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6章

香港股灾重温-第6章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环球大股灾期间,另一份财经报纸《经济日报》则密锣紧鼓招兵买马,报纸尚未面世,就发生了股灾,结果这份报纸就在全人类对股市最恐惧时诞生。 


  大跌市领先指针 
  投资界有这样的经验之谈:「当擦鞋仔也谈股票的时候,股市就会下跌。」当然,擦鞋仔不是股市的克星,他们不可能讲跌整个市场,这不过是说当人人都疯狂于股市,连最外行的、目不识丁的人也参与这市场,就显示这市场已到达最疯狂、最失去理性的地步,也就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刻了。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令他疯狂。」在香港,擦鞋业式微,我们未必容易接触到擦鞋仔,所以有人说连牛头角顺嫂也谈股票时,股市便快要下跌了。 
  然而,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每一次有新的财经报章筹办创刊时,必遇上灾难性的大跌市!本港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只出现过三次熊市,无巧不成话,每一次熊市出现前后,都有财经报纸创刊! 
  其实这现象不难理解。当股市兴旺时,有关的财经信息需求自然增加,而且亦有财团想到股市每天成交以亿元计算,每一位投资者买卖动辄以万元为单位,怎会不舍得区区一元数角的报纸钱刀,然而二道市场的盛衰是循环性的,股市壮旺时才有办财经报纸念头,再假以时日筹备和聘请员工,报纸面世时股市由升转跌,进大熊市阶段是不足为奇的。 
  所以,我们若要测知离市时机,不必要知道牛头角顺嫂是否买股票,也不必要听到擦鞋仔是否在讲股票,只要看见有新财经报纸创刊,又或是听闻有人筹办财经报纸,就是股市大崩围的最佳领先指针。 


  速速离市! 


  供股 
  股市有个很奇怪的市场反应,那就是每逢供股股价必跌。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为例,长实一系谣传供股集资上该系股价立即如千钧压顶,谣言澄清后,股价才重纳升轨。 
  有人曾经问我:「是不是供股属于坏事,所以不受股民欢迎?」「是不是每有供股股价必跌?」 
  这情形却也未必。 
  其实在七三年之前,股市每有供股集资,股价不跌反升,人人视集资为利好消息。那时候人人只爱股票,不爱钞票,供股价定必较市场价为低,人人既然都在市场抢购股票,何不以较低的价钱供股?所以每有供股人人皆欣喜若狂,纷纷抢进该股票。 
  可是股市经过多次灾难性下跌之后,投资者对股票的热情减退了,再加上过去股市中有不少大鳄不断利用供股集资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得回来的钱却用不得其所,小股民只有俾钱,却从? 

下降,垃圾公司也申请上市,正所谓「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二)牛市将尽时,不但牛头角顺嫂也买股票,而且有新的财经报章面世或筹办。 
  (三)集资频仍,每一次大跌市当年,集资数额必创新高纪录,各大小上市公司纷纷以
  不同形式印股票换钞票。 
  (四)成交量也创新高峰,因而引起许多问题,例如积压大量交收未能清理,过户处大
  排长龙等等。股市交投太旺,于是联交所一再缩减交易时间。 
  (五)由于交投太旺,联交所的设备不足以负荷过巨的交易,因此每次大跌市之前,定
  必有想买买不到股票,想沽沽不出股票的情形出现。 
  (六)牛市将尽之前,许多垃圾股都受到追捧,投资者对市场的危险性己完全失去戒
  心,大家对后市均充满憧憬,因此许多垃圾股也变成充满前景的好公司。 
  每一次的大跌市都是突如其来,把投资者杀个措手不及,当你发觉股市出现上述种种情形时,就应该对后市信加小心留意。但无论你怎样小心,都是难以避过大跌市的。 


  相信每一次跌市 
  回顾了过去几次的熊市,也说过跌市前所出现的征兆,现在就说说我们在跌市中的应变之策,到底要怎样才可以在熊市中逃过覆亡的厄运。 
  要避过熊市的杀伤力,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相信熊市。这一点说来容易,要做到却是极之困难,尤其是熊市出现之初,一切征象都不明显,而且投资者久经升市,对于初出现的跌市极不习惯,市道下跌就浑身感到不自然,认为大市下跌全无理由,然而大市就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的情形下持续向下。 
  所以,我们要逃过熊市,要避过大跌市的厄运,就要相信每一次跌市,在每一次跌市出现时都应该暂时离市一避。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熊市何惧之有?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 
  卖掉赚钱最多的股票 
  这毛病多数在熊市或调整期出现。当你同时赚入数种股票,股市经过一段时期的上升,然后进入调整期,这时你手上的股票虽还有利润,但利润却有的多有的少,譬如甲股赚10%,乙股赚8%,丙股赚5%,丁股赚3%。此时股市继续调整,为了保持既得利润,你当然想卖出股,但又看不透市势,不想全部卖出,只想卖出一半,保留一半。这时大多数人都会将赚钱最多的甲股和乙股卖出,而保留赚得最少的两种。但结果如何呢?当股市调整完毕再度标升时,已卖出的两种标升最快,而保留的两种却表现最差。其实道理不难明由,赚得最多的股票,往往是最优良的股票,我们卖出赚得最多的,就是将最优良的股票卖掉了。 
  优质的股票特性是在升市中跑赢大市,在跌市中抗跌力最强,因此为持有者累积颇巨的盈利,盈利愈多,沽出的意欲也就愈大,可是好的股票往往都是沽出之后没法再买回的。 


