黄大派现金红利,市场竟解释作该公港的前景缺乏投资信心,董事局不再作出新的投资,因此把现金归还股东了事!一项极之利好的消息竟可作出截然相反的诠释,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怡和与和黄在一天均有重大的宣布,当时市场人土均认为这绝对不是「实属巧合」,怡和这重要的宣布事前定必会知会港府,李嘉识在本港的投资举足轻重,事前当然不会不听到「风声」,所以和黄抢闸宣布派现金红利,是希望减轻怡和公布所带来的冲击,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未能够力挽狂澜于未倒! 

股海沧桑「百宁顺」 
  八一年港股熊市阶段中,不知道大家可曾记得林秀峰和林秀荣两兄弟?他们当时控有一间名为「百宁顺」的上市公司,结果这间公司在股市的「熊」流中被淹没了,林秀峰的地产王国美梦也就粉碎了。 
  现在,且让我们重温这一个故事。 
  百宁顺(Bylamson)名字的由来,是纪念林氏已故的父亲林炳炎(B。 Y。 Lam),直译其意,百宁顺中文应译之为「林炳炎之子」,该公司前身是「嘉佑地产」,嘉佑地产是七二至七三年港股狂热时一只「蚊型垃圾股」,其资产以及盈利俱十分薄弱,因此股市大跌后,长时期没有买卖。 
  其后,另一间上市小公司「兆景祥」以廉价购入其空壳,八一年七月,百宁顺(代理人)有限公司向兆景祥购入,代价约二千四百多万元。买入后,嘉佑易名为百宁顺,而且林氏兄弟开始注入资产,其中包括「美国银行中心」大厦的五层缕,当时,林秀峰是地产界中的超级大好友,狂热于地产买卖,当地产市道暴跌下来,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百宁顺有限公司委托简福贻测计师行把美国银行中心十三楼拍卖,物业共一千三百平方公尺,连同四楼的三个车位拍卖,拍卖低价三千三百万港元。两年前,这层楼的成交价是四千六百万元(平均每呎三千二百八十余元),换言之,这物业的价格已下跌了近三成,可惜,当年高价抢回来的东西,今日贱价出让依然乏人问津。其时百宁顺的困境可想而知。         除了地产投资失败之外,百宁顺多次与佳宁进行交易皆「着了道儿」,例如百宁顺一家私有公司购入佳宁名下香港友联银行17。7%的股权,这宗交易尚未完成,百宁顺就蚀了一亿四千四百万的订金与对方。 
  林秀峰曾经做过许多生意,而且十分轰动,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林氏家族投资「佳艺电视」,可惜最后该电视台宣布倒闭。 
  当他们转向地产界发展时,同样做了一件极轰动财经界的大事──以十五亿六千万元买入「金门大度」──现易名为「美国银行中心」──,然而当时「佳宁置业」刚从置地手上买入,买入价仅为九亿九千八百万元而已! 
  「百宁顺」以极不合理的高价买入多宗物业,因此令到资金极为紧绌,加上物业市道不景气,令公司的资产净值大幅下降,负债比率则大幅上升,故使公司走上破产边缘。然而,林氏最大的致命伤是依傍着「佳宁」,佳宁面临危机,「益大」更遭到清盘的厄运,同一条船的百宁顺,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百宁顺借壳上市以来,似乎和亏蚀结下不解之缘,在八二年度公司蚀去了三百八十多万元,在八三年度更亏损二亿八千九百万元,奇怪的是每年「钱照蚀,红股照派」,八二年竟十送一红股(但不派息),八三年更十送二红股(同样不派息),林氏兄弟在商场上虽然不能够长袖善舞,但在股票上的计谋和把戏却不赖! 
  后来百宁顺的债主银行东亚追讨债项,由于欠债一拖再拖未能清偿,最后在八三年八月下旬申请停牌。 


  八十年代银行风潮 
  九一年里,香港股市的上升之中,以银行股表现至为突出,主要的银行股类如恒生银行、东亚银行以及永隆银行等升幅逾倍,有「大笨象」称号之汇丰亦有惊人升幅。踏入今年,汇丰公布内部储备之后,大家惊觉到原来银行过往一年稳藏了巨额盈利,所以银行又再更上层楼,成为投资者抢购的目标。 
  曾几何时,银行股成为投资者唾弃的对象,人人争相拋售这类股票,有人甚至因为持有这类一直以为是最稳健的股票而倾家荡产! 
  八十年代中期,本港出现了一次「银行风暴」,不少老牌银行先后被政府接管或是倒闭,一间接连一间如骨牌般倒下。先有没上市的「恒隆银行」被政府接管,当时股票市场还闹了个笑话,一些投资者误以为该银行和「恒隆地产」这只股票有关,令到恒隆银行出事那天,该股也受到盲目拋售,经过澄清后方才没事。 
  接着,海外信托银行和工商银行亦被政府接管,然后则发生「嘉华银行事件」,据当时市场的路边社消息谓政府也曾暗中伸以援手,破财十亿。八六年初,老牌的永安银行受到坏账拖累,这间历时逾半个世纪的世家银行最终股权亦告拱手他人,被恒生所收购。 
  还有,友联银行、新鸿基银行、远东银行都先后被收购或参入国际大银行集团,才得以生存下去。犹记得当时,人人闻「银行」二字而色变,投资者不敢买入银行股,市民却依然敢存钱在银行,原因是每一间银行的倒闭,港府例必挽救,结果种下了后来「国商事件」的祸根。 


  「海外信托事件」 
  「海外信托事件」爆发时,确曾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财经界产生极大的震撼,原因除了因为这是一间为公众熟知的上市公司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