  不卖不蚀
  
  每一个投资者当然都是喜欢赚钱而不喜欢蚀本的,因为如果不是为了赚钱,我们也不用买入股票了。但是股市是最难预测的。当我们不幸购入了一种股票而股价却不断下跌时,究竟是应该继续持有它还是亏蚀也售出呢?这是颇难决定的,而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壮土断臂」的决心,只有继续持有它仍任由股价下跌。他们的理由是:只要不卖出,便不算亏蚀,将来终有一天会归本。其实这想法是不对的,股价下跌,我们手上股票的价值便相对地少了,就算不卖出,也始终是亏蚀了。股票能否回升,主要看公司业绩的表现,并不是必然的。许多股票是没法随着大市回升的,不卖不蚀只是自欺欺人的。
  鸵鸟政策。 
  下跌时增购以拉低成本 
  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都喜欢在较低价再买入一些,用以拉低手上股票的成本;再跌再买这个做法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无论怎样,你手上的股票平均购入价总比市价为高,而你手上的资金却陆续增加投了进去。在牛市调整期,股市会回升,这个投资方法当然没有问题;但在熊市时,股市会不断下跌。就算间有反弹,你车不够本,因为你手上股票的平均价比市价为高,况且你的资金会有用尽的一天,最不幸的就是熊市来时是静悄悄的,当我们发觉身处熊市时已经泥足深陷,无法自拔了。一九七三年股市下跌时出现的所谓「九重大闸蟹」,就是拜这个危险的投资策略所赐,我们应引以为戎。 


  敢于止蚀
     敢于止蚀是老生常谈的投资策略,但同样是知易行难的一点。尤其是当出现亏损时」要止蚀沽出必须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非一朝一夕所能学到的。 
  许多时候妨碍了止蚀沽出的心理是心存幻想,依然幻想这只是短期的回落,很快地也许就是明天股价就会反弹了。于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寻找诸多理由解释不沽出是理智的。可惜市场绝对不会困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跌市依然持续,损失于是不断加深。 
  另一些人则准备止蚀,但却希望在反弹中方才沽售,许多时候市道急剧下跌,反弹的价位可能不及立即沽出的价位好,像八七年和八九年的跌市,反弹原来就是大市的最底点了。 
  还有些人则害怕止蚀后股价立即回升,又恐怕日后来不及入货,由于有太多的顾忌,不舍得沽出的心理结果错过了止蚀的机会。 


  建立完善买卖渠道 
  八七年十月股灾一役之后,相信许多投资者不是输了投资知识,而是输了市场行动的技巧。相信当时投资者都遇上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壮士断臂,断臂没人要。 
  二、委托的经纪要买买不到,要沽沽不出股票。 
  现在投资者的投资技巧已趋成熟,不少投资者会在跌市中下决心止蚀,作「壮士断臂」之举,但其它的投资者亦同样提高了投资水平,不敢螳臂挡车,因此出现了「有货没人接」的情形,这情形提醒大家纵然知道理论,在实践上却未必能够做到的户所以在将来的熊市中,应要早于熊市出现之前卸货。 
  另外,所委托的经纪行对于投资成败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当股市壮旺时,部分经纪行漠视小投资者利益,买卖金额大的客户获得优先考虑,令到散户总是想买买不到、想沽沽不出股票。有些经纪的操守行为不佳,甚至有食价的情形出现,故此,找一个良好的经纪可能会较分析大市走势更加重要。 
  为防范于未然,买卖股票宜尽量成交稀疏的冷门股,以免有缚手缚脚之弊。有良好的分析技巧,缺乏完善的买卖渠道和方法,投资也难以成功。 


  不要太计较限价 
  股市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各有叫价,而买入价是较卖出价稍低的。经常买卖股票的人都会发觉到,有许多时候会因限价而买不到或卖不出股票。 

 通常来说买入价和卖出价相差只是一两个价位;而投机者是上升时追入,在下跌时追沽,所以限价大多是没法成交的。 
  如果我们决定投机某股,就应该以卖出价追入,买入价沽出,太过斤斤计较一两个价位的得失,常会因小而失大。 
  在八七年十月的大跌市中,大家可以看到买卖差价拉得很阔,如果限价排队沽售定必没法沽出,尤其是当跌势转急时,其它人不计价拋售,若自己不跟随着拋售出去,最后吃亏的始终是自己。 
  限价买卖只宜在牛皮市况中进行,在大升市或大跌市中,是不应该太吝啬三数个价位的得失的。 
  了解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 
  可承担的风险水平随着每一个人的性格和财富背景而不同,有些人可承担极高的风险,有些人却不能。许多投机者失败的致命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可以承担多大的风险,风险一直增加而不自觉,就像一个汽球不断地吹气进去,最后汽球必爆作。 
  任何一位投机者在作投机决定之前,都一定要清楚计算出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然后订下一套防御策略,在风险来临时保护自己,不致在股海覆没。这一点是投机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许多大财团大企业如利获家、佳宁等之终于覆亡,就是不了解自己可承担多大的风险,贪胜不知输,最后惨淡收场。 
  八七年期指市场的崩溃,不少投资者因不了解或错误计算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结果出现了「过度亏损」(over loss)的现象,负上了一生的「炒债」。 


  第四辑 股市怪现象 


  荒谬的「特别征费」 
  如果有人和你说,汇丰银行蚀了本,要长江实业所有股东赔钱,分担他们的损失,因为这两间都是香港联合交易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